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绿猴病(greenmonkeydisease)又称非洲出血热(Africahemorrhagicfever)、马堡-埃博拉(Marburg)病毒病。
最新文章
症状
潜伏期3~9天,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不适、剧烈头痛、结膜炎、呕吐、腹泻、肌痛等全身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严重可累及肝、心、胰、肾、造血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而死亡。发病5~7天,在臀部、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的毛囊性红色丘疹,1天后斑丘疹相融合,严重呈出血性弥漫性红斑。皮疹常在2周后消退、脱屑,掌跖、四肢末端脱屑较重。颊黏膜可出现小红点,软腭出现水疱,扁桃体肿大,部分病人可发生DIC。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Marburg病毒引起,为一种圆柱形棒状病毒,是通过与猴密切接触而传染于人。首次发生于欧洲,与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因而得名。本病是一种急性皮肤致敏性的出血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马堡-埃博拉(Marburg)病毒传染给人。本病是一种急性皮肤致敏性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
检查
1.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
2.病毒检测:
镜检:取病人的咽分泌液、血、尿,电镜下可观察到病毒粒子。
病毒分离:可取上述病料接种Vero细胞,3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即可检出细胞内的病毒抗原。
动物接种:将上述病料接种豚鼠、乳鼠或猴,动物发病后,可采用电镜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查血液或组织器官中的病毒抗原。
3.血清诊断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等。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测定IgG和IgM两类抗体。IgM抗体在发病后7天即可出现,并很快达到高峰,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而IgG抗体在感染后30天达到高峰,并持续较长时间。
4.尿常规检查可出现蛋白尿。
鉴别
受到感染的人首先出现发烧和疼痛的症状,这使得绿猴病与痢疾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很难区分。必须依靠特异性检查才能确诊。
1.疟疾: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2埃博拉出血热:与马尔堡出血热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区分布等多方面极其相似,通常无融合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3登革出血热: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4.拉沙热:一般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后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与马尔堡出血热鉴别。
并发症
1.腔道出血呕血、便血最为常见,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
3.肺水肿是本病常见的合并症,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本病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动脉血气分析早期可有低O2、低CO2分压、严重缺O2、CO2潴留及混合性酸中毒。
4.心脏损害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可合并心力衰竭。
5.肝损害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
6.胸腔积液和肺不张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Kanerva对125例PUUV引起的HFRS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8%的患者存在胸膜积液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7.自发性肾破裂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常因恶心、呕吐或咳嗽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腰大肌急剧收缩,肾脏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
8.继发感染多见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多见,为免疫功能下降和导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
9.继发性休克。
治疗
绿猴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对来自疫区的旅客要进行身体健康的询问,对有高烧、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的病人应限制入境。禁止进口来自疫区的猴类动物,对其他动物也应实行检疫。
2.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观察和隔离。对接触者和传染源的调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后3周内与其有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并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3.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时要采取呼吸防护,病人的排泄物、痰、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高压消毒、焚化或煮沸消毒。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进行相关实验的试验室应达到P4级标准。饲养和解剖可疑猴时,也要同样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绿猴病中医治疗方法暂无相关信息绿猴病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其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应卧床休息,严格施行消毒措施,以避免传播。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包括退热、镇静、氧疗、止血、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病毒治疗
在病程的前6天内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韦林静脉给药,首剂30mg/kg,以后按每6小时15mg/kg用药4天,再按每8小时8mg/kg继续用药6天。
(二)预后
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而死亡。
预防
(一)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Marburg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对氯仿、丙酮等脂溶剂和去氧胆盐敏感。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灭活;56℃30min或100℃1min可灭活。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皮肤黏膜出血及肾脏损害等。该病病毒可以侵犯人的多个器官和系统,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与病人有过接触者,发现不适,应立即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