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无颗粒的白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颗粒白细胞(粒细...

就诊科室:内科 心血管内科 

医生指导:粒细胞减少常见问题 >>

症状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无颗粒的白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病因

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
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
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检查

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多数白细胞减少者病程常短暂,呈自限性,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头昏、乏力、低热、咽喉炎等非特异性表现。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因而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易有反复的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时间和减少的速率直接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血循环池中性多形核细胞(PMN)绝对值。

鉴别

1.升高

见于变态反应疾病[哮喘荨麻疹、支气管肺曲霉病、过敏(嗜酸性粒细胞达8%-29%)、湿疹]、某些药物反应(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阿片等)、寄生虫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Voisins综合征、皮肤病、恶性血液病和新生物疾患(结节病、何杰金氏病、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肝癌卵巢癌、髓样白血病)、射线、苯、猩红热早期(嗜酸性粒细胞8%-20%)、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内膜炎心肌病

甲状腺机能低下;尿中出现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或戊糖的糖尿病;慢性鼻窦炎;流感;肾病综合症;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着色性荨麻疹;何杰金氏病;结核;天花;粘液性水肿;应激(外伤、电休克发烧);急性感染和光照均易见嗜碱性粒细胞的升高;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明显升高。

2.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疟疾急性期、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肾功能亢进,Surrenales和应激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一般与变态反应(如:哮喘、荨麻疹)和寄生虫的感染有关。一些皮肤病如湿疹和血液病也可以引起,与传染病也有关,总之单纯一个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不能诊断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血循环池中性多形核细胞(PMN)绝对值

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西医药治疗

1.去除病因停止使用接触可疑的药物及其他理化因素积极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

2.一般治疗注意隔离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对极度虚弱或严重感染者可输新鲜血或浓缩白细胞悬液(每次1u≈1.5×1010白细胞或200ml全血浓缩的白细胞)

3.防治继发感染可酌用丙种球蛋白聚肌胞,一旦发热或发现感染灶应尽早按病原诊断和药敏情况给予抗感染治疗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噻肟钠丁胺卡那霉素抗真菌药如氟康唑抗病毒药如病毒唑干扰素等。

相关症状

发热 红细胞增多 继发感染 真菌感染 甲状腺机能亢进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