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由于饮食结构以及日照等原因引起体内维生素D不足的症状。在机体的钙、磷代谢中,维生素D起...

就诊科室:其他科室 营养科 

医生指导:维生素D缺乏常见问题 >>

症状

维生素D缺乏:由于饮食结构以及日照等原因引起体内维生素D不足的症状。在机体的钙、磷代谢中,维生素D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生与钙、磷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其突出的表现是佝偻病(rickets)或骨软化症(osteomalacia)的发生。

病因

饮食结构以及日照不足等。维生素D缺乏病主要发生在受日光照射不足,并缺少食物维生素D来源的人群中,特别在婴幼儿、家庭妇女和老年人当中更为多见。一般天然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动物性食品中的含量虽然较多,但普通膳食中的含量也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没有充分的日光照射,喂养不当,缺少富含D的食品是婴幼儿发生佝偻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早产儿、多胎儿,由于先天不足,肝功能不完善,维生素D及钙、磷储存量少,出生后生长又比较迅速,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病。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较少,动物性食品的控制及多种疾病都是导致老人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原因。

检查

维生素D缺乏可致小儿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及成人骨软化症,并为老年骨质疏松的病因之一,出现这类症状即可诊断。

1.病史(1)母亲的饮食习惯,孕期是否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2)患儿是否属早产或未成熟儿。出生季节、喂养史及辅助食品添加情况。居住条件、日照、维生素D及钙剂添加情况。2.症状早期由于低血钙可见多汗,特别在头部出汗,与室温及季节无关。睡眠时惊悸、易哭、烦躁不安,手足搐搦(血钙下降至1.996mmol/L,即80mg/L),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以上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成人骨软化病,女性多见,可有四肢酸痛,尤以夜间为甚,多在腰背部沿脊神经放射。3.体征面色苍白、肌肉松弛、枕部秃发、乳牙迟出、囟门晚闭、发育延缓。颞枕部由颅骨软化而引起的“乒乓头”;胸部检查在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有肋串珠,有肋骨外翻、肋软沟(Harrison沟)和“鸡胸”。四肢的腕踝部有钝圆形隆起的“手镯”、“脚镯”,两腿踝关节靠拢而两膝关节离开者为“O”形腿;反之膝关节靠拢而踝关节离开者为“X”形腿,离开3cm为轻度,3~6cm为中度,>6cm为重度。

鉴别

肾性佝偻病(renalrickets)由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慢性肾炎等而致肾功能减退,引起骨骼畸形。血钙虽低,但很少引起手足搐搦的。

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为低血钾和佝偻病,并可出现肾钙化肾结石

范可尼综合征以氨基酸尿、肾性糖尿尿磷增多、低血磷发育迟缓和重度佝偻病为特点。

其他应与体弱多汗、轻度脑积水头颅增大、各种原因引起的智能低下、动作发育迟缓、克汀病(骨龄落后)以及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等病相鉴别。

维生素D缺乏可致小儿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及成人骨软化症,并为老年骨质疏松的病因之一,出现这类症状即可诊断。

预防

维生素D缺乏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孕妇应有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供应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妊娠后期7~9个月可每天服维生素D25μg(1000U)或给维生素D22500~5000μg(10万~20万U)一次口服,每天应由膳食中补充1000mg元素钙,不足的需用钙剂补充。新生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接触日光,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因此应开窗晒太阳。目前认为新生儿即有维生素D缺乏或亚临床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我国的维生素D膳食推荐量为10μg/d(400U/d)。婴幼儿需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每天1~2h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增加维生素D强化奶制品的摄入等。对于早产儿、双胎、体弱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小儿可用维生素D37500μg(30万U)一次肌内注射,也可口服胆维丁乳剂(商品名为英康利)15mg/支,内含维生素D330万U。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亦应摄入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骨软化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关症状

头颅增大 骨软化 肾钙化 尿磷 低血钾 低血磷 

目录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预防
  •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