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指深静脉瓣膜不能紧密关闭,引起血液逆流,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但无论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都与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不尽相同。
最新文章
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
1.轻度
下肢轻度不适,浅静脉曲张,轻度踝肿胀,多属早期病例。
2.中度
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化,但尚无溃疡,久站后可出现胀痛,患肢中度肿胀。
3.重度
站立后疼痛、肿胀更为明显,浅静脉曲张明显,足靴区伴有广泛性皮肤变化、水肿、湿疹和溃疡。
病因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的发病因素有:
1.瓣膜结构薄弱。
2.由于持久的超负荷回心血量,以致造成瓣膜相对短小而关闭不全,故又称“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3.深静脉瓣膜发育异常。
4.小腿肌肉泵软弱,泵血无力,导致静脉高压和瓣膜关闭不全。
检查
1.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Nicalaides等使用8MHz的连续波形血流多普勒探头,分别在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及小隐静脉入腘静脉处进行检查,可以准确发现功能不全的瓣膜,并认为这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
2.血管超声检查这是一种非损伤性的静脉系统成像检查方法,曲张的静脉表现为皮下多个小囊性区,管道内血液回声极低而呈现透声区,于近心端或远心端挤压时,可见这些小液区胀,缩性改变,使用Valsalva呼吸方式尚可探知,各瓣膜的血流动力学功能,在压迫突然放开时测量静脉直径,将有助于了解反流的严重程度,将超声和多普勒检查结合使用,将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容积描记通过记录下肢静脉容积减少和静脉再充盈时间(VRT)来反映静脉血容量的变化,其VRT值受静脉瓣膜功能和动脉血流的影响,静脉瓣膜功能正常,毛细血管充盈慢,若存在反流,则充盈较快,VRT值缩短,因此可以早期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鉴别深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的功能不全及其反流水平,判断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定性和相对定位的诊断功能,具体指标是VRT
鉴别
1.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患者多于手术、创伤或妊娠后长期卧床,有血栓形成病史。早期以血栓阻塞性病变为主,后期则血栓再通,静脉瓣膜遭到破坏,而表现为反流性疾患。患者表现为下肢范围广泛的均匀性肿胀,伴有腓肠肌和股三角区压痛,严重者可累及动脉系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减弱,消失而出现股青肿。病程后期有时与PDVI难于鉴别,静脉造影有助确定诊断。
2.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下肢的沉重感易疲劳,浅静脉系统迂曲扩张。病变后期,当交通支瓣膜受到破坏时,可出现足靴区营养变化,如皮肤脱屑,色素沉着,湿疹以及溃疡形成。一般并无严重肿胀和剧烈的胀破性疼痛,静脉造影可见深静脉系统完全正常。
3.Klippel-Trénaunay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临床较少见,病人多具有典型的三联病症:即肢体增长增粗、浅表静脉曲张以及皮肤血管痣,一般不难鉴别。
4.肢体淋巴水肿是在淋巴管发生损伤或其他原因造成淋巴管、淋巴结缺陷,产生淋巴液潴留所致。病变初期多位于膝关节以下呈凹陷水肿,以后皮肤日渐粗糙,变厚,变硬呈团块状,易伴发丹毒感染,淋巴管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并发症
1.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并伴有感染性静脉炎及曲张静脉周围炎,可用抗生素及局部热敷治疗。炎症消退后,常遗有局部硬结与皮肤粘连。症状消退后,应施行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
