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虚劳,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候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详见虚损、劳瘵、传尸劳条。
最新文章
症状
1.证候特征,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逐渐如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肺痨及真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
病因
虚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禀赋薄弱,因虚致病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相关。或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或胎中失养,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先天不足、禀赋薄弱之体,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形成久病不复的状态,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适当的劳作,包括脑力及体力的劳动,为人的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烦劳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日久而成虚劳。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形成虚劳。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正气短时难以恢复,日久而成虚劳。久病而成虚劳者,随疾病性质的不同,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各有侧重。如热病日久,则耗伤阴血;寒病日久,则伤气损阳;瘀血日久,则新血不生;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由于辨证诊断有误,或选用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若多次失误,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导致虚劳。在现今的临床实践中,也有过用某些化学药物或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过多,使阴精及气血受损,而形成虚劳者。
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其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检查
本病中医检查特点:证候特征,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逐渐如重。
结合原发病进行相关检查,一般选用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测定、免疫功能测定等。RI、免疫功能测定等。
鉴别
1.肺痨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即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抗结核)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2.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虚劳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主要的区别有二:
①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一证的脾阳不振型,虽有脾阳亏虚的症状,但以水肿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
②虚劳一般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为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例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伴有脾胃亏虚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病例中有病程长者,但亦有病程短者。
并发症
虚劳多发生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及大病久病,精气耗伤的患者。病程一般较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
虚劳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损所致的虚弱、不足的证候为其特征,在虚劳共有特征的基础上,由于虚损性质的不同而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分。气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体倦、懒言声低、自汗、脉细;血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不华、唇甲淡白、头晕眼花、脉细;阴虚损者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
治疗
肺气虚: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用补肺汤。
心气虚:心悸,劳则尤甚,自汗,用七福饮。
脾气虚:面色萎黄,纳呆,食后胃脘不舒,便溏,用加味四君子汤。
肾气虚:腰膝酸软,用大补元煎。
心阳虚:神倦,形寒肢冷,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用保元汤。
脾阳虚: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用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腰背酸痛,遗精,阳萎,多尿或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用右归丸。
肺阴虚:干咳,咽燥,咳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
心阴虚:心悸,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用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口干唇燥,不思饮食,便结,干呕,用益胃汤。
肝阴虚: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筋惕肉润,用补肝汤
肾阴虚:腰酸,遗精,两足痿软,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咽痛,用左归丸。
心血虚: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舌淡,脉细弱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用养心汤。
肝血虚: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用四物汤。
预防
●防外邪,避风寒,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调饮食,戒嗜欲,根据体质和脾胃状况,酌配食疗;阴虚、血虚者宜清补,阳虚、气虚者宜温补;少食或忌食辛辣厚味滋腻、生冷不洁之物,并应戒除烟酒。
●适劳逸,慎起居。生活有规律,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御邪能力。
●畅情志,少忧烦,保持情绪乐观,稳定。节制房事,以免耗伤真精。
●彻底治疗各种慢性疾病,防止脏腑气血损伤而病发虚劳。
相关疾病
头痛 头晕 失眠 腹痛 咳嗽 闭经 耳聋 耳鸣 疼痛 肺气虚 干呕 心血虚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阴虚 五更泄 月经不调 怔忡 胁痛 遗精 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