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便血

每逢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有的女性就会出现有便血的症状,但是月经过后便血也逐渐停止,每月如此,反复发作...

就诊科室:内科 妇产科 消化内科 妇科 

医生指导:经期便血常见问题 >>

症状

每逢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有的女性就会出现有便血的症状,但是月经过后便血也逐渐停止,每月如此,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就称为经行便血。也称差经或错经。这种症状可见于西医所说的内膜异位症。

病因

(1)子宫发育不良、内膜少、位置不正或畸形等病变,都是造成错经的原因。这是因为,子宫病变导致了卵巢功能障碍,而卵巢功能是受下丘脑及脑垂体统帅的,如果卵巢功能障碍,势必引起行经错乱。

(2)祖国医学有出走于大肠,经血错行或“经前便血”、“瞎经”之说。并认为错经的原因主要有:

1.阴血不足,加上劳心过度,如多愁善感,忧思过度、情志不遂、焦虑烦躁等导致阴津亏虚;

2.素嗜辛辣炙之物,致热积于内,损伤阴络;

3.脾虚不能统血,肝虚不能藏血,肾虚摄纳无权,胞宫之血错长。看来,错经与情绪、饮食及脾、肝、肾的疾病有关。

检查

经行便血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胃肠郁热证。形成胃肠郁热的原因,多与平日嗜食辛辣热物,或恣意饮酒,以致热邪久积有关。所以《叶氏竹林女科》说:差经因食热物过多,积久而成。从经络学说分析,胃与大肠都属于阳明经,而与子宫相联系的冲脉,又隶属于阳明经。因此,当月经将至或已至之时,由于气血下注于子宫,致使冲脉之气亢盛,冲气通过阳明经的通路又引动肠中积热,使得肠中血络被灼伤,因而出现便血。这种证型的临床特点是,便血多发生在经潮前的一两天,而且血量较多,血色深红。由于血失于后阴,从而导致经量的减少,经色紫红,质粘稠。同时还伴有面颊潮红、口干咽燥、便干溲黄,以及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

除胃肠郁热证外,较为常见的还有阴虚血热及脾失统摄证。

阴虚血热证多见于具有阴虚体质的妇女。例如久病或多次流产,或者忧思郁怒、日久化火者,均能耗损阴精,导致阴血不足。当月经来潮后,由于经血下泄,阴虚益甚。阴虚则火旺,火迫血行,溢于大肠,因而导致便血。这种证型的特点是,便血多在经期发生,血量不多,点滴而下,血色深红。由于病机是阴虚血热,故月经量亦少而色深。同时伴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酸腿软,以及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

脾失统摄证往往由于素常饮食不节、疲劳过度、七情内伤等原因,致使脾胃受损,中气虚弱。一俟月经来潮时,气随血泄而致气虚,气虚则无力约束血液的运行,因而发生便血。其特点是,便血多在经期,量多色淡。同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寐差,纳少便溏,面色无华,以及舌淡质嫩,脉细无力等。

鉴别

如果素有痔疾或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经期也可能偶有便血情况,但非每月必见,不具有周期性,因而不属于便血的范畴。

经行便血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胃肠郁热证。形成胃肠郁热的原因,多与平日嗜食辛辣热物,或恣意饮酒,以致热邪久积有关。所以《叶氏竹林女科》说:差经因食热物过多,积久而成。从经络学说分析,胃与大肠都属于阳明经,而与子宫相联系的冲脉,又隶属于阳明经。因此,当月经将至或已至之时,由于气血下注于子宫,致使冲脉之气亢盛,冲气通过阳明经的通路又引动肠中积热,使得肠中血络被灼伤,因而出现便血。这种证型的临床特点是,便血多发生在经潮前的一两天,而且血量较多,血色深红。由于血失于后阴,从而导致经量的减少,经色紫红,质粘稠。同时还伴有面颊潮红、口干咽燥、便干溲黄,以及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

除胃肠郁热证外,较为常见的还有阴虚血热及脾失统摄证。

阴虚血热证多见于具有阴虚体质的妇女。例如久病或多次流产,或者忧思郁怒、日久化火者,均能耗损阴精,导致阴血不足。当月经来潮后,由于经血下泄,阴虚益甚。阴虚则火旺,火迫血行,溢于大肠,因而导致便血。这种证型的特点是,便血多在经期发生,血量不多,点滴而下,血色深红。由于病机是阴虚血热,故月经量亦少而色深。同时伴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酸腿软,以及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

脾失统摄证往往由于素常饮食不节、疲劳过度、七情内伤等原因,致使脾胃受损,中气虚弱。一俟月经来潮时,气随血泄而致气虚,气虚则无力约束血液的运行,因而发生便血。其特点是,便血多在经期,量多色淡。同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寐差,纳少便溏,面色无华,以及舌淡质嫩,脉细无力等。

预防

肠郁热证的治疗宜采用清肠泻热、凉血止血的原则,可选用槐花散方加减。方中针对胃肠郁热的主因,以槐花为主药清热凉血,合黄连清胃肠之热,二药相伍共奏正本清源之功。再以丹皮、侧柏炭凉血止血,炒荆芥疏风清热,三药相合可加强止血之力。如果便血量多,咽干口渴者,再加白茅根,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生津。

阴虚血热证治疗则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法,可选用大补阴丸方加减。方中的生地、白芍、沙参滋阴益肾兼能柔肝;丹皮、知母、槐花、地榆清血中伏热并能止血。荆芥清热散肠风,乌梅敛阴生津液,二药炒炭后并可加强止血作用。

脾失统摄证治疗宜采用健脾益气、温阳止血之法,可选用黄土汤加减。方中的灶心土也叫伏龙肝,功能温阳健脾,配合黄芪、白术具有补中益气、增强脾胃功能的作用。脾胃强健,自能统摄血行。阿胶、地黄补血养血,并能止血,从而改善因失血而引起的血虚。同时佐用黄芩,以防止灶心土、黄芪的辛燥太过,损伤阴液。至于炙甘草,与白术、黄芪配合可健脾气,与阿胶、地黄相伍可补阴血。全方刚柔并济,配伍周到,是一首治疗脾不统血而便血的专方。

如果出血量多者,还可以加炒升麻以升举中气。

以上方药一般宜在经前5天始服,以为迎而夺之,至经期第2天停药。经净后可继服丸药一周。如胃肠郁热证服地榆槐角丸,每服6克,每日2次;阴虚血热证服知柏地黄丸,服法同前;脾不统血证服人参归脾丸,法同前。

中医建议经行便血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忌烟忌酒,同时避免过度疲劳紧张

相关症状

烦热 乏力 疲劳 无力 血虚 口干 心悸 腰酸 脾虚 卵巢功能障碍 盗汗 月经量多 紧张 血热 阴虚体质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