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maligmentmelanomaofuveal),是成...

别名: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

就诊科室:肿瘤科 五官科 眼科 

医生指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常见问题 >>

介绍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maligmentmelanomaofuveal),是成年人中最多见的一种恶性眼内肿瘤,在国外其发病率占眼内肿瘤的首位,在国内则仅次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居眼内肿瘤的第二位。此瘤的恶性程度高,易经血流转移,在成年人中又是比较多见,在临床工作中易和许多眼底疾病相混淆。因此,在眼科临床工作中应予充分重视。此病以中年以上患者为多。眼后极部是好发部位,向前则发病率依次递减。

最新文章

诊断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时有哪些依...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检查方法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有哪些呢?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什么?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什么原因引...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容易与哪些疾病...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有哪些表现及如...

更多文章>>

症状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尽早作出诊断。及时治疗从而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诊断依据

1、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早期症状有视物变形、变小、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远视持续增加),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足以证明视网膜下有一个实质性肿物在持续增大。边缘部脉络膜黑色素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视网膜脱离后,则出现相应的视野缺损。位于上方边缘部黑色素瘤很特殊的一点,是在病程早期就会合并黄斑部扁平型视网膜脱离。如不扩瞳详细查看周边部眼底,容易误诊。

2、由于脉络膜黑色素瘤多起源于睫状神经,眼底病变可同时合并瞳孔异常(相应部的瞳孔无反应,不易散大或不呈正圆),或在角膜相应部位出现扇形感觉减退区。

3、血流回流障碍或局部肿瘤坏死而引起巩膜炎,表现为局限性巩膜充血。巩膜内外有肉芽组织增生。

4、眼球疼痛。疼痛的原因可由继发性青光眼或肿瘤坏死诱发眼炎(葡萄膜炎或眼内炎)所引起,少数则由于肿瘤浸润或压迫睫状神经节所致。

5、前房或玻璃体出血因肿瘤坏死所导致。

6、眼球突出,肿瘤向球后蔓延所引起。

7、巩膜透照试验:在鉴别诊断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在炎症病变、黄斑盘状变性,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血管瘤,均可透光;而在脉络脉黑色素瘤,一般是不透光的。

8、B型超声诊断仪扫描:B型超声波检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屈光介质混浊病例更有帮助。肿瘤表现平滑蘑菇状突出;肿瘤超声波的后面有回声阴性区(声影),脉络膜凹陷。

9、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1)视网膜血管与肿瘤血管同时出现双重循环。

(2)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显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

10、同位素32磷吸收试验阳性。

11、CT、磷共振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即可向内也可向外发展。向外发展则早期引起眼外蔓延,临床上可有眼球突出,而眼底的改变不大。向内发展则在视网膜下引起球形隆起,发展快,病程短,早期视力障碍和广泛的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是沿脉络膜平面发展,形成弥漫性、扁平性增殖,而不形成局限性隆起。此型发展缓慢,病程长易被漏诊,现将各型分述如下: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因为外受巩膜、内受玻璃膜的限制,早期则沿脉络膜面扩展。在玻璃膜未被穿破之前,肿瘤呈扁平的椭圆形,隆起不高,肿瘤表面的视网膜改变不大、发展也比较缓慢。一旦玻璃膜被穿破,肿瘤因失去原有的限制,而在视网膜下腔内迅速扩大,形成底大、头圆、颈细为典型蘑菇状外观。肿瘤头部可因血液回流障碍而有大量的血窦出现,并可因增长迅速,血液供应不止,而有坏死和出血发生。这时肿瘤部视网膜的隆起较高,视网膜脱离范围也可逐渐扩大,肿瘤顶端,因和视网膜粘连较为密切,故不易脱离。少数肿瘤穿破顶端的视网膜,使肿瘤裸露在玻璃体中。
眼压早期正常或偏低,多数病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眼压有所增高。若肿瘤起源于巩膜导水管附近,在眼压升高之前,往往已有眼外蔓延;另一方面,肿瘤位于涡状静脉附近,尽管肿瘤较小,眼压却可能升高。最后在肿瘤大量坏死,引起剧烈炎症反应情况下,眼球迅速萎缩,眼压偏低。
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可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向前容易引起眼压增高和虹膜根部离断;向后发展则可导致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此时临床上可能仅表现为类似中心性视网膜病或视乳头炎的现象,如不扩瞳检查,常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从睫状体部向中央高度发展的肿块,则可压迫晶状体,使之发生移位或脱位。早期向外蔓延者,肿块可出现在前部球结膜下。
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内扩散及沿视神经蔓延者,比较罕见,但沿血流发生全身转移的情况,则较多见。转移最多见于肝脏,次为皮下组织和肺脏,亦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发生率和肿瘤的细胞类型有关,上皮样细胞型最高,梭形细胞型最低。如果按网状纤维为衡量标准,则网状纤维含量愈高,转移率越低;反之,网状纤维含量越低则转移率就越高。

