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荨麻疹

色素性荨麻疹
色素性荨麻疹(urticapigmentosa)是一种肥大细胞病,有圆形或椭...

别名:色素性荨麻疹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色素性荨麻疹常见问题 >>

介绍

色素性荨麻疹(urticapigmentosa)是一种肥大细胞病,有圆形或椭圆形色素斑或色素性结节,搔抓摩擦后变红发胀,常在幼年时期开始发生。1969年Nettieship首先描述本病的皮肤表现,称为留有褐色斑的慢性荨麻疹、Unna指出本病与肥大细胞间的关系,Ellis第1个报告本病除皮肤外,其他脏器如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均可有肥大细胞的浸润。通常为良性过程,在儿童皮疹可自行消退。

最新文章

色素性疾病能看荨麻疹吗

色素性荨麻疹会导致血常规变化吗

色素荨麻疹影响血凝吗

荨麻疹会导致白斑处色素缺失吗

色素沉淀型荨麻疹会导致疲劳吗

色素性荨麻疹要做病理切片吗

血红色素低引起荨麻疹怎么办

黑色素荨麻疹是怎么产生的

色素荨麻疹是皮肤癌症吗

荨麻疹色素对孩子有影响吗

更多文章>>

症状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色素沉着性皮损的风团形成(Parier征)有诊断价值。
所有各型均有特征性的肥大细胞聚集成群发生于真皮浅部的胶原纤维之间,也可出现于血管、毛囊及汗腺周围以及组织间隙内。肥大细胞的颗粒为粘多糖组成用Giemsa和甲苯胺蓝呈异染性,颗粒若丧失则肥大细胞即不易辨认。
在色素斑的皮损中,真皮上部有稀疏的肥大细胞浸润,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呈梭形核,类似成纤维细胞,伴有有核的嗜酸性胞质。可见少数嗜酸细胞,其上方表皮基层中黑素增加。结节损害的皮损中,整个真皮有大量密集的肿瘤样肥大细胞浸润,常见到明显颗粒。
弥漫性皮损中可见到肥大细胞呈带状浸润,系统性损害中在系统的组织中可见到肥大细胞的浸润。
【临床表现】
常见于儿童,多发于出生后3~9个月,但也有生下即有的。对患儿的生长和发育无影响,但儿童有肝脾肿大,腹水等内脏损害。初起的损害往往是暂时出现的风疹块,以后常在原处复发和消失。终于成为持久性黄褐斑或表面不平的色素性结节,少数病人在皮损上还可出现水疱,当搔抓后出现风团,这就是本病特点。损害往往分批出现,大小不定,一般为豌豆到蚕豆大,数目也不定,少的只有几个,多的可以散布于全身各处,有的轻微发痒,淋巴结肿大。少数人的皮疹在成人时期出现,可长久存在不消失。因此有的学者将其分以下几型:
1.良性
(1)皮肤型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2)系统型皮肤、骨、肝、脾、胃肠道损害。
(3)内脏型脾、骨和胃肠损害。
2.恶性白血病

病因

病因不明,皮损内有较多的肥大细胞,因而此病被认为是一种肥大细胞的肿瘤。在病人的肝、脾、淋巴结及骨髓内也可有很多肥大细胞,因而被列为网状内皮组织肉芽瘤类疾病之一。皮肤中肥大细胞的过度集中可和先天性有关,种痘、注射破伤风抗毒不经,发生水痘或麻疹,甚至于精神遭受刺激,可促使这种先天异常性疾病出现。皮肤的色素沉着是由于黑色素增生,而斑块及结节是由于肥大细胞大量聚集所致,用路易士三联反应显示,摩擦皮损的部位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影响毛细血管壁的舒张及通透性,于是局部出现风团皮疹。由于本病在某些人种中多见,可见家族发病者,并有父母中1人与1~2个小孩均患本病,因此认为是隐性遗传。

检查

常见于儿童,多发于出生后3~9个月,但也有生下即有的。对患儿的生长和发育无影响,但儿童有肝脾肿大,腹水等内脏损害。初起的损害往往是暂时出现的风疹块,以后常在原处复发和消失。终于成为持久性黄褐斑或表面不平的色素性结节,少数病人在皮损上还可出现水疱,当搔抓后出现风团,这就是本病特点。该病检查无特殊。

鉴别

本病应和色素沉着性斑疹、色素相鉴别鉴别,同时还应与幼年黄色肉芽肿及黄色瘤药疹、炎症后色沉、黑变病鉴别。本病损害局部抓擦等刺激后可引起风团反应,组织病理中如见到肥大细胞的浸润即可确诊。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学检查通常可区分开来。

并发症

本病在成年皮疹很少消失,少数患者有系统侵犯时,可呈慢性进行性的病程,也有极少数病例向恶性转归,但大部分属于良性。同时由于皮肤的破溃,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治疗

除了成人型外,病人一般在青年时期自然痊愈,因此以保守治疗和对症治疗为宜。首先是避免各种激惹因素,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单个皮疹若症状严重可于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必要时手术切除。
2.系统治疗:
1)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或H1受体拮抗剂均能有效控制症状,达到止痒,减少发作的效果,如①新近报告曲尼司特5mg/(kg.d)口服,有良好效果。②色甘酸二钠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婴儿和儿童每日60-200mg,成人每日400-800mg,分3-4次口服,有较好疗效,最为推荐。③抗组胺药酮替芬、扑尔敏、赛庚啶、羟嗪等亦为常用药物。
2)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或H1受体拮抗剂(如酮替芬、扑尔敏、赛庚啶、羟嗪)与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联合应用。
3)PUVA治疗有助于解除皮肤瘙痒症状,但仅短期内有效,必要时可采用。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杜绝病源。平时保持精神欢乐,心情舒畅。同时还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着,加强体育锻炼。同时应进行过敏原检测,对于明确已存在过敏物可以进行脱敏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课减少本病的发作。同时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可减少病毒的感染,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相关疾病

白血病 荨麻疹  水痘 黄褐斑 破伤风 风疹 腹水 黄色瘤 药疹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