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痄腮”。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在公元前640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记载,是最早记载的临床疾病之一,属于时疫病,中医叫“痄腮”、“蝓蟆瘟”等。公元5世纪Hippocrates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从他记载至今对本病研究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确认本病有广泛的流行性,至19世纪已在全世界流行;第二阶段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研究更为准确,主要是腮部及颈部的肿大,并认识到有非典型的病例存在,同时也发现有其他表现,甚至在没有耳下腺肿大或耳下腺肿大很轻微时,就有面神经炎症。因此在1984年Romanovski就把流腮分为二个主要型:肿瘤型腮腺炎(parotitissarcosa)及神经型腮腺炎(paratitisnervosa)。1883年Troiski就认为脑膜炎、睾丸炎并不是流腮的合并症,而是同一病原引起的临床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与其他学者认为流腮是局部损害的疾病的观点相反。在这一阶段也证明了本病是一种传染病,故在19世纪末对它的临床、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传染性、流行病学等方面就已有了较丰富的观察。第三阶段是开始实验动物感染的研究,1930年在传染猴子时,得到与人一样的腮腺炎表现。1934年Johnson同Goodpasture从患者唾液中首次分离到病毒,并发现鸡胚是病毒的敏感宿主,这推动了对流腮病毒及本病认识在理论上的发展与提高。
最新文章
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近10多年来我国流腮病情较前加重,表现为热程长,并发症增多,住院患儿占门诊患儿的比例也增高。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尔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因潴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显著。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病因
(一)西医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该病毒只在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生。猴对本病毒最易感。该病毒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有六个基因型,即A~F。我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一个新基因型,核苷酸水平差异在0.8%~4.5%,氨基酸水平差异在3.5%~12.3%。
腮腺炎病毒的核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天即出现,并于2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二)发病机制
多认为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生后进入血液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生。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2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从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生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小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体。双侧视神经也见累及,但视力可康复。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四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也分泌淀粉酶,受累时也可影响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三)中医发病原因:
祖国医学认为“痄腮”是因感受风温,毒邪内侵少阳胆经,足少阳之脉绕耳而行,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壅阻于颈侧,凝聚面部,故见腮下坚硬弥肿疼痛。
(四)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风温毒邪经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经脉壅滞,气血郁结,故见腮下肿胀疼痛。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当邪毒传至厥阴时,则引起睾丸肿胀疼痛;若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入心包,引动肝风,可出现惊厥昏迷,发生脑膜脑炎。
检查
西医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冬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与流腮患者接触史。
2.临床特点:发热,一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腮腺管口红肿。且可发生颌下腺炎、舌下腺炎、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仅出现脑膜脑炎、睾丸炎、颌下腺炎或舌下腺炎。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略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唾液腺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增多。
(2)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正常或轻度至中度增高。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①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呈4倍增长。②病毒分离:有条件者可由早期患者的唾液、尿及脑膜炎型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凡具备1、2、3项者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及病原学阳性可确诊。
临床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型。
轻型:单侧腺体的轻度肿大,体温正常或不超过38℃,持续1~2天,1周内完全恢复,全身症状轻微。
中型:常有多腺体损害,体温在39℃以下,持续4~5天,有时呈双峰热,8~10天恢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明显。
重型:有多腺体损害,病程中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的损害,体温常在39℃以上,常呈双峰热型,可持续5~7天,病情恢复缓慢,需12~15天或以上。
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病变有关。
3.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低滴度如1∶2即提示现症感染。
近年来应用凝胶溶血试验(gelhemolysistest),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而比中和抗体的检测简便迅速,但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2)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双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如条件许可,宜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仅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3)血凝抑制试验:受病毒感染的鸡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有强大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则较弱,如两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属阳性。
