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后皮肤容易青紫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cytopenicpurpura)系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肤黏膜出现瘀点...

就诊科室:内科 皮肤性病科 血液内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碰撞后皮肤容易青紫常见问题 >>

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cytopenicpurpura)系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内脏出血,碰撞后皮肤容易青紫。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2型,急性型与病毒感染有关,如风疹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及病毒性肝炎等。

2.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症、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症、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等。

(2)药物如化疗药、抗生素类、奎宁类、磺胺类、解热镇痛剂、苯巴比妥类、抗结核药及利尿药等。

(3)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斑疹伤寒、结核、猩红热等。

(4)其他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溶血反应、血管瘤脾功能亢进、心肺复苏及体外循环等。

(二)发病机制

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可能系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或免疫复合物黏附于血小板所致。慢性型与自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有关。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造血系统疾病、药物、感染、其他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溶血反应、血管瘤等引起的系列反应。

检查

1.急性型多见于婴幼儿,多有病毒感染史,潜伏期2~21天。突然发病,可有畏寒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广泛的瘀点、瘀斑,扩大成大片状,甚至形成血疱、血肿,碰撞部位尤甚。内脏受累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颅内出血罕见。但较凶险。一般病程4~6周,大多有自限性,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后转为慢性。

2.慢性型主要见于成年女性,起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月经过多常为首发症状和主要表现。皮肤和黏膜可见散在瘀点和瘀斑,血疱和血肿少见。可累及内脏任何器官。有时可见外伤或小手术后创口出血不止。长期反复大量出血可引起贫血、脾脏轻度肿大。病情常迁延半年以上,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实验检查特征性即可诊断。

鉴别

上肢及面部血管曲张、水肿及青紫:上腔静脉综合征又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上腔静脉或其周围的病变引起静脉阻塞,致使上腔静脉血流受阻,导致上肢及面部静脉曲张、水肿及青紫的一种综合征。

1.急性型多见于婴幼儿,多有病毒感染史,潜伏期2~21天。突然发病,可有畏寒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广泛的瘀点、瘀斑,扩大成大片状,甚至形成血疱、血肿,碰撞部位尤甚。内脏受累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颅内出血罕见。但较凶险。一般病程4~6周,大多有自限性,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后转为慢性。

2.慢性型主要见于成年女性,起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月经过多常为首发症状和主要表现。皮肤和黏膜可见散在瘀点和瘀斑,血疱和血肿少见。可累及内脏任何器官。有时可见外伤或小手术后创口出血不止。长期反复大量出血可引起贫血、脾脏轻度肿大。病情常迁延半年以上,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实验检查特征性即可诊断。

预防

1.一般疗法: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口腔粘膜损伤。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C及P。


2.输新鲜血或血小板:对出血严重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的紧急治疗,输血或血小板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但有人认为输入血小板后可迅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而减轻出血倾向。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认为激素的疗效系由于:①降低毛细胞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出血倾向;②减低免疫反应。用药原则是早期、大量、短程。
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点:对重度以上出血病儿,亦可静脉点滴输入大剂量精制丙种球蛋白(IgG)。
5.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无效者尚可试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6.脾切除疗法:脾切除对慢性ITP的缓解率为70%~75%。尽可能推迟切脾时间。7.中医中药:具有很大优势:它更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灵活机动的哲学观点来辨别、认识、分析、治疗。

相关症状

发热 内出血 内脏出血 畏寒 血疱 上肢及面部血管曲张、水肿及青紫 利尿 血红蛋白尿 斑疹 瘀斑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