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坏死性龈口炎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由梭状杆菌和奋森螺旋体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

就诊科室:其他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儿科 儿科综合 内科 

医生指导: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常见问题 >>

介绍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由梭状杆菌和奋森螺旋体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未及时治疗,重症病例可导致患者死亡。本病病原体为梭状杆菌和螺旋体,在病变部位涂片,可发现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最新文章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如何治疗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如何诊断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如何检查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是什么?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应该如何预防?

更多文章>>

症状

引起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本病为急性感染性炎症,本病多见于18~30岁的年轻人。牙龈边缘及龈乳头顶端出现坏死,下前牙唇侧多见。牙龈边缘呈“虫蚀状”,牙龈乳头消失变平如“刀削状”。在坏死组织表面可有灰白色的假膜形成,容易擦去,擦去后可见出血的创面。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处黏膜均可受累,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周围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疼痛明显,常伴有流涎、发热、头痛、淋巴结肿等症状。急性期未及时治疗,坏死就会向邻近的口腔黏膜及深层组织蔓延,在全身抵抗力急剧下降,同时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时,还可造成面颊的洞穿性缺损,称为走马疳或面颊坏疽。大量的毒性产物可导致患者的死亡。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还可转变为慢性。牙龈乳头破坏严重,牙龈失去正常外形,龈缘呈反波浪形。严重者可造成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发病急骤,症状显著,有发热、全身不适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溃疡好发于牙龈和颊黏膜,形态不定,大小多在1cm左右,表浅,披以污秽的、灰白色苔膜,擦去此苔膜时,出现溢血的溃疡面,但不久又再被覆以同样的苔膜,周围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触痛明显,并有特别强烈的坏死组织臭味。此病确诊的依据为特殊性口臭,苔膜与小溃疡,涂片中找到大量梭形杆菌与奋森螺旋体。
1.起病急、病程短、自发性出血、疼痛。
2.牙龈边缘及龈乳头顶端出现坏死,受累黏膜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
3.具有典型的腐败性口臭,唾液增多并黏稠。
4.坏死区涂片可见到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这有助于确诊。

病因

(一)发病原因主要致病菌为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这些细菌是口腔固有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或营养不良时,或口腔不卫生时,则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
(二)发病机制本病病原体为梭状杆菌和螺旋体,在病变部位涂片,可见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正常情况下梭状杆菌和螺旋体在口内共生,一般不易感染致病。但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则可使这两种细菌大量繁殖而发病,在口腔卫生不良,营养状况不佳时则发病迅速,病损严重。本病常见是复杂混合感染,可合并其他细菌,如链球菌、丝状菌、黑色素类杆菌等细菌感染。

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涂片检查可见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3.组织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上皮破坏,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坏死上皮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及多种细菌和纤维蛋白形成假膜。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基层水肿变性,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必要时做胸片,B超等检查,注意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

鉴别

1.疱疹性龈口炎该病多见于婴幼儿。为病毒感染,一般具有高热,体温超过38℃。充血范围波及全口牙龈及口腔黏膜。典型病变为多个小疱及疱破溃后形成的溃疡面,无坏死。
2.慢性牙龈炎牙周炎两病虽具有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症状,但一般病程长久,无自发出血及疼痛,无坏死,口臭为炎性口臭。
3.球菌性口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牙龈充血水肿,易出血,但龈缘无坏死,在颊、舌、唇等部位,可见表浅平坦的糜烂面,有黄色假膜覆盖。也可见于附着龈,但无恶臭及腐败气味。涂片镜检可见各种球菌,如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等。

并发症

重症可发生坏疽口炎,大量毒素入血可致患者死亡,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严重者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
1.坏疽性口炎又称口颊坏疽,祖国医学称为走马疳。本病容易与重症坏死性龈炎混淆,也有人认为是坏死性龈炎的严重型或恶性变。主要发生在有牙的儿童,多与全身衰弱或极度营养不良有关。文献曾报告在患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婴儿中,偶见此病。
2.当前主要认为牙周袋的形成:
①始于炎症过程使牙龈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破坏;
②牙龈胶原纤维的变性、消失,使结合上皮得以沿根面向根方增殖;
③上皮受炎症的刺激出现钉突,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侵入结合上皮,使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更为疏松,当入侵的白细胞达到结合上皮体积的60%以上时,影响上皮细胞的连接和营养,靠近冠方的结合上皮即从牙面剥离,使龈沟底移向根方而形成牙周袋。因而,牙周袋的形成和加深必然伴随着牙周附着丧失。

治疗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损蔓延和促进组织恢复。全身抗感染治疗可给予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及交沙霉素等。局部消炎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坏死组织,然后用2%甲紫液或2%碘甘油或2%金霉素甘油涂患处。饮食上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输液以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另外,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应做好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也可口含青霉素剂,进食前后冲洗含漱,饭后涂药,有大块牙石时应小心除去,氧化剂治疗效果良好。特别是过氧化氢酸性较强,刺激黏膜增加病儿痛苦。洗净黏膜病损以后,再局部涂药。一般以涂复方甲紫(1%龙胆紫与1%吖啶黄各半混合液)效果为佳。2.5%金霉素鱼肝油可促黏膜上皮生长。此外,甲紫(龙胆紫)、锡类散、冰硼散、冰硼油等均可用,但由于流涎较多,散剂不易附着病损表面。急性期过后,积极治疗原有的慢性炎症。对于慢性患者已造成的牙龈缺损则采用牙龈成形术及牙龈翻瓣术矫治之。

预防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发病原因主要致病菌为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预防应注意合理喂养,增强体质,养成口腔卫生的好习惯,对于体弱儿、久病儿,特别在牙齿萌出期间,更要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新的牙刷、牙具。叩齿、早晚按摩牙龈等,以有效防止本病发生。

相关疾病

头痛 肺炎 营养不良 牙周炎 牙龈炎 疼痛 水肿 坏死性龈口炎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