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血吸虫尾蚴皮炎(schistosomecercarialdermatitis)是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的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又称游泳者搔痒症(swimmer\'sitch),俗称"鸭怪"等为我国稻田皮炎的主要病因。
最新文章
症状
人常因与疫水接触感染尾蚴,尾蚴经人皮肤进入人体,待水分蒸发后,患者感觉皮肤局部刺痛,5~10分钟后局部出现红斑。多次重复感染的过敏患者,局部或全身可出现荨麻疹。约1.5h后,皮损消退,残留少量斑疹。数小时后局部剧烈瘙痒、水肿,转变为针头大丘疹与疱疹,以感染后第2~3天最为严重,此后逐渐消退,但在搔痒摩擦后,皮炎又可出现。皮损部位被抓破后会出现血痂或继发细菌感染产生脓疱。尾蚴皮炎一般限于接触疫水的部位,常见于小腿、手及前臂。有人对尾蚴感染不敏感,产生的症状较轻,但多次重复感染的过敏体质患者症状较重。根据发病季节、稻田疫水等接触史、典型皮肤损害、皮损消退后除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外无其它后发全身发热等症状可作出诊断。
病因
【病因】
血吸虫尾蚴皮炎是由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及鸟类的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引起所致。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泡、泡内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水泡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
检查
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以皮内试验,尾蚴膜试验,环卵沉淀试验特异性较高而应用较多。一般此类方法不作确诊依据。
(1)皮内试验:前臂皮内注射肝卵抗原成虫抗原0.03ml。作直径约0.5cm的丘疹,15分钟后风团直径达0.8cm或以上为阳性。少数病人在潜伏期及发病初期即可出现阳性,多数病人在感染后8周出现阳性,阳性率一般在95%以上,偶有假阳性反应。皮肤试验对诊断有参考价值,不能作为疗效考核标准。
(2)尾蚴膜试验:取病人血清1~2滴于玻片上,加入活的或冻干的血吸虫尾蚴5~10条,加生理盐水2~3滴,混合后,置37℃温箱,3~4小时后镜检,可见尾蚴周围有膜状物形成。阳性率达95%,感染后7~12天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少有假阳性反应,有早期诊断价值。因与肺吸虫及中华支睾吸虫有交叉反应,又因尾蚴供应困难,故不易推广。
(3)环卵沉淀试验:取活卵悬液一滴于无菌玻片上,加病人血清等量,加盖玻片石腊密封,置37℃温孵24~48小时,于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虫卵周围出现球状、指状、丝状、菊花状等形态的沉淀物。观察100个成熟虫卵,计算沉淀物大于10um的虫卵数所占的百分数,环沉率5%以上者为阳性。感染后7~12天出现反应,阳性率达95%以上,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4)间接血凝试验:采用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红细胞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明显凝集者为阳性,特异性与敏感性高,阳性率在90%以上,观察结果快,用血量少及操作简便,本试验与肺吸虫有交叉反应。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纯化成虫或虫卵抗原与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结合,测定病人血清或尿中的血吸虫抗体,敏感性及特异性高,阳性率在95%以上,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规模现场使用。
(6)酶联免疫电泳试验:过氧化物酶标记纯化虫卵抗原后,作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1/2~1小时出报告,阳性率80%以上。
(7)循环抗原测定:循环抗原是存在于病人血与尿中的特异性抗原物质,循环抗原阳性,说明宿主体内存在有活的血吸虫感染,具有考核药物疗效的价值。
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并发症
由于本病常合并有血吸虫感染,故可出现下述一系列并发症,并发症多见于慢性和晚期病例,以阑尾炎较多见。
1.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
2.血吸虫病患者的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以及其它肠梗阻症状。
3.在血吸虫病肠道增殖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者并不少见。重流行区普查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非流行区高。发病年龄以30~40岁最多,20~30岁者也不少。血吸虫病合并结肠癌多为分化性腺癌和粘液腺癌。临床表现主要是结肠梗阻、便血和腹部包块。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充盈缺损,乙状结肠镜检与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止痒、抗过敏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止痒药可用复方炉甘石洗剂、薄荷酚洗剂等;重者加用抗组胺药或其他镇静药。
皮炎初期局部可用56~60℃热水反复泡洗15~30分钟,每日数次以杀死幼虫。1%~5%樟脑酒精、炉甘石洗剂、5%~10%煤酚皂溶液局部涂抹以止痒。瘙痒严重者服扑尔敏、噻庚啶、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预防
水灾后怎样预防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水灾后,疫区水源污染,血吸虫尾蚴泛滥成灾,一旦这些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就引起局部炎症。一般在下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踩部、前臂等处多见。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丘疹、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至黄豆大红色丘疹或疤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十分瘙痒。
预防本病主要是作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20%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樟脑酒精。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