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

小儿心律失常
过早搏动是由心脏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所引起,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异位...

别名:小儿心律紊乱

就诊科室:内科 外科 儿科 其他科室 心血管内科 儿科综合 急诊科 

医生指导:小儿心律失常常见问题 >>

介绍

早搏动是由心脏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所引起,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异位起波点可位于心房,房室交界或心室组织。分别引起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多见。

最新文章

小儿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通宣理肺丸小孩能吃吗

小儿心律失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心律失常很严重吗

小儿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哪些 剖析小...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心律失常如何诊断 揭秘小儿心...

小儿心律失常会抽搐吗 小儿心律失...

哪些原因导致小儿心律失常

小孩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更多文章>>

症状

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叙述心悸、胸闷、不适。早搏次数因人而异,同一患儿在不同时间亦可有较大出入。某些患儿于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减少,但也有反而增多者。后者提示可能同时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的可能。为了明确诊断,了解早搏的性质,必须作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有无P,波的存在、P,波的形态、P—R进期长短以及QRS波的形态来判断早搏属于何种类型。


病因

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可疲劳、紧张、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所引起,但也可发生于心肌炎、先天型心脏并或风湿性心脏病。另外,药物如:拟交感胺类、洋地黄、奎尼丁中毒及缺氧、酸碱平衡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均可引起过早搏动。健康学龄儿童1%~2%有过早搏动。


检查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首先在心电图各导联中找出一个P波比较明显的导联,测量P-P间隔,决定心房率。观察P波的规律、P波的形态是否正常,P-P间隔是否一致,找出形态异常者、过早发生者、过缓者、窦房阻滞或停搏。其次了解QRS波的规律及形态。QRS时间不宽,形态正常,说明激动起源于房室束分支以上,来自窦房结、心房或交接区,统称为室上性;如QRS增宽,形态奇异,则来自房室束分支以下为室性。测量R-R间隔是否相等,找出过早搏动或逸搏。然后分析P波与QRS波的关系,每一个P波之后,是否均跟随QRS波,P-R间期是否固定。通过以上心电图分析确定主要节律,是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异位心律应了解是主动性抑或被动性,来自心房、交接区或心室。同时注意是否有干扰或传导阻滞等。在分析心电图时尚须注意有无基线不稳等,以免将伪差误认为心律失常。对复杂的心律失常,应选择P波较明显的导联作较长的描记。一般选用Ⅱ或aVF导联同步描记,便于分析P波的规律及形态。如常规心电图导联描记P波均不明显,可加描记S5或CR1导联,以显示P波。前者负极(红色)置于胸骨柄,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将导联选择钮拨至Ⅰ导联位置描记;后者将负极(红色)置于右前臂,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也取Ⅰ导联位置描记(图5)。

2.24h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监测,是一种在活动情况下连续24~72h记录心电图的方法,可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及观察药物治疗效果。曾报道常规心电图正常的62例患者,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30例(48%)发现有各种心律失常。患有心悸、头晕晕厥等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患者,常规心电图未发现心律失常,如以动态心电图监测24h,可能检出频发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间歇出现的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异常心律出现的次数;各种期前收缩的总数及占24h内全部心搏的百分比;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次数;以及每次持续的心搏数。此外,还可以发现无症状的心律失常;观察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因活动而诱发或于安静中出现。儿科多用于以下情况:

(1)预防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所致的猝死:曾报道大动脉错位术后11例患儿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7例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时应用起搏器治疗可预防术后猝死。

(2)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通过动态心电图可证实存在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从而避免窦房结功能检查。

(3)寻找晕厥原因: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均可引起晕厥,原因不明的晕厥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10%~25%系心律失常引起。

(4)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的疗效:室性期前收缩自身变异很大,常规心电图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一般认为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服药后室性期前收缩较用药前减少50%以上为有效,达90%以上为显效。此外尚可指导合理投药时间、剂量等。

(5)检查起搏器故障:起搏器发生间歇性功能障碍,需动态心电图监测才能发现。不同年龄健康儿童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如表2,供参考。

3.运动心电图运动可诱发安静时未能出现的心律失常,或使静息时的心律失常加重。一般用亚极量运动试验,运动后心率增快达170次/min。运动试验常用于下列心律失常的诊断:

(1)检查窦房结功能: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即使安静时心率不慢,但运动后心率不能增加到正常水平。

(2)评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运动后心室率提高低于10次/min,提示阻滞部位在房室束以下;如运动诱发室性期前收缩,则为发生晕厥的征兆,均需用起搏器治疗。

(3)评价室性期前收缩的性质:心脏正常,安静时出现频发、单源室性期前收缩,运动后随心率增快而消失,运动停止后又立即出现,并可较运动前增多,这种期前收缩为良性,无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相反,随心率增加,期前收缩频繁出现,或呈多形性为病理期前收缩,应及时治疗。

(4)诊断长Q-T综合征:安静时Q-T间期正常的患者,运动后可致Q-T间期明显延长,并有T波畸形。有时运动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引起晕厥,应加注意。

4.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食管下端贴近左房,故该方法为间接左房调搏。近年儿科已广泛应用于心脏电生理检查。临床应用于下列情况:

(1)检查窦房结功能:可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间。儿童正常值分别为913.3ms±139.7ms,247.7ms±51.3ms及102.5ms±18.6ms。

(2)评价房室传导功能:可测定文氏阻滞点、2∶1阻滞点、房室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3)检测房室结双径路:正常儿童23.6%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4)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折返机制:经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窦房结、房内、房室交接区及房室旁路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步描记食管心电图及V1导联心电图,可分辨P波形态、心房激动顺序,测定RP、PR间期及房室传导曲线,明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不同折返机制,并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

(5)对预激综合征可进行以下检查:检出房室旁道,确诊隐性预激综合征;测定旁道不应期,初筛高危患者。儿童旁道不应期


鉴别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鉴别。


并发症

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


治疗

必须针对基本病因治疗原发病,一般认为若早搏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或早搏虽频发呈联律性,但形态一致,活动后减少或消失则不需无特需用药治疗。有些病人早搏可持续多年,但不说病人最终自行消退。对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的早搏或有自觉症状、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者,则应予以抗心律紊乱药物治疗。根据早搏的不同类型选用药物,可服用心律平或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房性早搏若用之无效可改用洋地黄类。室性早搏必要时可选用利多卡因、慢性心律和乙吗噻嗪等。


预防

预防先心病,参见先心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胃肠疾患,参见相关内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风湿热、川畸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等引起的心律失常,预防措施请参见相关内容。定期检查心脏彩超检查、心电图等。

相关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肌炎 风湿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预激综合征 心包积液 窦房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心房扑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头晕 脑栓塞 臂丛神经损伤 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 红斑狼疮 风湿热 尿毒症 败血症 大动脉错位 气胸 血胸 烧伤 性功能障碍 静脉炎 分娩 麻醉 电击 休克 晕厥 阿-斯综合征 充血性心力衰竭 窦性心律失常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性期前收缩 感染性心内膜炎 室性期前收缩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功能障碍 心房颤动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早搏 代谢性酸中毒 甲状腺功能减退 水肿 血栓形成 低镁血症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