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度数斜视

微小度数斜视
微小度数斜视(microtropia)为斜视角小于10△(5°)、常合并有不...

别名:超小角度斜视,单侧固定视综合征,单眼注视综合征,固定差异,微小角度斜视,微斜,单眼注视综合征,微斜视

就诊科室:五官科 眼科 

医生指导:微小度数斜视常见问题 >>

介绍

微小度数斜视(microtropia)为斜视角小于10△(5°)、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弱视,旁中心注视和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斜视。

最新文章

微小度数斜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微小度数斜视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微小度数斜视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微小度数斜视是什么?

微小度数斜视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微小度数斜视应该做哪些检查?

更多文章>>

症状

1.斜视角小于10△,外观不显斜视,用角膜映光法、遮盖法等不易发现,多为内斜视。

2.视力“拥挤现象”,患儿有阅读困难,能识别单个字体,但辨别同样大小而排列成行的字体则较困难,即用单独视标查得的视力较并列视标视力表查得的视力好。

3.非固视眼有旁中心固视,视网膜对应为调和性异常视网膜对应。

4.常合并单眼轻度弱视,弱视眼有中心暗点。

5.4△三棱镜底向外试验、Worth四点灯试验、Bagolini线状镜试验等检查方法,可发现双眼视功能异常,单眼注视,另一眼有一个很小的抑制性中心暗点;无黄斑中心凹融合,但有周边融合和粗略立体视(有人报道看近立体视锐度为67″~300″,看远为120″~240″)。

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产伤、屈光参差等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目前对微斜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认为凡是引起黄斑中心凹抑制抑制性暗点,双眼形成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原因,大多可以形成小角度斜视

1.产伤婴儿在临产时发生视网膜出血,影响了黄斑功能的发育,早期出现黄斑中心凹的抑制性暗点,而在暗点的边缘形成一个固视点导致斜视。

2.屈光参差发生年龄较早又未被矫正的屈光参差,由于屈光度较高的眼中心凹未能接受充分的视觉刺激而产生抑制,形成微斜。

3.手术原因内斜或外斜手术,因矫正不足或过矫,术后残留的小角度斜视。

4.调节原因调节性斜视未做处理,此种调节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屈光度逐渐下降,斜视度亦逐渐减小,残留微斜。

检查

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
微小度数斜视由于斜视角小,因而斜视不明显;又因黄斑区的抑制性暗点极小,用一般遮盖法或同视机检查都不能发现斜视和异常视网膜对应,必须应用4△三棱镜试验、Worth四点灯试验和Bagolini线状镜试验等检查方法才能查出双眼视野中的中心暗点和异常视网膜对应,以此明确诊断。
1.4△三棱镜试验法4△三棱镜试验法(four-diopterprismtest)是检查两眼中心凹有无融合功能,而用作微小度数斜视的检查法。在正常情况下两眼中心凹功能良好时,将4△三棱镜底向外置于任何一眼前,注视5m远距离的光源,由于三棱镜的作用使物像落在颞侧视网膜上,此时该眼为重新以黄斑中心凹注视,必须内转。在此瞬间,另眼必须向外转,即同向运动,以便物像同时落在两眼黄斑中心凹处。在有微小度数斜视和弱视时,若将4△三棱镜底向外置于健眼前,健眼内转,根据Hering法则,两眼所接受的神经冲动强度相等,则患眼必然外转。相反,若4△三棱镜底向外置于患眼前,由于视网膜上的注视点由旁中心注视点移至中心凹处,而该中心区实为一抑制性暗点,故患眼不出现转动,而健眼也不转动,证明患眼为小度数斜视。应用4△三棱镜可测量暗点大小,方法是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直到患者诉说有复视或者由不动到有移动时,增加底向外的三棱镜测出的是暗点颞侧缘,增加底向内的三棱镜测出的是暗点鼻侧缘。取二者之中三棱镜度数大的值即为斜视度,统计数字可作为微小内斜或微小外斜的诊断依据。如疑有微小度数外斜视,则做4△三棱镜底向内试验。
2.Worth四点灯试验远用四灯装置,在6m处投影为1.25°,可用以检查黄斑中心凹功能;近用四灯装置,在1/3m处投影为6°,可用以检查黄斑周围视网膜功能。正常人有融合功能者可见4个灯,呈3绿1红或2绿2红。但在微小度数斜视者,若患者黄斑中心凹有1.25°大小暗点,则注视远用四灯可查出该眼抑制,其只能看到2红灯或3绿灯;而注视近用4灯时,由于灯点在患眼视网膜上的投影面积大于中心盲点,故仍可看见4个灯,证明该眼有周边融合存在。
3.Bagolini线状镜试验Bagolini线状镜试验(Bagolinistriatedglassestest)是指线状镜镜片上刻有细线条(右眼镜片上的线条为45°方向,左眼镜片上的线条为135°方向),正常情况下,戴上此镜注视前方点光源时,可看到两束相互垂直的交叉光线,光点位于交叉线的交点处。若只能看到一束光线,则看不到亮线的眼有抑制,此可见于大度数斜视。若两束亮线交叉处有一束亮线在光点周围呈中断状,表示该眼有中心抑制,此可见于微小度数斜视。若看到2个光点,每一光点有一亮线穿过,则为复视,表示双眼的知觉协调较弱。
4.同视机检查法采用中心型1°融合画片,被检查者看不到老鼠的耳朵或尾巴即说明有暗点存在。

