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
近年来由分枝杆菌(mycobacteria)引起的眼部损害包括巩膜炎或巩膜外...

就诊科室:其他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传染病科 传染科 中医科 五官科 眼科 

医生指导: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常见问题 >>

介绍

近年来由分枝杆菌(mycobacteria)引起的眼部损害包括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少见,而由非典型分枝杆菌(atypicalmycobacteria)引起的眼部感染有所增加。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的眼部表现是巩膜炎或角膜炎

最新文章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是什么?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是由什么原...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应该做哪些...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可以并发哪...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应该如何预防?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治疗前的注...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有哪些表现...

更多文章>>

症状

在感染数月后,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形成结节性前巩膜炎。主要症状有眼红、畏光、流泪、结膜囊分泌物、眼痛及视力下降。主要体征有巩膜紫色充血,炎症浸润与肿胀,形成隆起的结节,结节质硬,明显压痛,推之不能活动。
病变呈进行性损害,形成坏死性前巩膜炎,表现为巩膜局部出现炎症性斑块,病灶周边炎症反应比中心重。眼痛剧烈,与巩膜炎体征不成比例。继之病灶周围出现无血管区,是由于巩膜外层血管发生闭塞性脉管炎所致。受累巩膜可坏死变薄,葡萄膜外露。若眼压持续升高,则形成巩膜葡萄肿。如果未及时治疗,巩膜病变可快速向周围蔓延扩展。炎症消退后,病灶处巩膜呈蓝灰色,周围有粗大的吻合血管围绕。引起巩膜炎最常见的分枝杆菌属于Ⅳ型的海龟分枝杆菌(M.chelonei),它是一种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伴有其他的眼部炎症如角膜炎或肌内注射后脓肿。也可由缓慢生长的Ⅰ型的海水分枝杆菌(M.marinum)引起,可伴有皮肤疾病如水槽性皮肤肉芽肿等。该型引起的角巩膜炎还可伴有全身性麻风杆菌感染。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可做出疑似诊断,但分离出分枝杆菌病原体可以确定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感染性巩膜炎的诊断必须考虑包括非典型分枝杆菌,特别是巩膜炎继发于眼附属器感染、土壤或被污染的水(游泳池、养鱼池及其他水容器)损害引起的眼病。从感染性巩膜炎患者取下的巩膜或角巩膜活检组织的实验室检查必须包括抗酸染色及30℃L??wenstein-Jensen培养,以确诊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早在1885年就有人分离出不同于结核杆菌的抗酸杆菌,以后陆续有所报道。Branch于1933年综述文献,认为人体内有数类分枝杆菌,以后又有所增加。1950年以来研究更加深入,到目前为止已报道37种非典型分枝杆菌,包括牛、鸟、麻风及非洲型结核杆菌等。根据菌落的色素和生长速度,Runyon将它分为光中产色(Photochromatogens.M)、暗中产色(Scotochromatogens.M)、不产色(Nonpigmented.M)及快速生长(Acutegrown.M)4大类型。
(二)发病机制
肺内病灶提示吸入了具有感染性的气雾,说明了感染的原发途径。许多病例是由于外科、外伤和异体种植引起感染。在成人,该病一般由原发感染或静止病灶的复发,至今仍是不清楚的。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发生播散性疾病,包括巩膜的感染。发生耳前淋巴结炎者,提示病菌由结膜侵入引起巩膜炎。或继发于眼部手术后引起巩膜炎。

检查

结膜囊分泌物分离培养非典型分枝杆菌。用Ziehl-Neelsen染色法可显示抗酸杆菌存在。在30℃环境中作Löwenstein-Jeusen培养有抗酸杆菌生长(37℃很少生长)。由于该培养需时较长、几周时间才能呈阳性,只要在活检组织中发现特征性抗酸杆菌可足以做出巩膜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结核菌纯化蛋白(protein-purifiedderivative,PPD)皮肤试验阳性可确定特定的非典型分枝杆菌,而其他的细菌阴性有助于诊断。用角膜或巩膜活检组织标准染色和培养不能分离出分枝杆菌。

超声波检查可以发现隐匿存在的巩膜葡萄肿。

鉴别

主要是区分病毒感染性巩膜炎,以及其他类型的细菌感染或非感染性巩膜炎。
1.细菌学检查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分泌物或组织刮片进行革兰染色(Gram)姬姆萨染色(Giemsa)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染色和分离培养结果可及早确定病原体做出正确诊断。
2.病理学检查
如果临床首先考虑细菌感染但染色和培养(48h)阴性病人对最初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需作巩膜或角巩膜缘组织活检活检组织用甲醛溶液浸泡后采用特殊的染色方法如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acid-schiffPAS)抗酸染色(acid
fast)戈莫里六胺银染色(GomorimethenaminesilverGMS)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染色(calcofluorwhiteCFW)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也可以确定感染病原体。

