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千日疮是生于肌肤的良性赘疣。又名疣、疣疮,俗称瘊子,或名尤。由风邪搏于肌肤而生,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引起。其好发部位以手背、指背、头面以及颈项、背部为多见。
最新文章
症状
症状体症
1.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
2.皮损为针尖至豌豆大,半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略硬,呈灰黄、污褐或正常肤色,乳头样增殖,表面多呈花蕊或刺状;
3.好发于手指、手背、甲缘及足部。
诊断依据
1.好发于手指、手背、甲缘及足部;
2.皮损为针尖至豌豆大,硬实丘疹,表面粗糙,呈花蕊或刺状;
3.初发为单个,可自身接种而增多,多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前日床的致病菌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2、3、4、7、27、28、29)。皮肤和黏膜的损伤、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感染本病的直接因素。
(二)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经伤口进入暴露的基底细胞。可以分裂的基底层细胞是病毒DNA的贮存处,带有病毒DNA的上皮细胞可以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而呈潜伏状态。发病时,病损处皮肤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过度角化,伴有角化不全现象。
检查
临床皮肤检查:可见四肢肢端散在分布的凸起的黄豆样大小皮疹,表面角化过度,可有明显的粗糙感,同时可伴有瘙痒。
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角化亢进,棘层肥厚,呈乳头瘤增生。在棘细胞上层及颗粒层内可见空泡化细胞。该细胞核小而圆,嗜碱性,周围似一狭窄的晕。表皮要延长,而疣周围的表皮突向中心弯曲呈抱球状,真皮乳头上延,血管扩张。
其他检查:HPV病毒抗体检查以及DNA检查阳性。
鉴别
1.疣状痣始自幼年,常排列成线状,与神经走行一致,表面光滑或粗糙,呈刺状隆起,色淡褐或灰黄,无自觉症。
2.疣状结核为不规则的疣状斑块,四周有暗红色浸润,组织病理有特异性结核性肉芽肿。
3.获得性脂纤维角化瘤发生于指(趾)关节附近,表面光滑可有短蒂。
并发症
丝状疣发生于眼睑者,可伴发结膜炎或角膜炎。如果是指甲下HPV病毒感染的患者,儿科形成甲下疣,可造成指甲破溃,且足部容易摩擦造成皮肤破损感染形成局部溃烂,本病持续时间2-4年,可自行消退,曾经有罕见报告恶变的病例,故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必要时应行病理学检查明确。
治疗
千日疮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常用药物有大青叶、蒲公英、野菊花、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牡蛎、磁石、珍珠母等。也可服马齿苋合剂或用紫草15克、生苡仁15克,煎汤代茶。
外治:①推疣法。适用于明显高出皮面,损害不大的,在疣根部用棉花棒或刮匙(其头部用棉花包裹)与皮肤成30°角,向前推之(用力不可过猛),有的即可推除,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仁散少许,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如疣体表面角化,则在局麻下,进行推除。②鸦胆子散敷贴法。先将患部以热水浸洗,用刀刮去表面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贴敷,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三天换药一次。③荸荠或菱蒂摩擦法。把荸荠削去皮,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日3~4次,每次摩擦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和点状出血为止,一般数天可愈;或取菱蒂长约3厘米,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断涂擦,每次2~3分钟,每日6~8次。④生于掌跖者,用挖除法:先以刀尖在疣与健康组织交界处修割,然后用血管钳钳住疣体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蕊,但软蕊的周围皮损往往不易挖净,而易复发,因此挖后可敷上腐蚀药,如千金散或鸡眼膏,一般用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影响愈合。⑤生于颈项呈丝状者,用结扎法: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即可自行脱落。
针刺:用针尖从疣顶部刺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量血液,有效者3~4天可以脱落。艾灸:数目少者,可用艾柱着疣上灸之,每日一次,至脱落为止。
预防
(1)寻常疣是自身感染性疾病,所以必须避免搔抓传播。疣体上敷以胶布有防止播散作用。(2)多发性疣易发生于何杰金病、白血病免疫缺陷或肾移植者或智力低下者,对各种疗法反应皆差。(3)采用激光冷冻等局部治疗,疣体脱落之后,可引起皮肤疤痕和黑色素沉着,今后难以去除。(4)中国古医书中称本症为“千日疮”,顾名思义症在l-3年内可自然消退。属于一种自愈性疾病。(5)凡是能造成永久性疤痕的破坏疗法,激光、冷冻手术不宜用。(6)中重度患者可服用大量抗氧化剂,提高免疫力,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