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外阴疣状黄瘤是一种好发于口腔黏膜、外生殖器官部位的良性肿瘤。有关疣状黄瘤的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炎症、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局部刺激等有关,一些学者发现本病常在病变局部有其他病损同时存在,如伴有感染的表皮痣、鳞状细胞癌、口腔黏膜原位癌甚至病变部位曾患过寻常型天疱疮。
最新文章
症状
疣状黄瘤好发于口腔黏膜及外阴部位,发生于女阴者主要侵犯阴唇、阴道,皮损为孤立的慢性生长性病变,外观为疣状、乳头状、盘状扁平隆起或呈颗粒状,有蒂或无蒂,界线清楚,颜色可呈正常肤色,淡红色,棕黄色,淡黄色或灰白色,最大径一般小于2cm,但大者可达4cm,生长缓慢,无任何不适或有轻微触痛,平均病程为数月,最长可达30年。
外阴疣状黄瘤可根据临床表现、症状、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可做出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有关疣状黄瘤的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炎症、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局部刺激等有关,一些学者发现本病常在病变局部有其他病损同时存在,如伴有感染的表皮痣、鳞状细胞癌、口腔黏膜原位癌甚至病变部位曾患过寻常型天疱疮。
(二)发病机制外阴疣状黄瘤的发病机制有表皮增殖学说、泡沫细胞浸润学说及两者相互助长的不同学说。前者认为本病好发于局部易受刺激部位,表皮内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屡见细菌感染,导致表皮增殖、变性从而使上皮细胞内的脂滴进入真皮乳头,从而引起巨噬细胞的泡沫细胞化。后者认为真皮乳头部位某些诱因,引起泡沫细胞集聚,随后表皮出现乳头瘤样增生。
疣状黄瘤光镜下的特征为:表皮或黏膜上皮增生,上皮表层常表现为3种形态:①乳头状增生;②疣状增生;③上皮向结缔组织深方增生为主,而表面平坦。这3种形式的上皮表面均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化层常深陷于上皮深层,上皮角化周围可见深染的变性崩解的上皮细胞核碎片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钉突增宽、向结缔组织内规则生长,上皮钉突之间的真皮乳头向上高突。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之间充满胞体宽大,圆形或多边形的泡沫细胞(或称黄瘤细胞),其界线清楚,胞浆丰富呈泡沫状,核小,固缩深染,位于细胞中央,胶原纤维可见玻璃样变性。上皮钉突下方的组织内很少有泡沫细胞存在,可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血常规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用以检查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中的病理改变的病理形态学方法。为探讨器官、组织或细胞所发生的疾病过程,可采用某种病理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检查他们所发生的病变,探讨病变产生的原因、发病机理、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做出病理诊断。病理形态学的检查方法,首先观察大体标本的病理改变,然后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
鉴别
电子显微镜检查迄今尚未发现可据以诊断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特异性的超微结构改变。因此要鉴别是否为肿瘤和肿瘤的良恶性仍主要靠光镜观察。但电镜在确定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鉴别肿瘤的类型和组织发生上可起重要作用。例如鉴别分化差的癌及肉瘤;区分各种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Ewing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及未分化小细胞癌。
并发症
并发感染。
治疗
疣状黄瘤光镜下的特征为:表皮或黏膜上皮增生,上皮表层常表现为3种形态:①乳头状增生;②疣状增生;③上皮向结缔组织深方增生为主,而表面平坦。这3种形式的上皮表面均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化层常深陷于上皮深层,上皮角化周围可见深染的变性崩解的上皮细胞核碎片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钉突增宽、向结缔组织内规则生长,上皮钉突之间的真皮乳头向上高突。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之间充满胞体宽大,圆形或多边形的泡沫细胞(或称黄瘤细胞),其界线清楚,胞浆丰富呈泡沫状,核小,固缩深染,位于细胞中央,胶原纤维可见玻璃样变性。上皮钉突下方的组织内很少有泡沫细胞存在,可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外阴疣状黄瘤西医治疗方法外阴疣状黄瘤可手术切除,CO2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
预防
外阴疣状黄瘤的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炎症、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局部刺激等有关。
预防:
注意外阴卫生,定期体检,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做好随访。
平时要注意经期卫生,在治疗期间注意避免性生活,不要穿太紧的内裤,不要自行乱用药物,做好休息。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关疾病
痣 银屑病 鳞状细胞癌 尖锐湿疣 性病 疥疮 扁平苔藓 寻常型天疱疮 股癣 寻常疣 黄瘤 急性女阴溃疡 疣状癌 皮肤病 皮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