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瘢痕

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scar)又称肥厚性瘢痕或增殖性瘢痕,在组织病理学上与瘢痕疙瘩并...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肥厚瘢痕常见问题 >>

症状

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scar)又称肥厚性瘢痕或增殖性瘢痕,在组织病理学上与瘢痕疙瘩并无质的不同,皮肤损伤愈合后,瘢痕仍继续增殖,即可发展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有灼痛和搔痒感,于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

病因

局部因素,包括异物、炎症、牵拉等。异物,如落入创口内的灰尘、滑石粉、棉花纤维、线结及某些化学物质等。此外,还有细胞破坏后所析出的角质素。炎症,如创面愈合前因长期裸露感染,肉芽组织过度增长,深2度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内包裹的残存毛囊或腺体组织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感染等。牵拉,如与皮肤天然纹理、皱褶一致,或在关节部位的瘢痕,不断地受到牵拉,甚至破溃,以后反复破溃愈合。这些局部因素的刺激,都可导致瘢痕的增生。

全身因素,如青壮年,妇女,尤其是孕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易发生增生瘢痕,而极少见于老年入,这可能与雌激素及垂体内泌素分泌旺盛有关。此外,种族、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亦与瘢痕增生有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步研究阐明。

检查

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是最常用的特异性检查,包括斑贴、划痕、挑刺和皮内注射等。临床上以挑刺和皮内试验最为常用,如挑刺试验阴性;可作皮内试验复查。

方法与原理:特异性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此种抗体粘附于皮肤或粘膜下层的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受体上,当它与再次进入体内的过敏原相遇形成1个过敏原与2个IgE抗体的桥连,致使肥大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化过程,释放过敏介质,在皮肤局部产生风团,红晕或瘙痒。在患者前臂内侧,常规消毒,然后用OT针筒,4号注射针头吸入不同种过敏原浸液分别注于前臂内侧皮内0.02ml,抗原点之间距为2.5cm。皮肤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皮肤反应,局部风团及红晕大小,与对照点相比较。

鉴别

肥厚瘢痕的鉴别诊断:

1、挛缩性瘢痕:挛缩性疤痕是以其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命名的疤痕。多见于深度烧伤愈合后,由于疤痕收缩,常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的疤痕挛缩可影响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发育,应及早处理。

2、蹼状瘢痕:瘢痕至蹼状,形似鸭蹼。此类瘢痕好发于关节的屈侧,也可见于管腔状脏器在体表的开口部位,如口角、鼻孔、尿道口、阴道口等。蹼状瘢痕实际上是瘢痕挛缩在上述特殊部位的特有表现。

3、凹陷瘢痕:皮肤真皮层及皮下组织缺损会造成凹陷性疤痕,经常由痤疮、外伤、水痘引起。


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所以如果自己有易形成疤痕的体质,最好避免穿耳洞,积极的治疗容易形成蟹足肿部位(例如胸口、上背部、肩膀、下巴、下颚等)的青春痘,或是毛囊炎等皮肤感染,及避免在上述部位进行手术。如果有手术的必须性,可考虑在切口处注射类固醇,可以减少疤痕发生的机率。

相关症状

凹陷瘢痕 凹陷性疤痕 风团 挛缩性疤痕 挛缩性瘢痕 蹼状瘢痕 瘙痒 增生性瘢痕 充血 甲状腺机能亢进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