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游丹

赤游丹
赤游丹(Erysipelas)也叫做丹毒,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

别名:赤游风、新生儿丹毒

就诊科室:儿科 儿科综合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中医科 

医生指导:赤游丹常见问题 >>

介绍

赤游丹(Erysipelas)也叫做丹毒,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形如片云,游走不定为特征。

最新文章

赤游丹是什么?

赤游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赤游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赤游丹应该做哪些检查?

赤游丹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赤游丹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赤游丹应该如何预防?

赤游丹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1.多见于夏秋季,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新生儿发病率高。
2.局部皮肤红肿,形如云片,游走不定,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病重者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

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中医病机和辨证
(1)病机:本病多因血热内蕴,火毒侵犯肌肤,或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所致。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为湿热。
(2)辨证分型:风热毒蕴证: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疼痛剧烈,边界清楚,恶寒伴高热,头痛,口干渴,心烦急,尿赤短,便干燥,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浮数。湿热感毒证: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边界尚清,表面可有水疱、血疱,伴恶寒、低热,渴不欲饮,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白而腻,脉滑数。

病因

赤游丹的发病原因,多因局部皮肤损伤,脐部疾患,臀部湿疹,种痘,虫咬,护理不善等,为外风邪毒所侵,以致感染成病。邪毒袭人经脉,随气血流走全身,发于肌表,因而出现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等风火热毒证候。如邪毒炽盛测可入脏入腑内陷心营,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风火交炽,心神受扰,肝风内动的证候。此外,亦有因孕妇热毒壅结于内,遗患胎儿,以致出生后热毒蒸发于外而为病。

检查

1.临床可见壮热,局部皮肤红肿、灼热、发硬,边缘隆起,迅速向周围扩大,边缘清楚,稍压褪色。
2.血白细胞增多,多在20X10~9/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

3.血培养可见链球菌生长。

组织病理检查: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管腔为纤维蛋白栓塞,真皮及扩张的淋巴管中有弥漫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时可见链球菌,水肿剧烈者可见表皮内水肿或大疱。

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并发症

本病一般可自愈,较少并发其他疾病。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故对于患者特别是年龄小的婴幼儿,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若出现有高热、寒战、少尿症状,检查有明显的肾功能异常,需要警惕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治疗

[辨证论治]
1.肌肤热毒证:局部皮肤红肿,形如云片,掀热疼痛,游走不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唇干口燥,舌红,苔白或黄。清热解毒。
2.毒陷心肝证:局部皮肤掀赤肿痛,壮热,心烦,甚则神昏,抽搐,唇燥口干,舌绛苔少。泻火解毒、熄风开窍。

预防

1.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感染。
2.注意脐部、臀部的干燥,若有湿疹溃破时,应及时治疗,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

3.对患儿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

4.对于皮肤黏膜有真菌感染及破溃者,应重点预防链球菌的感染,对于已经有感染的患者,可使用碘伏消毒,以及百多邦涂擦治疗。

相关疾病

湿疹 疼痛 神昏 壮热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