鉴别

挛性斜视原发性神经肌肉痉挛引起的斜视很少见,只在破伤风、神经官能症等情况下偶然见到。临床上所遇到的眼外肌痉挛绝大多数是继发于某些眼外肌的功能不足,与固定性斜视的鉴别点为受累肌肉内注射利多卡因后,该肌是否被麻痹而松弛。如为痉挛性者,注射后牵拉眼球向对侧转动,无明显抗力,而固定性斜视则抗力不减。

并发症

1、正位相与斜位相时间的变异:正位相与斜位相的时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患者眼位变换交替的具体时间,只在某个阶段相对地固定,而过一段时间,同一病人的眼位变换又固定在另一具体时间。

2、斜视度的变异:周期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角不很稳定,常有变化。在每个斜视日的斜视度可出现不同,但差别一般均小于20△。非斜视日有时为正位,有时为小角度内斜视。

治疗

(一)治疗
微小度数斜视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采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睫状肌麻痹剂和手术等,效果均不满意。
1.屈光矫正在本病的病因中,屈光参差较大,形成影像不等,不能以普通眼镜矫正者,需配接触眼镜或影像镜(iseikoniclenses)。
2.弱视治疗有人主张单眼遮盖,用逐步减弱法,当弱视眼视力增进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取消遮盖,用滤光片遮盖,使视力逐渐增进,直至最后完全取消遮盖为止。应避免突然去除遮盖,视力又减退。遮盖效果与年龄有关,一般对7岁以前的儿童疗效较好,也可用后像法和红光闪烁法治疗,以消除旁中心注视。国内有作者报道用3种方法治疗微小斜视性弱视,其结果为:同视机闪烁脱抑制遮盖法的治愈率为77%,后像遮盖法的治愈率为50%,单纯遮盖精细作业的治愈率为39%,第1种方法明显优于后两种方法。结果提示此类弱视虽然远视力已治愈但用4△三棱镜检查仍有暗点者,预示有弱视复发的可能性,而且影响立体视的建立。因此,对微小斜视性弱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除了要有消除抑制的作用外,巩固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3.手术治疗对于弱视已经治愈或基本治愈但仍有微小度数斜视者,或手术后残留小度数斜视者,或远近斜视角相等的微小斜视,可采用肌肉边缘切开术矫正,但必须在手术后仔细观察,并用4△三棱镜试验,以免出现过矫现象。
(二)预后
预后良好。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头颅外伤引起的展神经麻痹,日久内直肌挛缩引起条索状纤维组织改变,形成固定性内斜视。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高度近视眼的固定性内斜视多为单眼由于患眼不能固视,开始时内斜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最终内直肌高度挛缩,形成固定性内斜视。所以需要注意避免头部外伤,如有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需要注意及时的发现和纠正。

相关疾病

斜视 弱视 远视 屈光参差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