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胰腺内分泌肿瘤是源于胰腺多能神经内分泌干细胞的一类肿瘤,临床少见,症状复杂多样,可由良性逐渐发展成恶性,病程缓慢,易与内分泌原发疾病相混淆,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普遍不足,误诊和漏诊常见,容易导致病人长期误诊误治,甚至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胰腺内分泌肿瘤人群发病率约在(1~4)/10万,仅占胰腺肿瘤的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比例约为13:9,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最新文章
症状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按其是否导致临床症状可分为“功能性”及“无功能性”肿瘤,前者因产生某种激素而具有相应临床症候群,按照激素分泌的类型可分为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多肽分泌瘤、生长抑素瘤等,而“无功能性”肿瘤,可能并非不产生神经内分泌物质,只是不导致特殊临床症状而已。
病因
胰腺内分泌肿瘤是源于胰腺多能神经内分泌干细胞的一类肿瘤,临床少见,症状复杂多样,可由良性逐渐发展成恶性,病程缓慢,易与内分泌原发疾病相混淆,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普遍不足,误诊和漏诊常见,容易导致病人长期误诊误治,甚至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
检查
根据不同激素所导致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应血清激素水平等检查,是疑诊内分泌肿瘤的第一步,然后再行胰腺影像学检查进行定位,之后做出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对于无功能性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多因压迫症状或查体时经影像学检查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常需要手术治疗,最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病理学类型和性质。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定位诊断方法很多,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PET/CT、内镜超声、腹腔镜超声或开腹术中超声、血管造影等。
鉴别
主要与原发内分泌疾病的鉴别:要靠影像检查。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胰腺肿瘤的存在,加上有激素水平的改变,才能与原发内分泌疾病来鉴别,如果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胰腺肿瘤存在,则很难鉴别。
早期发现需要临床医生的意识和经验,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和阳性的影像学检查才能明确。目前来讲,定期和规律的体检是必需的。
一旦诊断为胰腺内分泌肿瘤,必须注意多发内分泌肿瘤I型(MEN1)的可能性,在检测相应激素水平的同时,还应检测血清钙、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催乳素等激素水平,以除外MEN1。
并发症
胰腺外分泌肿瘤指起源于胰腺腺泡或导管细胞的肿瘤,为胰腺肿瘤中最常见者,绝大多数为胰腺癌,
偶见肉瘤。胰腺的良性肿瘤少见,其中以囊腺瘤较常见,其他外分泌肿瘤均罕见。胰腺内分泌肿瘤系发生于胰岛细胞,此种肿瘤大多能分泌相应的激素,称之为功能
性胰岛细胞瘤,其中大多数属良性肿瘤,少数属恶性肿瘤。少数胰岛细胞瘤不分泌激素,亦不引起特殊的临临床症状,或所分泌的激素性质不明,故称为非功能性胰
岛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与其他内分泌脓肿瘤或嗜铬细胞瘤等同时或先后出现者,则称为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multipleendocrine
adenomatosis,MEA)。胰腺支持组织肿瘤非常罕见,包括起源于胰腺脂肪组织、纤维组织、平滑肌组织、血管、淋巴组织和神经鞘的各种良性肿瘤
和肉瘤。偶可发生类癌和转移癌。
治疗
治疗原则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激素分泌特征、不同的临床表现,予以切除为主的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
手术方式
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病理分型行局部摘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或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胰腺节段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等。术前根据不同激素分泌特征,要控制血糖,抑酸,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术后辅以生长抑素及其类似药物治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链脲霉素、氟尿嘧啶和阿霉素等。对术后复发的恶性病例,如果能够切除,应再次手术切除。对于伴有肝转移而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可行减瘤术、胃肠道短路术,还可行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B超或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热凝固治疗或冷冻治疗肝转移灶等措施。对原发病灶局限伴广泛肝转移且全身情况良好的病例,经严格挑选可考虑进行原发病灶切除并联合肝移植术。
预防
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以胰腺灌注CT及血管三维重建为代表的无创性定位诊断已基本完全取代了以往繁杂的有创方法,从而使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率逐年增高。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生存期优于其他类型胰腺肿瘤,即使是伴有肝转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中位生存期也可达48个月,5年生存率近40%。总之,早期诊断率的提高,积极的根治性切除肿瘤,
广泛开展的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等综合治疗措施已使胰腺内分泌肿瘤预后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