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癣

团癣
团癣是霉菌引起传染性皮肤病,可分浅部霉菌病和深部霉菌病浅部霉菌病,夏季多发,...

就诊科室:皮肤科 中医科 

医生指导:团癣常见问题 >>

介绍

团癣是霉菌引起传染性皮肤病,可分浅部霉菌病和深部霉菌病浅部霉菌病,夏季多发,部位往往是生在股部内侧、肛周、臀部等,由于是人体皮表,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

最新文章

团癣是什么?

团癣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团癣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团癣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团癣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团癣应该如何预防?

团癣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股癣:生在股部内侧,常蔓延到肛周、臀部等。皮损为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略高出皮面。病灶中央常有自愈倾向,其边缘周围有丘疹、水疱、脓疱、结痂、鳞屑等。自觉瘙痒,多在夏季发作,入冬减轻或自愈。

花斑癣:皮损为黄豆大圆型更大的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有时融合成片,呈灰褐淡褐或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附有微亮糠皮样细瀣鳞屑。多发于夏季,入冬自愈。显微镜检查,鳞屑中可查到真菌孢子和菌丝。

病因

本病多由股癣蔓延至肛门、会阴、臀部所致。夏季多发,冬季少见。中医学记载的阴癣、圆癣、疠疡风、紫白癜风等类似于本病。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浅部真菌以及深部真菌的感染所致,真菌感染后造成皮肤组织结构被破坏,角质疏松化,常伴有皮肤脱屑以及瘙痒。

检查

真菌检查有助于皮肤癣菌的鉴定,菌落形态、镜下特征尤其是大分生孢子的大小、形状、分隔、胞壁的特点及着生方式,是本病必做的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皮肤癣菌病的多种临床表现是真菌对角化组织直接损伤(主要是毛发和甲)和宿主炎症反应的结果,后者变化多样。对红色毛癣菌的干燥型感染可见单纯的角化过度,而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所致的炎症明显的脓癣则表现为脓疱。以红色毛癣菌为例,可引起表皮改变包括伴角化过度的慢性皮炎,角化不全,颗粒形成增多或减少,棘细胞层水肿,单核细胞侵入和中、重度棘皮症。其他改变包括多环红斑样损害时呈表皮下水疱,变应性血管炎致血管改变,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进一步可出现肉芽肿样反应,表皮与真皮上层基本正常,而真菌中层在扩张的血管附近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
脓疱可出现在角层下和毛囊。毛囊炎和毛周炎一般与毛囊存在真菌成分相关。炎症改变从外层毛根鞘的棘细胞层水肿到深部毛周肉芽肿性反应伴坏死和异物性巨细胞,可能由断裂毛囊排出的毛发诱导。对于脓癣组织学表现为亚急性皮炎和明显的毛囊炎,伴异物性巨细胞的弥散的肉芽肿样炎症反应、血管改变和纤维化。典型的环癣,在损害边缘有显著的炎症改变,包括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形态及部位及显微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应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相鉴别:

1.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simplexchronicus),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有明显苔藓化,无水疱,霉菌显微镜阴性。

2.慢性湿疹: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无堤状隆起的边缘,境界不清楚,霉菌检查阴性。


并发症

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

(一)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

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内治法:治宜养血和营祛风,方用癣复康。若属风寒者,加制川乌、麻黄各9g;若属风热者,加生地15g,菊花12g,苦参15g;若属冲任不调者,加鹿角片9g、菟丝子12g、巴戟天6g。若为阴虚内热者,用生地饮加减。若属湿热实症者,用龙胆泻肝汤加黄柏、苍术、薏苡仁治之。
2.外治法: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下列诸方:①癣药水,用毛笔蘸涂擦患处,每日2~3次。②灭癣灵,醋调膏,涂患处。③癣可净,水煎坐浴。④汗斑方,调搽。⑤槿酒擦剂,外擦,每日1~次。⑥雄黄解毒散,醋调搽。
二西医治疗:
1.内治法:制毒菌素片100万u,每日3次,口服。并内服复合维生素B,也可口服克霉唑,曲古霉素。
2.外治法:常用的药物有10%~20%冰醋酸溶液、复方雷锁辛擦剂、20%~40%硫酸钠、5%水杨酸酒精、1%克霉唑霜、汗斑药不、复方苯甲酸软膏、杀烈癣软膏、2%双氯苯咪唑霜、10%十一烯酸药水、10%噻苯达唑霜、5%月桂酸酒精等。
3.紫外线照射,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预防