4.病毒分离早期病例,唾液、尿、血、脑脊液以及脑、甲状腺等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手续较繁,目前无条件普遍开展。
5.尿肾脏受累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尿,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的尿的改变。
合并心肌炎时心电图示:心律不齐、T波低平、ST段压低。
体征: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及周围肿大,边缘不清,2-3d达高峰。肿胀为非化脓性,局部皮肤紧张或发亮,但不发红,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或干燥食物时,胀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1-4d后,对侧也肿,持续4-5d后逐渐消退,整个病程约10-14d。75%患者两侧腮腺同时肿胀,部分仅侵犯一侧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多先后被累及。少数患儿仅有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而始终无腮腺肿。有时腮腺四周软组织水肿明显,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达颌部、颈部,甚至波及胸骨前软组织,使面貌变形。舌下腺严重肿大时可见颈部肿胀及吞咽困雅。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以腮腺肿大为主要表现。
组织学检验:
在发病的2~5天病人鼻咽部细胞学检查,可见75%病人有纤毛细胞损坏,9%可见到多核(4~5个)的巨细胞,多为上皮细胞的核增生引起,在45%病例可见到含有包涵体的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同时存在,包涵体均存在于细胞浆内。
鉴别
需与流行性腮腺炎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化脓性腮腺炎、颈部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其他病毒所致腮腺肿大(依赖血清学检测而诊断)等,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糖尿病或用羟布宗(羟保泰松)及碘化物后可见腮腺肿大,一般为对称性,质软。腮腺管阻塞所致腮腺肿大,如腮腺管结石,有反覆腮腺肿大发作史,须进行×线摄片或腮腺管造影等检查诊断,手术治疗有效
1.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症状性腮腺肿大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致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学诊断。
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
6.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腮腺炎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有的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来确诊。
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
1、无菌性脑膜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儿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
腮腺炎时脑炎的发病率约0.3%~8.2%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有谓无并发症的腮腺炎中30%~50%甚至65%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肿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头痛呕吐等,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似其他病毒性脑炎明显结合临床,以脑膜受累为主。预后多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中国已有血清学证实的腮腺炎脑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
2、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而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有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水者。
3、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75%为单侧性故影响不大。
4、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有报告9岁患儿并发此症者。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阴囊皮肤水肿也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附睾炎常合并发生。
5、卵巢炎:约占成人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卵巢炎症状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因此导致不育的报告。
6、胰腺炎:约见于5%成人患者儿童中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至1周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内消失。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U/dl(正常为0.2~0.7U/dl)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72小时升高,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近年来随着儿童患者病情越来越重,胰腺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高。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1982~1993年因并发症住院的1763例流腮患儿中并发胰腺炎者43例,占第2位,仅次于脑膜脑炎
7、肾炎:早期病例尿中绝大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8、心肌炎:约4%~5%患者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可与腮腺肿同时或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严重者可致死。大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
9、其他: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31%并发此症)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多发生于腮腺肿后1~2周内也有无腮腺肿者。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发烧病人应卧床,食物以软食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多喝水,注意口腔卫生。卧床休息5~9天可使病程恢复更顺利,可明显减少其他脏器的损害,尤其是成年人,是防止和减少睾丸炎发生的有效办法。为防止胰腺炎,避免过饱及酸辣味食物并少吃淀粉及脂肪,若有胰腺炎可能时可吃些乳品及蔬菜水果等,若已发生要禁食一段时间并按胰腺炎处理。保持口腔卫生,每次饭后要漱口或刷牙,早晚以盐水、2%苏打水等漱口。
