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拔毛狂是指反复地不能克制拔除自己毛发的冲动行为,于1889年Hallopeau首次报道。本病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症状,也可能与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有关,如智能发育迟缓、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及药瘾者等。拔毛癖儿童患病率是成人的7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5倍,学龄前男孩更易患病。
最新文章
症状
病人用手或用铁夹及镊子等物件,将自己的毛发强行拔除。同一患者的拔毛部位较固定,但不同患者拔毛部位各异。多见于顶额、额颞部及枕部头发,但眉毛、睫毛、腋毛及阴毛亦可受累。拔除后再生之毛发仍反复被拔除,头皮部常有大片脱发,形如斑秃,但边界多不整齐,且脱发处常有残存毛发及断发。年龄较大患者,否认自己的拔毛行为。拔毛行为常发生在卧床休息、阅读、看电视或做作业时。症状可持续性或间歇性。有些病人用双手将毛发撕断或用剪刀将毛发剪断,谓之断毛癖(trichckryptomania)。病人既拔又食自己的毛发称之拔食毛癖(trichotillophagimania),吞下的毛发会导致腹痛、厌食、便秘、消化道内毛石或毛粪石形成,导致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
根据临床上病人经常用手或用铁夹及镊子等物件将自己的毛发强行拔除的表现就可以诊断。
病因
病因:
有人认为家庭动力学因素可能是拔毛癖发病和使症状持续的因素,如父母性情急躁、消极、不履行父母的职能、不与孩子接触;父母与孩子敌对或严厉健康搜索是女性少年患者家庭的主要模式。性心理发育各期的多个固定点可能是此病的病理心理学原因。有报道拔毛癖患者与强迫症临床表现相似及其一级亲属中强迫症出现率较高,同时,使用能控制强迫症患者症状的5-羟色胺的抗抑郁剂,如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氟苯氧丙胺)治疗拔毛癖同样有效,因此,认为拔毛癖可能是强迫症的一种亚型。
发病机制:
有人认为家庭动力学因素可能是拔毛癖发病和使症状持续的因素,如父母性情急躁、消极、健康搜索不履行父母的职能、不与孩子接触;父母与孩子敌对或严厉是女性少年患者家庭的主要模式。性心理发育各期的多个固定点可能是此病的病理心理学原因。有报道拔毛癖患者与强迫症临床表现相似及其一级亲属中强迫症出现率较高,同时,使用能控制强迫症患者症状的5-羟色胺的抗抑郁剂,如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氟苯氧丙胺)治疗拔毛癖同样有效,因此,认为拔毛癖可能是强迫症的一种亚型。
检查
临床体格检查:通常无其他异常,头颅CT以及MRI、脑电图、脑脊液检查也无异常表现,目前认为本病和精神、心理以及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故可进行心理咨询并行心理疏导,对有拔毛动作的患者,其拔毛行为通常是刺激机体产生痛觉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
鉴别
本病目前认为和精神性异常有一定的关联,通常头颅CT、MRI、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应和抑郁症相鉴别,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拔毛、自残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并发症
吞下的毛发会导致腹痛,厌食,便秘,消化道内毛石或毛粪石形成,导致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同时本病也和精神压力过大有关联,故对于患有拔毛狂病的患者,可因精神抑制而诱发抑郁症的发生,当合并抑郁症后会有自杀倾向,故应引起临床重视。
治疗
拔毛狂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鼓励病人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消除精神紧张感。安排好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文体等集体活动,以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该疾病无相关的中医治疗,请详细咨询相关的专业医师。
1、心理治疗:分析与本病有关的心理因素,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其焦虑情绪、情感障碍和顾虑,去除不良的心理刺激。对于儿童患者,通过教育及改善不良家庭环境,与父母配合进行家庭治疗等。再施以一定的行为疗法,包括患者自我监督、记录拔毛行为、惩罚机制、使用眼药水阻止拔毛等,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克制拔毛冲动、转移注意力,与拔毛冲动相抵抗。
2、催眠疗法:催眠疗法常作为行为疗法、精神疗法的辅助疗法,对患者施以一定的催眠技术,减少患者的焦虑等。催眠疗法的效果与患者能被催眠的能力有关,与催眠的次数无明显关系。对该疗法目前缺乏系统的对照研究,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抗抑郁为主,可选用氯丙咪嗪、多塞平、阿咪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咪嗪是目前惟一经双盲、对照试验证实的对拔毛癖有效的药物,剂量每日50~250mg,连服4~6个月,治疗初期可产生抗胆碱能样不良反应,如口干、多汗、视力模糊、震颤、尿潴留等,长期应用可导致体重增加。选择性5-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s)为新型抗抑郁药,对拔毛癖和强迫性神经症等疾病有效,常用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该类药物起效快、用法简便,无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抗胆碱能样不良反应,但目前对其长期效应尚不清楚。
对用抗抑郁药治疗仅有部分疗效或疗效不持久者,可以小剂量氯丙咪嗪、5-色胺再摄取抑制药联用,常用氟哌啶酮、匹莫齐特。研究表明,单纯应用氯丙咪嗪治疗仅有轻度疗效,加用匹莫齐特(每日1~2mg),获得显著疗效且疗效维持6个月,同样,加用利司哌酮(每日1mg),病情也获得显著改善。
锂剂、丙戊酸盐、加巴喷丁等可以降低神经兴奋性的药物可试用于有不可遏制拔毛冲动的患者,纳曲酮可试用于有拔毛欣快感的患者,对于由瘙痒诱发的患者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止痒而减少发作。
预防
拔毛狂应该如何预防?
鼓励病人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消除精神紧张感,安排好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文体等集体活动,以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某些患者只需简单的心理咨询和建议便可治愈,严重患者则需有力的行为和认知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若患者与抑郁症有关则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有效,孤独症患儿的拔毛症状用氟西汀(fluoxetine)或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治疗,本病预后良好,皮肤科,儿科和精神科医师共同合作对消除本病的躯体因素和提高疗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