并发症

巩膜坏死及巩膜葡萄肿等。
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坏死性前巩膜炎,并可累及玻璃体,多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结膜囊分泌物和视力减退,常见症状为畏光流泪,常与合并角膜炎有关。如果畏光流泪十分严重者常表明有巩膜组织坏死的可能。坏死性前巩膜炎中74%的患者出现视力减退,坏死性前巩膜炎的眼痛剧烈可放射至眉弓及眼眶周围常影响睡眠,穿过巩膜的感觉神经结构破坏轴突周围基质水肿和炎性浸润与剧烈的眼痛有密切关系。坏死性前巩膜炎常伴有筋膜炎,穿过筋膜囊和巩膜的神经受到牵拉也和眼痛有关。
巩膜葡萄肿:巩膜及葡萄膜局限性隆起膨出或全部扩张变大。

治疗

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
在游泳和接触污水的情况下注意眼部清洁,局部及时应用抗菌药物。保健品查询Breakline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中医治疗方法
偏方:
1.犀黄散点眼:西月石粉15克、冰片0.5克、麝香0.9克、犀黄1.2克,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装。每次取芝麻粒一半大小的药粉点眼内眦部,然后闭目10分钟。一日三次。
2.龙脑煎点眼:龙脑0.3克、秦皮45克、防风44克、细辛45克、甘草45克、川黄连45克,捣成细末,以水一大碗,浸药末三天三夜,煎滤去渣,又入蜜120克,煎五、七沸、密封瓷瓶内,每次用吸头吸取2~3点滴眼,一日三次。
3.新鲜威灵仙,捣烂后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包裹挤汁,合人乳一半,每日点眼2~3次。
4.玄参20克、丹参20克、生地15克、麦门冬15克、海浮石15克、贝母1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茺蔚子25克、菊花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4.龙脑煎点眼:龙脑0.3克、秦皮45克、防风44克、细辛45克、甘草45克、川黄连45克,捣成细末,以水一大碗,浸药末三天三夜,煎滤去渣,又入蜜120克,煎五、七沸、密封瓷瓶内,每次用吸头吸取2~3点滴眼,一日三次。
5.葶苈子15克、黄芩10克、地骨皮15克、麻黄6克、桔梗10克、茺蔚子15克、菊花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丹参18克,水煎服。
专家提醒:以上中药方,请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切勿擅自添减药物。
中医方药:
1、方药;桑皮叶各10克、地骨皮10克、生甘草6克、牛蒡予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贝母10克、杏仁10克、葶苈子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决明于10克。
2、方药:龙胆草10克、栀于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木通6克、生地10克、生甘草5克、青葙于20克、大黄6克。
3、方药:连翘10克、滑石(包)10克、黄芩10克、木通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车前于(包)10克、黄连IO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秦艽10克、蚕砂凹克、酒军6克。
4、方药:生地lO克、麦冬10克、白芍15克、丹皮lO克、元参凹克、甘草10克、贝母10克、薄荷(后下)10克、珍珠母(先下)20克。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个人的体质不同,病因和临床症状也不一样,上述中药方剂并不是适合每一位患者。因此,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中药材查询Breakline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像其他的抗感染药物治疗一样,多数非典型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故至今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凭经验来选择。为了治疗的需要,首先必须制定一段观察期来确定病人的稳定程度,决定最佳治疗时机。
对坏死组织进行局部和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可能对治疗分枝杆菌性巩膜炎和角膜炎有效。药物治疗可考虑分3个级别:一级采用三重药物方案,包括异烟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乙胺丁醇(ethambutol),至少治疗1年以上,该方案适用于巩膜炎病变稳定,分枝杆菌持续培养阳性者。二级治疗包括上述3种药物,每天加链霉素(streptomycin)至少1年。当开始治疗证明有效后,链霉素可减至每周2~3次,该治疗方法适用于巩膜炎呈慢性进展的,对一级治疗无反应或中止一级治疗后复发。三级治疗联合5~6种药物,二级药物加用头孢噻吩(cefoxitin)、乙硫异烟肼(ethionamide)、环丝氨酸(cycloserine)、米诺环素(minocycline)、磺胺甲基异恶唑(sulfamethoxazole)和其他利福平衍生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依赖体外药敏试验。
(二)预后
抗菌治疗有效。

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病原体的感染,同时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方针。同时非典型分枝杆菌的感染主要见于体质低下、消瘦、平常缺乏体育运动的患者,故预防方面应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增加运动,提升体质、加强营养等可以降低患病率。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注意隔离和防护也能够减少本病的传播。

相关疾病

脉管炎 淋巴结炎 角膜炎 巩膜炎 麻风 非典 肿胀 脓肿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