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皮痹是以局部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证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西医的硬皮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皮痹的病因,是素体阳气虚衰,及风寒外邪入侵。
最新文章
症状
皮痹治疗的诊断要点
局部或全身皮肤顽硬光亮,无汗,毛发脱落。
病情迁延日久,除上述皮肤症状外,可兼见痹入五脏的各种表现。
皮痹治疗的辨证分析
皮痹的病因,是素体阳气虚衰,及风寒外邪入侵。主要病理过程是寒邪凝结腠理;局部或全身皮肤增厚硬化,日久变薄,是其主要见证。初起,外邪痹阻络脉,病位在表;继则外邪传里,使之阳气亏耗,阴寒内凝,这时出现内脏病变,皮肤顽厚面积较大,好发于手足,甚则遍及全身。
本病治疗以温通为主要原则。气血痹阻者,以通为主,以温为佐;肾阳衰微者,则以温为主,以通为佐。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可酌情使用。
病因
皮痹的病因,是素体阳气虚衰,及风寒外邪入侵。主要病理过程是寒邪凝结腠理;局部或全身皮肤增厚硬化,日久变薄,是其主要见证。初起,外邪痹阻络脉,病位在表;继则外邪传里,使之阳气亏耗,阴寒内凝,这时出现内脏病变,皮肤顽厚面积较大,好发于手足,甚则遍及全身。
检查
本病其西医学诊断称之为硬皮病,中医主要进行辨证论治即可明确,西医检查如下:
对硬皮病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的抗核抗体是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最初叫做Scl-70抗体(70kD),识别核酶DNA拓扑异构酶Ⅰ。出现于20%~40%的弥漫型硬皮病病人,被称作硬皮病的标记抗体,该抗体与弥漫性皮肤受累、肺间质性病变和其他内脏器官受累有关。很少见于其他疾病,亦不与抗着丝点抗体同时出现。
抗ThRNP(ribonucleoprotein)抗体可出现于14%的局限型硬皮病。抗PM-Sel抗体,以前称作抗PM-1抗体,可见于25%有局限型硬皮病与多发性肌炎重叠特征的病人。抗U3RNP即抗原纤维素(anti-fibrillarin)抗体对硬皮病的诊断也很特异,而且与骨骼肌、肠道受累以及肺动脉高压有关。抗U1RNP可见于5%~10%的硬皮病病人以及95%~100%的有硬皮病特征的混合结缔组织病病人,抗SSA和(或)抗SSB抗体存在于有硬皮病与舍格伦综合征重叠的病人。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阴性,抗心磷脂抗体IgG型阴性或IgM型低滴度阳性。30%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效价较低,7%可出现狼疮细胞。50%的病人可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C3、C4降低。免疫调节T细胞检测发现:辅助T细胞(Th,CD4)数量增多,抑制T细胞(Ts,CD8)数量减少。体外测试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
鉴别
硬皮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局限性硬皮病需与下列诸病鉴别:
1.斑萎缩早期损害为大小不一,呈皮色或青白色,微凹或隆起,表面起皱,触之不硬。
2.萎缩性硬化性苔藓皮损为淡紫色发亮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常聚集分布,但不互相融合,表面有毛囊角质栓,有时发生水疱,逐渐出现皮肤萎缩。
(二)系统性硬化症需与下列诸病鉴别:
1.成人硬肿病:皮损多从头颈开始向肩背部发展,真皮深层肿胀和僵硬。局部无色素沉着,亦无萎缩及毛发脱落表现,有自愈倾向。
2.混合结缔组织病:患者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等病的混合表现,包括雷诺氏现象,面、手非凹陷性浮肿,手指呈腊肠状肿胀,发热,非破坏性多关节炎,肌无力或肌痛等症状。浸出性核抗原(ENA)和RNP的抗体均可呈高滴度阳性反应。
3.化学物、毒物所致硬皮病样综合征接触聚氯乙烯、苯等化学物,以及食用毒性油或某些药物和接受硅胶乳房隆起术的人可以出现硬皮以及硬皮病的某些其他症状。但这些人临床无典型的硬皮病表现,血清中无特异的自身抗体,停止接触,症状可渐消失,易与硬皮病鉴别。
并发症
本病可出现以下述并发症:
(一)关节炎样改变,患者可有明显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二)胃肠道平滑肌的炎,在进食辛辣、干硬等食物后可刺激平滑肌痉挛,引起剧烈的腹痛。
(三)营养不良。
(四)心肌形成纤维组织,这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害和(或)功能退化,心肌酶谱常明显增高。
(五)肾脏损坏和(或)肾功能障碍,需要动态监测肌酐的水平。
(六)甲状腺形成纤维组织。
治疗
皮痹治疗的辨证论治
气血痹阻型
【证见】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常有肤色变深或变浅,呈黄白色,以致肌肤甲错。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迟。
【治法】祛风湿,散寒邪,通阻滞,益气血。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独活12克。防风10克。秦艽15克.桂枝12克.细辛5克。党参18克。茯苓、熟地黄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桑寄生20克,杜仲、牛膝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皮肤明显变硬或变薄者,可加乌梢蛇12克,金蝎5克,地龙10克,土鳖虫6克。肤色变深或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者,加丹参3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穿山甲20克,水蛭6克。皮肤顽厚如木板状者,除加强活血化瘀外,可加海藻、昆布各12克,牡蛎、鳖甲各20克,夏枯草、浙贝母各12克。
2.单方验方丹参鸡藤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丹参、鸡血藤各40克,郁金15克,延胡索、当归、牛膝各12克。水煎服。
肾阳衰微型
【证见】初起皮肤顽硬而肿,继而变薄,光亮如腊,好发肢端,甚至泛发全身;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关节酸痛,活动不利;自觉疲乏无力,畏寒;胸满气急,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伏或沉紧。
【治法】温补肾阳,散寒通滞。
【方药】
1.主方阳和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
处方:鹿角胶12克,肉桂6克,姜炭10克,熟地黄20克,白芥子12克,麻黄10克,肉苁蓉、淫羊藿、琐阳、巴戟天各15克,当归lO克,全蝎6克,地龙9克,鳖甲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阳消痹汤(李宝顺等《名医名方选》)
处方:党参、黄芪、熟地黄、何首乌、鸡血藤各30克,丹参、鹿角胶各15克,桂枝、赤芍、红花、陈皮、香附、甘草各10克,附子、肉桂各5克。水煎服。
预防
皮痹治疗的其他疗法
1.熏洗法
(1)苦参汤:苦参、艾叶、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商陆,加水煎,熏洗或热敷患处。
(2)黄药子250克,加水煎熬,洗患处。
(3)伸筋草、陈艾叶、乳香、透骨草、没药,共煎水,热洗患处。
以上三方适用于皮肤顽厚较为局限者
2.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3.预防调护
注意保温,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患者应少吃寒凉生冷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