2.溃疡形成踝上足靴区是离心较远而承受压力较高的部位,又有恒定的交通静脉,一旦瓣膜功能破坏后,瘀血加重,皮肤将发生退行性变化,容易继发蜂窝织炎,常有皮肤瘙痒和湿疹.破溃后引起经久不愈的溃疡,大都并发感染。
治疗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疗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尤其是下肢溃疡病人有一定疗效,能减轻下肢酸胀和水肿并促进溃疡愈合。早期病人和溃疡病人可适当卧床休息,避免久站,休息时抬高患肢。在行走或站立时采用加压治疗降低下肢静脉高压。此外,药物治疗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如七叶皂苷;改善血液流变学药物如己酮可可碱;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腺素E1等,对减轻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均有一定疗效。
2.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且具有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者,以及有Ⅲ~Ⅳ级严重反流的下肢肿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无胀痛且无皮肤营养性改变的病人,应慎行手术。术前应明确静脉反流的程度并除外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目前手术方法较多,各有利弊,如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仍有较大疗效。
(1)静脉瓣膜修复术:1975年Kistner首先报道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获得成功,该术式随即得到逐步推广并日益完善。
手术取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内侧纵切口或皮纹下斜切口。显露股总、股浅和股深静脉的汇合处,股浅静脉最高一对瓣膜常位于其远端1~1.5cm处,测试证实反流后可行瓣膜修复。瓣膜修复分腔内修复、腔外修复、血管镜辅助腔外修复和静脉壁修复等多种方法。
行腔内修复时需清楚辨别两瓣叶的会合处后再切开静脉壁。切开静脉壁有3种方法:①Kistner切口:于瓣膜会合处向近、远端切开静脉壁各约3cm;②Raju切口:于瓣膜膨隆处近端至少2.5cm横行切开静脉壁;③Sottiurai切口:于瓣膜膨隆处近端行“T”形切开。修复瓣膜时用7-0无损伤缝线自瓣叶会合处一侧上方1mm进针,于距会合处1mm的瓣叶游离缘穿过,再从瓣叶会合处另一侧上方1mm出针,最后于管壁外打结,每缝1针可使松弛的游离缘缩短2mm。修复后的瓣膜应处于弧形半挺直状态(图3)。
行腔外修复时,不需切开静脉壁而直接于腔外自瓣叶会合处向下作一系列贯穿缝合,将两瓣叶的附着缘拉紧,从而使松弛的瓣叶游离缘拉直。腔外修复有一定盲目性,准确性不如腔内修复,但操作简便,可适用于小口径静脉(图4)。1991年Gloviczki应用血管镜技术在腔内直视下行腔外修复,取得满意疗效。
1982年Jones介绍了一种静脉壁修复法,称“三角形静脉瓣膜成形术”。具体方法为:于一侧瓣窝中央作纵形切口,切口远端不能越过瓣叶附着缘。观察证实瓣膜病变后,于对侧瓣叶的静脉后壁上用7-0无损伤缝线作菱形间断缝合,使最大缩窄处位于瓣叶交会平面,一般缝合3~5针。同法菱形缝合关闭切口。
单纯修复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即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仍有约20%的病人术后再次出现反流或溃疡复发。此时可修复股浅静脉第2对瓣膜、股浅静脉下段瓣膜甚至奈静脉瓣膜予以纠正。
(2)股静脉瓣膜人工血管套袖术:在手术显露股静脉时,因操作可致静脉痉挛而使瓣膜处反流消失。此时,可选择长约2cm的短段PTFE或Dacron人工血管包绕于股浅静脉最高一对瓣膜处,使静脉维持于痉挛状态下的口径,消除反流(图5)。此法不需切开静脉,操作简便,可适用于小口径静脉。但缩窄程度较难掌握,过度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3)静脉瓣膜移植术:1982年Taheri首先倡用自体带瓣静脉段移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液反流性疾病。移植段静脉可选取腋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和健侧股浅静脉,而以腋静脉和肱静脉效果较理想。
手术方法:腹股沟切口显露股总、股浅和股深静脉,测试股浅静脉最高一对瓣膜证实反流后,于一侧上臂内侧近腋窝处作纵形切口,显露腋静脉和肱静脉,证实瓣膜功能良好后。切取长约2cm带有瓣膜的静脉段,上肢静脉无需重建。在股深静脉和股浅静脉汇合处以下,切除相应一段股浅静脉,用7-0无损伤缝线将自体带瓣静脉段移植其间。移植静脉段外应用PTFE或Dacron人工血管作套袖加强,以免日后移植静脉扩张(图6)。
