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单纯疱疹性脑炎(herpessimplexencephalitis)是常见的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又称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simplexvirusencephalitis),既可见于初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也可见于复发性患者。病原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Ⅰ型和Ⅱ型。这两型病毒,在外周部位接种后,经PCR技术检测病毒DNA,证实可在体内较长期潜伏。Ⅰ型HSV潜伏在嗅球、嗅束及三叉神经感觉节等部位并易诱发脑炎;Ⅱ型HSV潜伏在骶髓后根节而易诱发生殖器反复疱疹性感染。因此,HSV常成为宿主免疫抑制状况下诱发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之一。
最新文章
症状
症状、体征:本病临床症状变化很大,轻者可仅表现为轻度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或轻微脑损害体征。而典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常呈急骤发病,病死率高的重症脑炎;突发高热、头痛,由于颞叶、额叶受损为主,故病人表现有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精神症状。数天内很快发展到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及局灶体征较明显。部分病人可同时伴有皮肤黏膜的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本病的预后。一般临床呈脑炎表现,脑电图及CT、MRI提示双侧颞叶受累,并能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可考虑本病,若有口唇疱疹史则诊断依据更充分。确诊则需做病毒学检查:双份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或血清补体结合抗体滴定增加4倍以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脑组织活检观察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单纯疱疹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侵及脑实质及脑膜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Ⅱ两型,而Ⅰ型是成人和老年人患者的病原体,Ⅱ型是新生患儿的病原体。临床上以Ⅰ型所致脑炎最常见。
(二)发病机制
成人常先有皮肤,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并潜伏于三叉神经半月节或脊神经节内,有时反复出现唇周围或性器官部位单纯疱疹,仅少数人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潜伏的病毒活化,沿神经轴突入脑,发生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变广泛侵及两侧大脑半球,常以颞叶、额叶最重。
检查
脑脊液检查:压力常增高。白细胞数多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患者脑脊液中可出现大量红细胞,脑脊液黄变,反映脑实质有出血、坏死。
1.脑电图脑电图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在弥漫性慢波背景基础上,伴局限于颞叶的更慢频率δ波,及病理波。为本病特征。
2.CT及MRI扫描CT扫描可表现一侧或双侧颞叶低密度灶。而MRI提示上述部位为主的长T1及长T2信号。其显示的炎性改变较CT早3天左右。
鉴别
1.其他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多样,主要包括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但除乙型脑炎等少数几种流行性脑炎之外,其他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少有以颞叶及额叶显著损害为主的征象;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出相应病毒的特异抗体有助于鉴别。
乙型脑炎病情重,进展快,常以突发高热而起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抽搐等脑实质损害表现;而且发病集中在夏秋季多蚊季节,患者未接种乙脑疫苗,均可帮助诊断。
2.化脓性脑膜脑炎化脓性脑膜脑炎以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此病已日益受到重视,见于急性发疹性病毒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天花、水痘等)的病程中;也可见于其他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等)的恢复期,称为病毒感染后脑炎;尚有发生于百日咳、狂犬病等疫苗接种后2~3周内者,而被称为疫苗接种后脑炎;甚至可因驱虫治疗而发生,如左旋咪唑性脑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特点为播散性分布的脑和脊髓的脱髓鞘性变,及分布于小静脉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可有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错乱、昏迷、脑膜刺激征及局灶性损害体征等;脑脊液检测蛋白及细胞数量增多。注意查明患者神经症状发生的时间,常有提示临床诊断的意义。
4.感染中毒性脑病常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早期或极期,多见于败血症、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罹患者以2~10岁儿童为主,系因机体对感染毒素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脑充血水肿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谵妄、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细胞一般不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原发疾病好转后,脑症状则随之逐步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并发症
1.意识障碍,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2.颅压增高症状,可有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力增高的表现。若患者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者消失,需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
3.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继发性癫痫、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治疗
(一)治疗
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及全身治疗。抗病毒治疗使其疗效明显提高,并大大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的首选药,其特点是对正常细胞无毒,选择性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特殊的DNA聚合酶,治疗愈早,可防止病毒复制造成的细胞损害。所以临床只要考虑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就应马上应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10mg/kg,1次/8h,每次需滴注1h,应维持10天,以后改为口服维持。除此外还应积极支持对症治疗,退热、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
脑炎的中医治疗也应辨证施治,急性期,卫气同病者应辛凉解表,清气泄热;邪在气分则清气解毒,泄热生津;气营两燔则应气营两清,泄热醒热。
(二)预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死率可高达70%,大多死于起病后2周内。凡出现深昏迷、颅内高压严重、抗病毒治疗过晚者,往往预后较差。幸存者的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或失忆、语言障碍、精神异常、劳动力丧失,甚至呈植物人。
预防
避免直接接触单纯疱疹感染部位,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对有密切接触者应予以隔离。应用避孕套可减少生殖系疱疹的传播,但最好避免性生活。预防新生儿的感染应引起关注:当产妇有宫颈疱疹时,若羊膜未破可剖腹分娩;如已破膜,并不能肯定剖腹比经阴道分娩安全。阿昔洛韦预防性应用的有效性还在观察中。对血清学阳性的孕妇出生的婴儿要密切监视。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疫苗正在研制中。
相关疾病
癫痫 头痛 脑膜炎 植物人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肺炎 流感 细菌性痢疾 败血症 伤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白喉 中毒 分娩 惊厥 麻疹 水痘 病毒性脑炎 性病 狂犬病 风疹 百日咳 天花 乙脑 单纯疱疹性脑炎 昏迷 神经症 水肿 意识障碍 谵妄 唇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