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

就诊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 

医生指导:间歇性跛行常见问题 >>

症状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病因

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

检查

一、X光片

这是最常用的骨科辅助检查。在X光线片上,医生还能够判断是否存在腰椎的不稳,是否有腰椎滑脱的情况发生,并且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增生(俗称:骨刺)的情况。另外,X光片还能立刻提示一些其他的腰椎疾患,如腰椎结核、肿瘤,脊柱畸形等情况,如果不拍X光片,这些疾病的症状便很容易和退变性疾病相混淆,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X光片同样也是手术的重要参考和随访资料。

二、CT

腰椎管狭窄时CT检查的必要性就更大了。在CT图像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测量腰椎管的前后径和左右经评估椎管的容积,并测量侧隐窝和椎间孔的大小,从而为腰椎管狭窄分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三、MRI

MRI当前作为筛选下腰痛或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检查方法,对腰椎和胸椎的检查,MRI已经取代CT脊髓造影,因为它是非侵入性的,而且花费较少。MRI能够很好的评估椎间盘、神经根、后纵韧带及椎间孔的情况。除此之外,通过MRI还可以得到极其清晰的脊髓形状,提示脊髓的受压变形情况。

四、肌电图

在腰椎管狭窄病例中,肌电图主要通过检查双下肢肌肉的兴奋性来反应相应神经根的状态;并根据异常电活动的分布范围来判断神经根受压的节段。但与CT和MRI相比并不是首选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辅助诊断和判断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治疗后神经根恢复情况的指标之一。


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表现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不同,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可有节段性感觉障碍,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为袜套式感觉障碍。

(3)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随病程延长而逐渐缩短,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则不明显。

(4)必要时,可行动脉造影检查,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动脉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可显示动脉腔狭窄区。

最主要的诊断标准是先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他步行时的状态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间歇性跛行;其次是对患者作出发生此种症状的病因猜测,对相关的猜测进行诸如X光、超声等的检查。若发现腰椎管狭窄,可有助于诊断。

预防

一、保守治疗:大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经过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保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1.一般取屈髋、屈膝位侧卧,休息3~5周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引起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及肺炎等并发症,建议不宜超过2~3周。

2.药物治疗:给予适量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S)。

3.功能锻炼: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横截面积增大,减轻对马尾神经的挤压。腹肌肌力的增强也可拮抗神经组织所受到的椎管机械性压力。

4.支具应用:腰围(或腰椎保护性支架)可减轻脊柱运动时关节突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根动态的牵拉及压迫。但不宜长期应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

5.硬膜外间隙注入类固醇药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不是理想方法。部分病人暂时缓解疼痛,曾见骶管内注射后病情加重及瘫痪。多次注射引起神经粘连,增加手术难度。

6.其他牵引、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等。

二、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以及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侧弯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减压术,或同时行减压、融合术,有时加固定的稳定手术。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系除有腰椎管狭窄症状之外,尚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有椎间不稳定、退变性滑脱、椎间孔狭窄等,比较复杂,需要综合对症处理。

三、注意事项:1、若病人症状不严重时,须注意下列事项;2、减轻肥胖体重。3、注意高血脂。4、治疗糖尿病。5、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6、戒烟。7、适度运动,最好每日都有运动,但若出现下肢疼痛时就停下来休息。

相关症状

感觉障碍 无力 腰酸 瘀血 充血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