【癣病防治常识】
癣病重在预防,若发现家人或朋友患有癣病(如:手癣脚气体癣头癣等),应尽量避免接触;并建议他积极治疗,不要穿病人穿过的鞋、袜、衣物用品等。得了癣病后,首先应避免传染给家人,同时,尽快使用能抑杀真菌的外用产品对抗真菌,一般应选用乳剂型外用抗菌产品涂抹于患处,可以作用较长时间,效果更好。
预防
癣虽然算不上大病,但由于痞痒难忍,影响学习和工作,而且对周围的人产生不良的感觉,所以应当引起重视,加以预防。
1.相对隔离癣疾病人。因为窟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传染源就是癣疾患者,有的癣如脚癣、头癣的传源性很强,所以,患了癣疾的人应当自觉地与他人相对隔离开。如患者是儿童,家长要细心做好护理和清洁工作,以免引起传染。
(1)脸盆、脚盆、毛巾、浴巾;手帕等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管专用,一人一物制,这在无癣疾病人的家庭应该如此,有窃疾病人的家庭更应如此。
(2)患了癣疾,最好不要抓搔,以免抓破后并发感染和引起自身传染。
(3)癣疾病人所穿衣服和鞋袜要宽大透气,经常更换,尤其是有足癣者穿过的鞋袜,最好用开水烫过或在阳光下曝晒。有条件的还可将贴身内衣裤煮沸灭菌。
(4)有足癣者夏天尽量不穿胶鞋、旅游鞋,多穿布鞋或凉鞋。因为潮湿是霉菌生长的合适环境,夏天气温高,脚部出汗多,最易使足癣加重和复发,故应以使脚部干燥通风为佳。
(5)患癣疾者去浴室洗澡最好不要上大池洗涤而要用淋浴,同时夏天也不要去游泳池游泳,以免将霉菌传给别人感染癣疾。
(6)在幼儿园;托儿所、小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现头癣时,应立即隔离治疗,以免蔓延。
(7)头癣病人的衣物、用具禁止与健康人混放在一起或混用。理发工具应该专用,待头癣逐渐好转时,要及时加以严格消毒。剪下的头发必须烧掉。病好后也不要使用过去自己用过的梳子、帽子、枕巾等,以防再发。
2防止感染。霉菌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没有癣疾的健康人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止感染:
(1)对已知癣疾患者接触要谨慎。
(2)平时要用自己的脸盆、毛巾、脚盆等用品。上浴室时应自备拖鞋,不穿公用拖鞋。许多人的脚癣是因为穿公用拖鞋感染上的。洗时最好用淋浴而不进入大池内浸泡。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平时身体多汗者尤要注意,衣、裤、鞋、袜应常换洗。汗脚者最好不要穿不透风而易潮湿的球鞋、皮鞋、旅游鞋,而以布鞋为好。每次洗澡,要待脚干燥后再穿入鞋内。赤脚干活的人在完工后要把脚洗干净。
(4)周围有动物患了癣疾应及时处理,在未处理前不要接触或玩弄这些患病的动物。
3.减少或避免进食有刺激性食物。窟的症状以痒为重,而辛、辣、腥、有刺激性的食物可加重痒感或诱发。这些食物有姜、蒜、葱、椒、醋、烟、酒、咖啡、浓茶、鱼、虾、蟹类、蚕豆、咸肉等。植物蛋白质(如豆制品)一般妨碍不大,可以食用。另外,食盐有使水钠潞留和加剧炎症、痞痒的作用,所以口味以淡为宜。
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真茵和其他细菌、病毒一样,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会感染得病,如果身体健康,皮肤的防御功能良好,即使有霉菌感染,也不会发病。所以,还应积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另外,加强营养,也是提高抵抗力的重要方面。
5.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人体在思了其他一些疾病后,如糖尿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明显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容易感染霉菌而思癣疾。因此,应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并采取综合措施改善人体的机能状态。
6.洗浴预防。
(1)矿泉浴:就是在矿泉水中洗浴。矿泉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而且温度较高,通过水的机械刺激、温度刺激、化学成分的作用而起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在我国,矿泉资源极为丰富,各地均有,其充分利用为癣疾的预防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药物浴:是在水中加入一些药物或用药物煎水后洗浴。①用按叶、千里光、紫花地丁、苦参等煎水洗浴,可预防癣疾。②硫磺浴剂,加入水中洗浴,每周1次。②洗脚时加50毫升的醋,每天泡15―30分钟,可预防脚癣。④在集体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的儿童如发现头癣,其他健康儿童应用硫磺软膏洗头,每日1次,连洗1个月。

相关疾病

糖尿病 白癜风 湿疹 神经性皮炎 脚气 体癣 头癣 手癣 花斑癣 股癣 脚癣 皮肤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