病因

黑色素细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细胞,细胞或真皮层黑色素细胞组成。肿瘤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层与基底细胞间排列,细胞产生色素后,通过树状突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基底细胞和毛发内。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是由于黑色素痣受到反复的摩擦、抓起和损伤而引起恶变,不适当的挖除和药物腐蚀等,可使良性黑色素痣转化成恶性黑色素瘤。孕期或生育年龄的妇女会使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迅速,提示本病与内分泌有关。从年龄上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很少数发生在青春期前。

检查


1.巩膜透照试验:在鉴别诊断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在炎症病变、黄斑盘状变性,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血管瘤,均可透光;而在脉络脉黑色素瘤,一般是不透光的。
2.B型超声诊断仪扫描:B型超声波检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屈光介质混浊病例更有帮助。肿瘤表现平滑蘑菇状突出;肿瘤超声波的后面有回声阴性区(声影),脉络膜凹陷。
3.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⑴视网膜血管与肿瘤血管同时出现双重循环。
⑵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显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
4.同位素32磷吸收试验阳性。
5.CT、磷共振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鉴别

本病属于眼部的疾病,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脉络膜:常为先天性改变,由来自神经嵴的含不同色素不典型而又良性的黑色素细胞(痣细胞)组成。多数脉络膜痣局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以外的脉络膜组织内。

2.脉络膜血管瘤,根据外观形态可做出鉴别。

3.脉络膜转移瘤:通常有原发性肿瘤变,根据全身体查以及病理学检查均可明确。

4.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5.脉络膜出血


并发症

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内扩散及沿视神经蔓延者,比较罕见,但沿血流发生全身转移的情况,则较多见。转移最多见于肝脏,次为皮下组织和肺脏,亦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发生率和肿瘤的细胞类型有关,上皮样细胞型最高,梭形细胞型最低。如果按网状纤维为衡量标准,则网状纤维含量愈高,转移率越低;反之,网状纤维含量越低则转移率就越高。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较皮肤者为好,前者死亡率为50%,而后者可达80%。局部复发或转移大多发生在术后1年内,个别病例则可延长5年或10年以上。预后和肿瘤细胞类型有密切关系,梭形细胞型死亡率较低,上皮细胞型死亡率较高。

治疗

1、手术
(1)位于眼球内者行眼球摘除术。术中应用全麻、忌用局麻,防止促使肿瘤细胞播散。
(2)蔓延到眼球外者行眶内容摘除术。

2、蔓延到眼球外者行眶内容摘除术。

3、中医治疗:方药: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合青米绿梨汤。青黛12g、薏苡仁30g、绿心豆30g、藤梨根30g、猪苓15g、黄芩10g、白茅根12g、半枝莲20g、生大黄8g、太子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4g、绞股蓝15g、生黄芪15g。

预防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尽早作出诊断。及时治疗从而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较皮肤者为好,前者死亡率为50%,而后者可达80%。局部复发或转移大多发生在术后1年内,个别病例则可延长5年或10年以上。预后和肿瘤细胞类型有密切关系,梭形细胞型死亡率较低,上皮细胞型死亡率较高。

相关疾病

 青光眼 眼底病 葡萄膜炎 视网膜病 黄斑变性 巩膜炎 视网膜母细胞瘤 脉络膜血管瘤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远视 疼痛 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出血 眼球突出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