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石阻塞

胰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有报道其占尸检材料的0.09%~0.13%,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临床症状腹痛...

就诊科室:内科 其他科室 内分泌科 病理科 检验科 实验中心 体检科 

医生指导:胰石阻塞常见问题 >>

症状

胰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有报道其占尸检材料的0.09%~0.13%,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临床症状腹痛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引起脂肪泻营养不良黄疸糖尿病等。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造成脂肪泻和营养不良。

病因

胰腺结石的病因迄今尚不十分明了,从大量资料统计的结果证明,胰石症与饮酒有关,饮酒时间长、量大者则易形成胰结石的病例中例)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每日饮酒量平均在、蛋白质摄入量100g、脂肪摄入量90g。此外,胰石症与家族史有关亦有报道,日本已报道10多个家族患此症。其他如胆道疾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亦与之有关。蛋白质长期缺乏亦可造成胰腺的细胞变性、纤维化等与胰石症相类似的改变。


检查

1.腹痛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其严重程度、发作间隔和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些病人疼痛剧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些病人仅偶有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是由于结石阻塞胰管使胰液不能排出,胰管压力增高,或为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所致。在并发慢性胰腺炎时,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也是疼痛原因之一。

2.脂肪泻营养不良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轻者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重者可见大便表面有油状物。长期的脂肪泻可使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和消瘦。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程度与病因、结石位置和结石分布范围有关,酗酒和结石分布于胰头体部或全胰者损害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结石分布于胰尾部者损害较少、较轻。

3.黄疸胰结石阻塞于壶腹部,或胰头慢性炎性肿块压迫胆总管下端,或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均可引起黄疸。

4.糖尿病显性糖尿病占32%,糖耐量异常占68%。是由于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胰岛素、胰高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减少所致。此种糖尿病较难用药物控制。

5.腹部体征不明显,偶有中上腹或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在并发假性囊肿形成时,可扪及腹部囊性肿块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影像检查,一般均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影像检查对胰石病的诊断率非常高。目前以B超和腹平片为首选方法,需要时选用CT、MRI和ERCP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可升高。有脂肪泻者镜下观察粪便有多量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血ALT、AST、可轻度异常,白蛋白下降,胆固醇、叁酰甘油下降。有黄疸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有糖尿病者血糖升高。有人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血乳铁蛋白增高是胰石病的特有表现,据此认为此法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其他检查影像检查是胰石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1.腹平片由于胰石中多含有钙成分,故不能透过X线,在腹平片上表现为不透光的阳性结石,主要有3种类型:

(1)弥漫型:为散在的粟粒大小结石。

(2)孤立型:为一个或数个块状结石。

(3)混合型:为粟粒状、黄豆状或块状结石同时存在。

酗酒引起的胰石病以弥漫型结石多见,其他原因引起的胰石病以孤立型和混合型结石多见。结石分布在脊柱两侧、平第2腰椎至第11胸椎间。如果是单个结石或小结石,易与脊柱重迭,这时需加拍侧位片。早期结石成分以蛋白质为主,腹平片呈阴性,此时ERCP有助于诊断。

2.B超能较准确地观察胰腺的形态、结石的光团和扩张的胰管,并对结石大小、数量和所处位置作出诊断,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3.CT胰腺结石表现为小点状、条状、星状至粗大斑块不等的阴影,可局部或弥漫分布。它可确定结石的数量、大小及在胰管内的位置,还能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和胰管扩张程度。

4.ERCP可清楚地观察结石的数量、大小、部位和胰管的直径,有无狭窄或扩张,对阴性结石特别有帮助。但ERCP只能显示胰管内的变化,对胰实质内钙化(假性结石)帮助不大。且ERCP尚可诱发胰腺炎,应用时加以注意。

5.MRI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钙化和结石的发现CT优于MRI。当结石小于5mm时MRI不易发现。

并发症:

1.良性并发症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发生慢性炎性改变,产生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假性囊肿。当炎症累及胰岛细胞时可产生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有消化性溃疡肝病

2.恶性并发症主要是胰腺癌。综合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一般在3.6%~16.7%。有人认为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发生慢性炎症和囊肿纤维化,后二者长期作用可使胰腺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最终发生癌变。从好发年龄来看,胰石病合并胰腺癌的病人以30~40岁居多,而一般胰腺癌以50~60岁居多,前者较后者提前了20岁。

鉴别

胰岛细胞破坏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和)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而引起的代谢障碍,为以持续的血糖升高和出现糖尿为主征的常见病,发病率为1%~2%。日常所称糖尿病乃指原发性糖尿病,按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临床表现及预后的不同可分为胰鸟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是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它占所有糖尿病百分之五以下,但其对生活的影响却远比常见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要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并不是非常清楚,比较确定的是体内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对抗自己身体的组织。身体免疫系统制造了某些物质对抗胰脏分泌胰岛素的贝他细胞,这些细胞破坏后,就无法分泌胰岛素了。

胰腺纤维化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永久性损害。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腺泡萎缩、胰管变形、纤维化及钙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脂肪泻消瘦营养不良等胰腺功能不全的症候。典型慢性胰腺炎在我国较为少见,确诊较难。

1.腹痛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其严重程度、发作间隔和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些病人疼痛剧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些病人仅偶有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是由于结石阻塞胰管使胰液不能排出,胰管压力增高,或为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所致。在并发慢性胰腺炎时,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也是疼痛原因之一。

