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内翻

膝内翻,俗称“O型腿”、“罗圈腿”、“弓形腿”、“箩筐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

就诊科室:骨科 

医生指导:膝内翻常见问题 >>

症状

膝内翻,俗称“O型腿”、“罗圈腿”、“弓形腿”、“箩筐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

膝内翻的定义很容易因为看到病变形态想当然而混淆:膝内翻的定义并不是以内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胫骨的翻转方向命名的。膝内翻,其膝关节成角是指向外侧的,因此经常会被误称为膝外翻。

病因

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缺钙和遗传是O型腿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走路外八字脚、稍息姿势站立、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蹲马步等等,会给膝关节向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松弛。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当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情况下,内侧副韧带偏大的力量就会牵拉小腿胫骨向内侧旋转,形成膝内翻。

检查

在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如两膝存在距离,就说明是有膝内翻。

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判断膝内翻的轻重程度。

所谓常态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主动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小,"膝内翻"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为0的属Ⅰ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大于0的属Ⅱ度;

◆常态膝距在3-5厘米之间的为Ⅲ度;

◆常态膝距大于5厘米的属Ⅳ度。

鉴别

应该与下面的相似症状相鉴别诊断:

1.Q角异常Q角异常是髌骨不稳定的临床症状之一,髌骨不稳定(unstablepatella)是前膝疼的常见原因,是髌股关节常见的疾病,是髌骨软骨软化或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病因。生物力学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检测手段的多样化,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髌股关节退行性改变多由于髌股关节适合不良或髌骨力线不正造成的髌骨不稳所致,如髌骨偏移、髌骨倾斜、髌骨高位、髌骨半脱位等。

2.髋、膝、肘部呈屈曲畸形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有其特殊外貌:出生后常见特殊的外貌,如鼻梁低、眼距宽、低位耳、颅缝宽、前囟和后囟宽大,还常见髋、膝、肘部呈屈曲畸形。其后常见腹胀腹水脐疝

3.肢体内翻膝内翻,俗称“O型腿”、“罗圈腿”、“弓形腿”、“箩筐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

膝内翻的定义很容易因为看到病变形态想当然而混淆:膝内翻的定义并不是以内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胫骨的翻转方向命名的。膝内翻,其膝关节成角是指向外侧的,因此经常会被误称为膝外翻。

4.膝内翻膝外翻或髋内翻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病,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在东北发现此病,后来又在西北地区发现。在西北地区,又称柳拐子病。发病大都集中在一个地区,成为疫区。本病因骺板融合速度不一致,两下肢往往出现膝内翻,膝外翻或髋内翻畸形。

在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如两膝存在距离,就说明是有膝内翻。

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判断膝内翻的轻重程度。

所谓常态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主动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小,"膝内翻"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为0的属Ⅰ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大于0的属Ⅱ度;

◆常态膝距在3-5厘米之间的为Ⅲ度;

◆常态膝距大于5厘米的属Ⅳ度。

预防

膝内翻的矫正方法包括:手术、正O仪器、夹板、绑腿、锻炼、正O矫正鞋垫等。

手术适应于膝内翻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经并发骨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手术的好处是被动治疗,矫正立竿见影。缺陷是需要截骨,副作用大,痛苦和风险大。

非手术矫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从而使胫骨外旋,达到矫正目标。

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小,缺陷则是主动治疗,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目前的非手术矫正方法中,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还是正O仪器。

相关症状

骨软化 鼻梁低 Q角异常 肢体内翻 髋内翻 髋、膝、肘部呈屈曲畸形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