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风

唇风
唇风是中医疾病名称,本病多因胃经素有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起,俗称“驴嘴...

别名:驴嘴风、口周皮炎

就诊科室:中医科 五官科 口腔科 

医生指导:唇风常见问题 >>

介绍

唇风是中医疾病名称,本病多因胃经素有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起,俗称“驴嘴风”。多发于下唇,主要症状是唇部红肿,疼痛,日久破裂,流水。

最新文章

患了唇风如何治疗呢?

唇风的病因是什么?

唇风的原因有哪些?该怎样预防?

唇风是什么?

唇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唇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唇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唇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唇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唇风应该如何预防?

更多文章>>

症状

1、好发于20岁~35岁之间女性。
2、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长期应用含氟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氟化牙膏有关。
3、侵犯部位主要是“口罩区”,即口周、颏部及鼻侧。
4、为对称分布于口周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及鳞屑。
5、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带不受侵犯,上下唇从不累及具有特征性。
6、局部可有轻度瘙痒及烧灼感。
7、病程呈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刺激后皮损及症状加重。

病因

口周皮炎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由内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从中医角度认为该病是心火脾湿为发病机理,可因心绪烦躁,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因饮食失节或过多食腥,伤及脾胃、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困脾、两邪相搏、上蒸下蹿、充溢肌肤所致。造成其治疗后易复发有多种因素:如用药不坚持、表面好转就停药、衣食住行卫生不良等等,都有可能使病情死灰复燃。

检查

临床体格检查:唇红部肿胀、糜烂、渗液、结痂;或呈肥厚,扪之唇部可有结节感如豆大,质软不硬;或唇部表面干燥、脱屑,色暗红,或有纵形裂沟,结痂,揭去痂皮易出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ESR、C-反应蛋白,血常规常有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血沉常增快。

鉴别

1、好发于青中年女性,有长期外用含氟皮质类固醇激素史。
2、环绕口唇周围红斑,伴小丘疹、脓疱或脱屑。
3、皮损多在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出现或加重,再次外用皮质激素后很快缓解。
4、皮损与口唇间有一圈正常皮肤。
5、自觉瘙痒、灼热。

并发症

慢性唇炎,剥脱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以唇粘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为主要特征等疾病。重点应与剥脱性唇炎相鉴别:后者损害仅发生于唇红部,尤以下唇多见。多见于青年妇女。皮疹常开始于下唇中部,而逐渐扩展到整个下唇和上唇。表现为口唇干燥肿胀,糜烂、渗出,表面可有结痂和鳞屑,鳞痂脱落后显露红色光滑面,裂纹反复发生,长期难愈,可持续月至数年之久。自觉灼热疼痛或有触痛感。

治疗

(一)、内治法:汤药:调理脾胃,清热除湿法。药用:黄芩10g,黄连6g,厚朴10g,苍术10g,陈皮10g,六一散12g(包煎),连翘12g。水煎服,每日1剂。
(二)、外治法:
①、外搽5%硫磺霜,早晚各一次;
②、外用硅霜,早晚各一次。
(三)、验方:黄连10g,紫草5g,芝麻油100ml,文火煎枯去渣,存油外搽。

预防

一、忌搔抓搔抓可使皮肤不断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变厚,甚至引起感染。搔抓还起强化作用,病人愈搔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病程因而延长。
二、忌热水烫洗皮炎、湿疹在急性期,由于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会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用热水烫洗或浸泡,红肿加重,渗透液增多,加重病情。因此,皮炎、湿疹病人宜用温水淋浴,切忌在热水内浸泡和用力搓擦。
三、忌肥皂洗特别是碱性大的肥皂,对皮肤是一种化学性刺激,可使皮炎、湿疹加重。若需用肥皂去污时,最好选择刺激性小的硼酸皂。
四、忌刺激性食物辣椒、酒、浓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禁忌。
五、忌盲目用药皮炎、湿疹病程较长,易反复,患者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有的人治疗心切,未经医生诊治在皮损处涂高浓度的止痒药;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忌擅自用药。

相关疾病

湿疹 疼痛 口周皮炎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