由于还没有特定的抗流腮病毒的药物。在临床认为有抗病毒作用,治疗例数较多,疗效优于对照组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2.病毒唑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用量是每日10~15mg/kg,溶于5%葡萄糖静点,同时加服中药可使各种症状比对照组缩短1~2天消失,疗程3~5天。
3.潘生丁近年证明潘生丁有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稳定地诱导干扰素,用量是每日3mg/kg,分二次饭前口服,与局部敷药同用,用药3天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102,76.5%比24/102,23.5%)。
4.激素的应用目的是利用其非特异性的抑制炎症作用,减轻中毒症状,解除病人痛苦,是一个暂时性的治疗药物,故疗程以3~4天为宜,主要用于有脑膜脑炎或睾丸炎等临床较重病例。一般采用口服泼尼松,成人每天30~40mg,小儿递减。
5.对症治疗无明显发热及局部疼痛的轻型病人,除一般治疗外,不必给其他治疗,遇高热或明显全身症状者,必须给对症治疗。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阿司匹林及其他解热药物。
(2)睾丸炎局部疼痛剧烈者除口服泼尼松外,可用0.25%奴夫卡因20ml或0.5%~1%普鲁卡因15~20ml精索周围封闭,若睾丸肿胀厉害不易从阳囊摸得腹股沟皮下环时可采用、腹股沟封闭、封闭疗法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消肿也较快,此外睾丸应以丁字带固定。有认为每天给乙烯雌酚5mg,可明显减低睾丸炎发生率,疗程3~4天。
(3)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降低颅压可给高渗葡萄、甘露醇或山梨醇等静点每日1~2次,以减轻脑水肿。
(4)有胰腺炎时,腹痛明显可给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停止饮食,必要时胃肠减压,清洁灌肠、静脉输入10%葡萄糖及生理盐水,注意水电平衡,病情缓解后给流食或半流食。
(5)减轻局部疼痛,以药物敷局部治疗。认为外敷药功力直达肤腠、能疏通经脉,协同口服药物作用,使软坚散结以消肿止痛,使病情减轻病程缩短并治愈。
(二).中医治疗: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为主。若无表证而有热象的用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为主:黄连、黄苓、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若有毒症,以解毒透邪的荆防败毒散为主:荆芥、防风、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川芎、枳壳、炒麦麸、桔梗、茯苓、生姜为引,水煎服。在病初起,邪未入里犯中焦前,不须用里药如黄连,黄苓等。若毒重可加板蓝根、大青叶等,腮肿坚硬而大的可加夏枯草、昆布、海藻并加外敷药,便秘加大黄、枳实、玄明粉;睾丸红肿痛加桔核、荔枝核、延胡索等。
局部治疗:根据国内已有报道,应用病例较多及疗效较好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
1.青黛3~5g,紫金锭一片(研末)加醋调成稀糊状涂患处,干后再涂,约一日6~8次,涂至疼痛减轻,约4~5日。
2.以靛青或嫩柳叶膏敷局部,每日1~2次至消肿。
3.10ml食醋于砚台内用香墨磨成黑汁,以毛笔涂肿处,每日3~4次,共2~5日。
4.鲜天花粉、车前草各50g洗净捣烂加少许食盐敷患处,每日1~2次、共2~5日。
5.鲜仙人掌除去表面绒毛茫刺洗净捣烂敷之,每日2次,共4~6日。
6.冰片粉加冷米汤半匙调匀敷之,每日2~4次,共1~3日。
7.六神丸5~10粒以食醋或白酒调敷,每日2次,共2~4日。
8.黄柏粉与生石膏以3:7比例混匀后,用醋或酒调敷,每日1次,共2~3日。
9.榆、桃、柳、桑、槐于春天发芽时采枝混合煎煮两次,把两次煎汁一起浓缩成膏,敷局部,每日1次,共3~4日。
10.赤小豆50~70粒捣成粉,以温水或鸡蛋清或蜂蜜调糊,摊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2次,共2~4日。
11.鲜蓍草30~60g,分2~3次捣烂取汁加冷开水口服,渣加少许盐敷患处。
12.明矾50g,雄黄45g,冰片3~5g研成细末密封存用,取3~5g以75%酒精调敷患处,每日2~3次,共1~3日。
13.以醋将纱布浸湿,敷患处,30分钟至1小时,每日2次,共2~3日。
14.鲜鱼腥草连根洗净捣烂敷患处,每日2次,共2~4日。
15.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成糊状,每日1次敷至肿消。
16.以金不摸根块捣烂外敷,及注射液(每m1含8g生药)每天1次肌注至消肿,认为疗效显著。
17.以磁疗每日l~2次,每次20分钟可使80%症状及体征在治疗72小时内消失。
18.超短波:目的在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炎症局限化,加强吸收减少局部渗出,有利于消肿;并可使治疗局部钙离子增加,钾离子减少,局部组织的兴奋性减低并进入抑制状态,以达到镇静目的,适用于基本上已不发烧的腮肿病例。
(三)针灸治疗:
(1)刺络疗法:取患侧少商、小泽穴,局部以2%碘酒消毒,以三棱针快速刺入少许后挤血,一般挤出数滴,用消毒干棉球拭去,再用2%碘酒消毒,98%病例一次治愈。取耳穴:腮腺、额、枕、内分泌、皮质下(患侧或双侧),用三棱针或其他就便器材点刺以上穴位,挤出少量血液并用于消毒棉球擦净,仅采用一次性治疗,可不用其他任何药。也有仅在患侧耳尖放血,挤出6~8滴后即可。
(2)针灸疗法:①电针合谷、角孙穴(均双侧)及患侧流腮刺激点(肿大的腮腺上缘)或在腮腺周围针刺治疗。或从翳虱、颊车、下关、上关、耳门、大迎、合谷、风池等穴,每次取3~4穴,,一日一次针刺治疗,留针15~20分钟,隔7~10分钟捻转一次。也有取翳风穴,疾刺入针5分钟再退至皮下,再斜向耳垂下透入耳下以清解少阳之郁热,并可宣散病灶局部气血之壅滞。
(3)灯火灸疗法:即用柴头或浸油灯草点的耳穴下屏尖(肾上腺)或取角孙穴配大椎穴。耳穴下屏尖可刺激下丘脑-肾上腺皮质的活性,提高机体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的能力,可迅速抑制和杀灭流腮病毒。点灼时有瞬间发出响声为准(有轻度的伤),灼后有痛痒感觉,反应越明显效越好。
预防
【预防】
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包括医院、学校)、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国外自1966年开始大量使用,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小儿可达97%,成人中可达93%,腮腺炎活疫苗与麻疹、风疹疫苗同时联合使用,结果满意,三者之间互不干扰。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9.5年。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径除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外,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在气雾室内进行)效果也良好。
我国材料证明,免疫半年后(喷鼻和气雾吸入合计),儿童免疫组发病率(7.4%)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78.5%),成人免疫组的发病率(0.33%)也低于相应的对照组(4.6%),均无不良反应。针对我国本病发病率高,病情重,应有计划地安排腮腺炎疫苗的使用(包括成人)。尤其对幼儿园的新入园的班级,普遍免疫可明显减少发病。目前我国国内已开始逐步推广该疫苗的应用。
腮腺炎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以防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和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蛋白过敏者(因为活疫苗系从鸡胚中所得)。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其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来源困难,不易获得,且用后保护时间短,仅2~3周,故使用不多,其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疾病
心肌炎 头痛 脑炎 脑膜炎 胰腺炎 糖尿病 流感 肾炎 肝病 乳腺炎 淋巴结炎 营养不良 麻疹 单纯疱疹 结膜炎 腮腺炎 口干症 咽炎 性病 疖 疼痛 风疹 吞咽困难 水肿 类白血病反应 肿胀 磨牙 睾丸炎 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