2.脂肪泻和营养不良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轻者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重者可见大便表面有油状物。长期的脂肪泻可使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和消瘦。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程度与病因、结石位置和结石分布范围有关,酗酒和结石分布于胰头体部或全胰者损害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结石分布于胰尾部者损害较少、较轻。

3.黄疸胰结石阻塞于壶腹部,或胰头慢性炎性肿块压迫胆总管下端,或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均可引起黄疸。

4.糖尿病显性糖尿病占32%,糖耐量异常占68%。是由于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胰岛素、胰高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减少所致。此种糖尿病较难用药物控制。

5.腹部体征不明显,偶有中上腹或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在并发假性囊肿形成时,可扪及腹部囊性肿块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影像检查,一般均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影像检查对胰石病的诊断率非常高。目前以B超和腹平片为首选方法,需要时选用CT、MRI和ERCP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可升高。有脂肪泻者镜下观察粪便有多量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血ALT、AST、可轻度异常,白蛋白下降,胆固醇、叁酰甘油下降。有黄疸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有糖尿病者血糖升高。有人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血乳铁蛋白增高是胰石病的特有表现,据此认为此法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其他检查影像检查是胰石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1.腹平片由于胰石中多含有钙成分,故不能透过X线,在腹平片上表现为不透光的阳性结石,主要有3种类型:

(1)弥漫型:为散在的粟粒大小结石。

(2)孤立型:为一个或数个块状结石。

(3)混合型:为粟粒状、黄豆状或块状结石同时存在。

酗酒引起的胰石病以弥漫型结石多见,其他原因引起的胰石病以孤立型和混合型结石多见。结石分布在脊柱两侧、平第2腰椎至第11胸椎间。如果是单个结石或小结石,易与脊柱重迭,这时需加拍侧位片。早期结石成分以蛋白质为主,腹平片呈阴性,此时ERCP有助于诊断。

2.B超能较准确地观察胰腺的形态、结石的光团和扩张的胰管,并对结石大小、数量和所处位置作出诊断,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3.CT胰腺结石表现为小点状、条状、星状至粗大斑块不等的阴影,可局部或弥漫分布。它可确定结石的数量、大小及在胰管内的位置,还能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和胰管扩张程度。

4.ERCP可清楚地观察结石的数量、大小、部位和胰管的直径,有无狭窄或扩张,对阴性结石特别有帮助。但ERCP只能显示胰管内的变化,对胰实质内钙化(假性结石)帮助不大。且ERCP尚可诱发胰腺炎,应用时加以注意。

5.MRI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钙化和结石的发现CT优于MRI。当结石小于5mm时MRI不易发现。

并发症:

1.良性并发症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发生慢性炎性改变,产生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假性囊肿。当炎症累及胰岛细胞时可产生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有消化性溃疡肝病

2.恶性并发症主要是胰腺癌。综合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一般在3.6%~16.7%。有人认为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发生慢性炎症和囊肿纤维化,后二者长期作用可使胰腺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最终发生癌变。从好发年龄来看,胰石病合并胰腺癌的病人以30~40岁居多,而一般胰腺癌以50~60岁居多,前者较后者提前了20岁。

预防

胰石症治疗目的是祛除结石、解除梗阻、防止胰腺进一步毁坏并防止恶变、缓解疼痛

常用的手术方法:

1.经内窥镜取石:此法仅用于胰管无狭窄的胰石。若无胰管狭窄可将括约肌取石,当结石较大时,可经超声碎石或经内窥镜取石图像激光震波碎石后取出。结石经过超声碎石后,结石破碎得较小,亦可自行排出。若胰管有狭窄因素存在结石虽经破碎取出,而梗阻因素并未解除,日后仍将形成结石。

2.胰腺部分切除:指结石局限于胰体、胰尾的多块结石并且该部胰腺毁坏较为严重者。当胰体、尾切除后胰管的近端无狭窄,不影响胰液排出,可将胰腺的残端缝合。当胰管近端有狭窄因素存在时,可将残端胰管下控场行套入式,或端-侧式Roux-y式吻合。由于胰岛细胞大部分在胰尾部、体部,在一个病态的胰腺上切除过多的胰腺体、尾,则将导致严重的胰腺内分泌功能不足。因此,胰体、尾应多保留一些,近端有狭窄时可行胰-空肠吻合。

3.胰管结石合并胰腺囊肿:一方面将结石取石,另一方面将囊肿与肠道做内引流术。

4.胰实质切开取石:适应于胰头、体部结石,并伴有胰管多处狭窄者。胰头、体孤立性结石近端又无狭窄者,在结石处切开纤维化的胰腺组织取出结石,将切开的胰管及胰腺妥善缝合。但这种情况的病例较少见。一般情况下胰管的多处结石均伴有多处狭窄和扩张。为解除梗阻,有时将胰管大部或近于全部劈开,将结石取净,将劈开的胰管与空肠行侧吻合。由于胰腺大部分已纤维化,因而劈开胰管时出血并不太多。

5.Whipple手术:适应于胰头部多发性结石、胰头而毁坏或有恶变者。胰十二指切除破坏性大对生理扰乱严重,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为减少损伤,若无恶变征象时,可采用改良式(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

相关症状

持续性疼痛 钝痛 钙化 消瘦 血糖升高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腹部不适 囊性肿块 胰腺纤维化 胰岛细胞破坏 脂肪泻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