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纤颤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

就诊科室:内科 心血管内科 

医生指导:心室纤颤常见问题 >>

症状

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以上,称为心室扑动。假如心室发放的兴奋很迅速而没有规律,这就叫或心室颤动(室颤)。室颤的频率可在每分钟250-600次之间。

病因

引起室颤的原因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两类。心源性室颤常见的原因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缺血;非心源性室颤的常见原因有麻醉和手术意外、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触电、溺水及药物中毒或过敏等。室颤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约占80%),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引起QT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的药物,严重缺氧、缺血、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极快的心室率、电击伤等亦可引起

检查

室颤的心电图特征

①QRS-T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心室颤动波,常由室扑转变而来,波幅>0.5毫伏称粗波型心室颤动,100次/分者称快速型心室颤动,频率临床症状包括发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无大动脉搏动、血压测不出、发绀和瞳孔散大等。

鉴别

应注意区别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两类所引起的心室纤颤。

室颤的心电图特征

①QRS-T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心室颤动波,常由室扑转变而来,波幅>0.5毫伏称粗波型心室颤动,100次/分者称快速型心室颤动,频率1)心室扑动心电图特征:①心室波明显增宽,呈规律连续大幅度的“正弦曲线”波形,QRS-T不能区别。F-F间无等电位线。③频率在150~250次/分之间。④常与心室颤动相互转变。(2)心室颤动心电图特征:①QRS-T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心室颤动波,常由室扑转变而来,波幅>0.5毫伏称粗波型心室颤动,100次/分者称快速型心室颤动,频率

预防

易引起室颤的七种药物洋地黄(强心药):服用本品(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引发室颤。因为老年患者对洋地黄特别敏感,再加上老年人肾功能减低,易造成治疗剂量药物的慢性蓄积,致使洋地黄在血清中的浓度升高而发生中毒,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颤等,危及生命。

奎尼丁(抗心律失常药):本品应用于临床已有70多年,是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之一。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可引起室内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颤或心室停搏而致猝死

普鲁卡因酰胺(抗心律失常药):本品的副作用与奎尼丁相似,可引发室内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心力衰竭及室颤、心脏停搏等。

吡二丙胺(抗心律失常药):本品可治疗心律失常,但也可引起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障碍及心室颤动等严重后果。

胺碘达隆(抗心绞痛药):本品可治疗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但亦有致心律失常的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它可产生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和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致死性心律失常。

苯妥英钠(抗癫痫和心律失常药):本品的副作用是可致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低血压等。

喘息定:临床用本品治疗支气管哮喘,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猝死。

患者在服用以上药物时,要注意严密观察,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心室颤动等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并随时急救。

相关症状

药物中毒 喘息 室颤 心肌耗氧量增加 心力衰竭 心室扑动 心脏停搏 猝死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