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收缩压就是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亦称高压。高原低血压症以收缩压降低为主,女性较男性发生率高。其发生机制不清,可能因缺氧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引起心动过缓和外周阻力降低。也有学者认为,缺氧通过某些生理活动性物质的作用,使小动脉平滑肌张力降低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有关。其结果是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和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下降不如收缩压明显。
病因
高原人体血压偏低的原因:
1、高原人为了适应低氧环境,保证组织获得更多的血液,常会发生毛细血管增生,小血管扩张,平时不开放的侧枝循环也开放流通,这样血管的周围阻力下降,使舒张压降低。
2、高原人有轻度的肺动脉压高压,右心负荷重,为了节约心脏收缩的能源,体循环压力反射性下降,静息状态下心排血量减少,使收缩压下降。
3、高原人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内含纳量较低+收缩性应激反应也较低。由此可见,血压的轻度偏低是一种适应现象,不必过虑,如果乱加治疗,反而破坏了体内生理平衡。
4、有少数人由于高原适应机能障碍,出现血管舒缩中枢和植物神经功能调节紊乱,血内组织胺含量增高,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足,血压过低,对组织灌注不足,出现缺血症状,就会形成高原低血压,但其发病率仅占2.27%。
检查
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严重的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鼻衄、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一般经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持续较久或迁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本病常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致病因素主要是缺氧、寒冷、干燥、太阳辐射、疲劳,营养不良也可促进本病发生。高原病是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分型。
鉴别
收缩压下降的鉴别诊断:
一、急性高原病
1、高原反应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情绪紧张、寒冷、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关。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2、高原肺水肿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发病率约为3%。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多在海拔4000m以上登山后3~48小时发病。也有迟至3~10天者。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严重者少尿,神志不清。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为本病之另一特点。
3、高原昏迷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其病理机制为脑水肿。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查体可见脉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
二、慢性高原病
1、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⒓/L(650万/mm3)及红细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胸闷且活动后加重。也可有食欲不振、视力减退及鼻出血、结膜充血、面部毛细血管显露等多血面容。
2、高原心脏病是指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出现右室肥大(部分患者尚可合并左室大),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幼儿多见,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形扩大,成人肺动脉明显突出。患者早期常有头昏、头痛、失眠、心悸、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及心前区不适。晚期则可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
3、高原血压异常有高原高血压与高原低血压两种。凡在平原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中、青年人收缩压>18.7kPa,舒张压>12.0kPa并有相应症状,返回平原后恢复正常者,称高原高血压;进入高原后,血压低于12.O/6.67kPa,持续2周以上者,称高原低血压。一般初到高原者,易产生高血压,1年左右为波动期,久居或世居者,易产生高原低血压。
4、慢性高原病混合型本病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及高原心脏病三型中,有两型同时存在者,称为混合型。最常见的是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合并高血压。
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严重的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鼻衄、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一般经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持续较久或迁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本病常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致病因素主要是缺氧、寒冷、干燥、太阳辐射、疲劳,营养不良也可促进本病发生。高原病是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分型。
预防
高原低血压目前在高原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1、注意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健美操等,以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不易久立、曝晒等。
2、人参、党参、黄芪、麦冬、升麻、五味子等中药对升高血压有一定效果,可服用。
3、一般患者可口服生脉饮;严重者可试用强的松等激素,但剂量不宜大,服用时间不能过长。
4、若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转低海拔或平原地区治疗。
相关症状
反应迟钝 头昏 抽搐 肌张力降低 结膜充血 疲乏 疲劳 神志不清 神志恍惚 眼花 血压偏低 鼻衄 粉红色泡沫痰 呼吸不规则 呼吸困难 气短 心动过缓 心慌 心悸 心力衰竭 心排血量减少 胸闷 胸痛 恶心 少尿 食欲不振 食欲减退 紧张 脉率增快 嗜睡 血管增生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