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泥角化病

灰泥角化病
灰泥角化病(stuccokeratosis)又称手足背疣(verrucado...

别名:灰泥样角化病,手足背疣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灰泥角化病常见问题 >>

介绍

灰泥角化病(stuccokeratosis)又称手足背(verrucadorsimanusetpedis)1958年首先由Kocsard报告。

最新文章

灰泥角化病是什么?

灰泥角化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灰泥角化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灰泥角化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灰泥角化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灰泥角化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皮损似干燥的灰泥样,疏松黏着在皮肤表面,易于除去。皮损直径1~5mm,数目数个至数十个。好发于下肢,特别是跟腱附近。亦见于足背、前臂和手背,从不侵犯掌跖、躯干和头部。可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由于皮肤完整性被破坏也可造成皮肤感染形成皮肤红肿、疼痛改变。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还不明,可能与热或化学损伤有关。组织学上,本病表现如角化过度型脂溢性角化病。治疗方面,一般用滑润剂,软化皮肤,使角化鳞屑脱落即可。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病常多见于澳大利亚,可能与曝光量多有关。类似皮损亦见于沥青和焦油工作者。

检查

临床皮肤检查:皮损似干燥的灰泥样,疏松黏着在皮肤表面,易于除去。皮损直径1~5mm,数目数个至数十个。好发于下肢,特别是跟腱附近。
组织病理:表皮呈乳头瘤病和疏松角化亢进,似“教堂尖顶”状,可见轻度棘层肥厚,但无角化不全及假性角囊肿。颗粒层增厚,肿瘤基底部平坦。可见血管周围轻微炎症反应。

鉴别

1.脂溢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人面、胸、背等处,皮损褐色或褐黑色,表面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组织病理检查本病可有角化不全、假性角囊肿和基底层色素增深,可与灰泥角化病鉴别。

2.光化性角化病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以面、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当常见,可以鉴别。

3.大细胞棘皮瘤本病为轻度角化,边界清楚的斑疹,通常单发,好发于曝光部位。组织病理可见细胞核大,偶可见核分裂象活跃,可与灰泥角化病鉴别。


并发症

由于本病主要是导致皮肤损伤,且有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皮肤完整性遭破坏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治疗

(一)治疗

可用润滑剂使皮损软化脱落,12%乳酸铵洗剂,0.1%维A酸乳膏或20%尿素霜外用,亦很有效。对于已经存在有皮肤的细菌性感染或者真菌性感染者,可以涂擦百多邦软膏以及达克宁软膏进行抗细菌以及抗真菌治疗。

(二)预后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预后良好。


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热或化学损伤有关。组织学上,本病表现如角化过度型脂溢性角化病。故预防方法应针对病因学进行,在进行化学实验或者从事高温工作者,应注意进行自我保护,如佩戴安全手套,可以避免化学品的直接损伤。其次对于已经患有本病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诱发严重并发症。

相关疾病

 非典 光化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