白喉_病因

  西医病因:

      白喉杆菌为染色不匀的革兰阳性细菌。多形,无荚膜或芽胞,当培养基营养不足时,菌体一端膨大呈杵状,可发生分支。菌体内有一至数个异染颗粒。常用的培养基为血清鸡蛋葡萄糖混合的凝固培养基,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圆形隆起。或用亚蹄酸钾血琼脂培养基,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较扁平的圆形隆起。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及生化反应可分为三型:①轻型:菌落光滑凸起,黑色,不发酵淀粉而溶血。②重型:菌落半粗糙,平坦,灰至黑色,发酵淀粉而不溶血。③中间型:菌落光滑,呈黑色中心,不发酵淀粉亦不溶血。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但能产生强烈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白喉杆菌不耐酸,对干燥、寒冷、光线的抵抗力较强,在干假膜内可存活数月,在各种物品、食品、衣服上可生存数日。

       发病机理:

       白喉的病变分为局部急性假膜性炎症及外毒素引起的毒血症两种。致病菌一般不侵入血循环。白喉杆菌侵入粘膜后仅在浅表部位繁殖,约24h即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坏死与渗出,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红、白细胞、细菌及坏死的上皮细胞于表面凝结成皮革样假膜。初呈白色或浅灰色,以后加深,混合感染时呈黄色,伴出血时呈黑色。假膜质地致密,与下面组织紧贴,剥离时出血,可再形成新假膜。其部位多在扁桃体、咽、喉、鼻腔,可下延至气管、支气管。白喉杆菌在局部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对人及哺乳类动物的细胞有毒性,尤其对心肌、神经、肾上腺组织亲和力强。毒素由局部吸收,通过血循环和淋巴散播于全身,引起中毒症状。其轻重常因假膜部位、范围大小和病期长短而异。咽白喉毒素被吸收最多,扁桃体白喉次之,喉、气管及鼻白喉毒素被吸收量最少。

       中医病机:

       白喉为燥热疫毒之邪搏结于咽喉,耗伤阴液所致。

       病理:

       病理变化以心脏及末梢神经最明显。心肌可呈脂肪变性,玻璃样、颗粒样变化,甚至肌纤维断裂。末梢神经病变以运动神经为主,呈脱髓鞘现象或脂肪变性,神经轴可断裂。麻痹多发生于眼、咽、喉部肌肉,也可发生于四肢或皮肤白喉的局部肌肉。肾上腺充血、退行性变或出血。肾呈混浊肿胀。肝细胞呈脂肪变性或小叶中央坏死。

    




心律失常心肌炎头痛头晕咳嗽肺气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毒肾损伤麻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