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消化道憩室病是指消化道的局部囊样膨出,有真性与假性两种。前者指全层膨出,后者仅有粘膜与粘膜下层而无肌层膨出,绝大多数憩室向消化道腔外膨出,极少数向腔内膨出,称腔内憩。多个憩室同时存在称为憩室病。本病见于全消化道,以结肠为最常见,十二指肠次之,胃憩室最少见。有症状或并发症的憩室病称为症状性憩室或憩室性疾病,需要治疗。
病因
因空肠上段及回肠末端的血管较粗,血管粗大处肠壁肌层脆弱,故在这些部位尤其回肠上段较易发生憩室。另外,长期摄入低纤维素的食物,使肠腔压力持续升高有关,老年人易发则与肠壁肌力减弱有关。根据憩室壁的结构不同,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检查
1、主要依靠X射线钡餐造影、钡剂灌肠检查或纤维内窥镜检查。
2、X线检查: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
3、B超、CT或MRI检查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
鉴别
1、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餐造影、钡剂灌肠检查和消化系内镜检查。
2、本病诊断时应与肠激惹综合征、结肠癌相鉴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数病人憩室与肠激惹综合征或结肠癌可同时存在。
3、憩室出血: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大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憩室部位靠近穿经肠壁的血管支,血管被侵蚀破溃后可引起憩室出血,尤以右半结肠的憩室出血为多见。
预防
少吃多渣的水果或粗纤维的蔬菜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增加肠蠕动,使症状加重。发作期应吃流质饮食,以使粪便软滑,减少郁积,使其容易由憩室排出。可每晚临睡前服5ml液体石蜡或番泻叶代茶饮等,不宜做结肠灌肠,以免引起穿孔。一般不需治疗。如果并发严重憩室炎、出血或其他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