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疱性甲虫皮炎

发疱性甲虫皮炎
发疱性甲虫皮炎多见于接触以下三种甲虫后引起。地胆科(Meloidae)及Oe...

就诊科室:其他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发疱性甲虫皮炎常见问题 >>

介绍

发疱性甲虫皮炎多见于接触以下三种甲虫后引起。地胆科(Meloidae)及Oedemeridae族甲虫通过释放一种起疱剂,即斑蝥素而引起皮损,这种斑蝥素在甲虫体内含量丰富;第三种发疱性甲虫皮炎由隐翅虫科(staphyhinidae)的隐翅虫引起,它含有另一种发疱剂——岬毒素。这些甲虫都不会叮咬人体,只有当它们停留于人体皮面,因拍打虫体损伤、压碎时,其体内的发疱毒液流出污染皮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数分钟会发生轻度灼烧感,在一天内会发展成多个水疱,常呈线状排列。这些甲虫栖生于树林草丛间或石下,昼伏夜出,有向光性,晚间多于灯光下飞行。可见于世界各地。

最新文章

发疱性甲虫皮炎是什么?

发疱性甲虫皮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疱性甲虫皮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疱性甲虫皮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发疱性甲虫皮炎应该如何预防?

发疱性甲虫皮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多见于夏季,好发于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甲虫落于人体皮肤后,因拍打虫体立即出现水肿性红斑,继之于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丘疹、水疱、脓疱,常呈线状排列,长短不一,条状损害外围可有散在分布的丘疹、水疱,自觉瘙痒、灼痛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时节、发病部位可以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人接触地胆科(Meloidae)及Oedemeridae族甲虫通过释放一种起疱剂,即斑蝥素而引起皮损,这种斑蝥素在甲虫体内含量丰富;第三种发疱性甲虫皮炎由隐翅虫科(staphyhinidae)的隐翅虫引起,它含有另一种发疱剂——岬毒素。只有当它们停留于人体皮面,因拍打虫体损伤、压碎时,其体内的发疱毒液流出污染皮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

人接触地胆科(MeloidAe)及Oedemeridae族甲虫后,岬毒素污染皮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数分钟会发生轻度灼烧感,在一天内会发展成多个水疱,常呈线状排列。

检查

根据皮肤科检查以及被虫咬过的病史可以诊断,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分批出现,散漫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有呈现水疱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可见,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但次年常又发生。自觉剧烈瘙痒,夜晚特甚,往往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鉴别

一、蠓虫皮炎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二、螨虫皮炎粟米大小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胀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
三、隐翅虫皮炎皮损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四、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五、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有关节红肿疼痛。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并发症

可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管炎。由于发疱性甲虫分泌物属于一种变应原,故可引起全身的过敏反应,如皮肤黏膜的过敏可以引起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可因瘙痒抓挠皮肤,对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可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皮肤溃烂以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甚至导致脓毒血症,故应予重视。

治疗

与一般接触性皮炎相同,收敛,干燥。抗感染,可用达里波液,依沙吖啶(0.05%)冷湿敷,虫爬过的皮肤及早用肥皂水或酒精擦洗,或涂10%~20%稀氨溶液(氨水),对于已经出现过敏瘙痒、渗液的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清洗,或者涂擦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擦治疗。

预防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害虫。保持清洁卫生,衣服、被褥常洗晒。忌食鱼腥发物,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夏夜避免在树下草丛乘凉,当甲虫落到皮肤上,不要直接拍死虫,可将虫拨落于地踩死,避免接触分泌物造成过敏。室内门窗使用纱门、纱窗,防止发疱性甲虫侵入。

相关疾病

接触性皮炎 灼痛 水肿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