该术式近期效果较理想,但由于上肢静脉抗逆向压力较股浅静脉最高一对瓣膜为弱,远期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因上肢静脉与股浅静脉口径常相差太大,该术式应用有一定限制。
(4)静脉瓣膜移位术:该术式由Queral于1980年报道,目的是将瓣膜关闭不全的股浅静脉远端与瓣膜功能健全的大隐静脉或股深静脉相吻合,借助后者的正常瓣膜防止血液反流。
以大隐静脉瓣膜移位术为例,手术方法为:腹股沟切口显露股总、股浅和股深静脉,验证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后,在股总和股深静脉交接处远端切断股浅静脉,近端缝闭。于完整瓣膜远端数厘米处切断大隐静脉,近端与股浅静脉远端用5-0无损伤缝线作端端或端侧吻合。如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将股浅静脉远端与瓣膜功能良好的股深静脉吻合(图7)。
由于临床上股浅、股深和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多同时存在,适宜手术的病人不多。同时术后血栓形成率较高,较难普及。
(5)肌袢代瓣膜术:1968年Psathakis首创“股薄肌-半腱肌肌袢代瓣膜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20世纪80年代后适应证被推广至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该术式于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经改良后成为“股二头肌-半腱肌肌袢代瓣膜术”。手术原理是在肌袢形成后,当腓肠肌收缩时肌袢放松,使奈静脉完全开放,以利深静脉回流;当腓肠肌放松时肌袢收缩,奈静脉即因肌袢收缩而产生的悬吊作用受压闭合,从而阻挡深静脉的血液反流。
手术时病人健侧侧卧,于奈窝处作“S”形切口或于奈窝两侧作纵切口,显露胫神经、腓总神经和奈动静脉,奈动静脉间只能游离1cm的间隙,以免肌袢形成后上下移动。解剖股二头肌和半腱肌肌腱并于各自起点处切断,将两肌腱断端作重叠1cm缝合形成肌袢,置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深面、奈动静脉之间(图8)。
因肌袢的作用仅局限于下肢活动时,术后久站患肢仍有肿胀。同时,由于肌袢的长度较难掌握,使手术效果的确切性受到影响。
(6)股静脉壁环缝术:对因股静脉扩张而造成的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可行股静脉壁环缝术帮助恢复瓣膜功能。具体方法为:腹股沟切口显露股总、股浅和股深静脉,此时静脉呈痉挛状态,证实股浅静脉最高一对瓣膜无反流后,用7-0无损伤缝线于瓣膜远端环缝一周,针距约2mm,无需贯穿静脉壁。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较多,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总体而言,腔内静脉瓣膜修复术常被作为处理单个瓣膜病变的首选术式且疗效较满意。股静脉瓣膜人工血管套袖术操作简便,适用于静脉口径较小时,操作得当可有同样疗效。如处理多瓣膜病变或小口径静脉,可选用腔外静脉瓣膜修复术,如有血管镜技术辅助,则效果更佳。静脉瓣膜移植术、静脉瓣膜移位术和肌袢代瓣膜术效果不如静脉瓣膜修复术,且操作复杂、并发症率高,只适合于瓣膜损伤严重而无法行修补的病例。对因股静脉扩张而造成的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可行股静脉壁环缝术。如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和穿通支瓣膜关闭不全时,在纠正深静脉血液反流的同时,应行浅静脉剥脱和穿通静脉结扎术。
预防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预防:避免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诱因。
长期站立工种,如教师、售票员、护士等应穿弹力袜,减轻下肢静脉压力,促进回流。
对于已有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预防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的发生。
相关疾病
多瓣膜病 痣 湿疹 性病 丹毒 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淋巴水肿 肿胀 下肢静脉曲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血栓性浅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