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浅表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

别名:外阴脂溢性湿疹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妇产科 妇科 中医科 

医生指导: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常见问题 >>

介绍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浅表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从头部开始向下蔓延至其他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表现为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程度不同的瘙痒。

最新文章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是什么?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是由什么原因引...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有哪些表现及如...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应该如何预防?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容易与哪些疾病...

更多文章>>

症状

病变时好时坏,低温潮湿时发作较频。主要症状为局部皮肤瘙痒。外阴部主要累及腹股沟、耻骨部、会阴皱褶处、两臀间。损害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弥漫性红斑或痂皮,上覆油腻性鳞屑或黄色结痂,散在或融合。由于摩擦,易发生糜烂、渗液、皲裂,呈湿疹样改变,生殖器部位慢性病例可出现银屑病样损害(暗红色鳞屑性厚斑片)。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发病者一般均有身体其他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的皮肤同时发病,如头皮、面部、上胸部、肩胛间区、腋窝、脐窝、肛周等部位,故不难确诊。在不同部位,皮疹稍有不同。

诊断主要依据: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的带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对称分布,慢性经过,有不同程度瘙痒。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到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多认为此病可能与皮脂腺活动性增加以致释放的皮脂增多或其有关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皮肤表面菌群失调。可继发微生物感染:如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痤疮短棒菌苗大量繁殖,引起皮肤炎症反应;皮脂腺分泌增加特别是真菌感染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亦起到一定作用。遗传因素、内分泌性激素水平改变尤其是男性激素水平增高、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因素、胃肠道功能障碍、维生素B缺乏、饮食习惯等也与本病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灶性角化不全,表皮内偶见中性粒细胞,棘层轻度肥厚,可见棘细胞内、间水肿,真皮血管周围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实验证明脂溢性皮炎患者抗微生物的IgG抗体及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提取物诱导的淋巴细胞刺激反应均低于正常人,这2个因素促进这些嗜酸性微生物的繁殖,产生炎症反应。

检查

分泌物行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外阴部妇科常规检查是对外阴进行初步的常规检查,用于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可以预防和及时治疗阴道疾病。正常外阴,阴毛呈尖端向下,三角形分布,大阴唇色素沉着,小阴唇微红,会阴部位无溃疡、皮炎、赘生物及色素减退,阴蒂长度

鉴别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银屑病皱襞、外阴部位银屑病主要累及腹股沟、腋下、乳房下,会阴及其他皱褶部位。皮损呈境界清楚的泛发性红斑,无鳞屑,由于局部潮湿、摩擦皮损表面湿润呈湿疹样改变。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如头皮、四肢伸侧常同时有银屑病典型皮损: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剥去鳞屑可见薄膜现象,轻刮薄膜可见点状出血现象。头皮损害常扩展到发际处,头发呈束状,但不脱落。大多数病人冬重夏轻。

2.玫瑰糠疹主要发生于躯干、四肢近端.下腹部及腹股沟亦可受累。常先出现一个较大的母斑为椭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边缘略高起,表面覆有薄的糠秕样鳞屑,不带油腻,以后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类似皮疹,椭圆形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能自愈。

3.股癣常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呈中心痊愈、周围扩展的炎性环状或半环状损害,鳞屑不呈油腻性,真菌镜检可查到菌丝或孢子。

4.湿疹主要波及两侧大阴唇、阴阜、肛周,少数波及小阴唇和前庭部,以红斑、渗液、肥厚、脱屑为主,皮疹为多形性,鳞屑不油腻,最后导致色素增加,偶有色素减少,伴有剧痒。

5.痤疮有毛囊性丘疹、脓疱、粉刺等特征损害,有皮脂溢出,但无油性鳞屑及结痂,常见于青年人。

并发症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发病者一般均有身体其他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的皮肤同时发病,如头皮、面部、上胸部、肩胛间区、腋窝、脐窝、肛周等部位,故不难确诊。在不同部位,皮疹稍有不同。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的带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对称分布,慢性经过,有不同程度瘙痒。

常伴发念珠菌感染。

治疗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注意生活规律,充足睡眠。少吃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多吃蔬菜。避免热水、肥皂刺激、避免局部搔抓,以免皮脂分泌更为亢进而加重病情。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1)辨证施治:

①湿热风盛型:头面皮损发红、有油腻性痂屑、渗液、甚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凉血祛风、清热利湿,方用清热消风饮加减(生地、当归、川芎、荆芥、防风、牛蒡子、银花、丹皮、知母、生石膏、连翘、首乌、甘草)。

②血虚生风型:发病较慢,皮损稍红、瘙痒、脱屑、脱发、头晕,舌质淡红、脉细数。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养血消风汤(荆芥、防风、蝉蜕、当归、首乌、黄芩、栀子、白附子、菟丝子、茯苓皮、熟地、刺蒺藜、甘草)。

③血燥型:皮肤干燥,有糠秕样鳞屑,炎症不明显,瘙痒,头发干燥无光,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滋阴润燥,消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首乌、威灵仙、刺蒺藜、赤芍、丹皮、花粉、荆芥、防风、川芎)。

(2)中药单、验方:

①苦参注射液:2~4ml,1次/d肌注。

②5%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取耳部穴位,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皮层下,每次各选2个穴位,每穴位注入药液0.1~0.2ml,隔天1次。10~20次为1个疗程。

(3)外用疗法:

①苦参9.0g、野菊花15.0g、白鲜皮9.0g,水煎、去渣,用药液趁热洗头。

②蛇胆霜,含蝮蛇汁0.5ml,加乳剂基质500g混均,2次/d,外用。

③白屑风酊,含蛇床子、苦参片各30g、土槿皮15g,薄荷脑6g,75%乙醇1000ml,浸泡1周,去渣,外用。

(4)针灸疗法:取穴合谷、曲池、白会、风池、内庭、叁阴交等,中强度刺激,1次/d。

4.中西医结合治疗

(1)内服中药,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剂、抗生素制剂,各种硫黄制剂。

(2)内服抗组胺剂,外用中药,针灸或其他复方、单方中药洗剂、酊剂及霜剂。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全身治疗可内服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明显者可给予抗组胺药治疗.炎症明显、范围较大时可用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四环素、红霉素口服)加小量泼尼松(强的松)或雷公藤多甙片,顽固病例可选用抗真菌药(如酮康唑片0.22g/d连用14天,伊曲康唑0.1g/d,连用21天),中小量泼尼松(强的松)、异维A酸等。

2.局部治疗以减少皮脂、角质剥脱。治疗原则为去脂、杀菌、消炎、止痒。

(1)无糜烂渗出时,可用5%硫黄霜与糖皮质激素霜混合应用,亦可应用糠馏油或煤焦油糊剂,由于外阴及皱褶部位损害易继发真菌、细菌感染,可用含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的复方制剂,如曲安柰德/咪康唑/新霉素(皮康霜)、制霉菌素/硫酸新霉素/短杆菌肽/曲安奈德(复方康纳乐)霜等。

(2)有糜烂、渗出者,可用3%硼酸或1∶5000高锰酸钾液湿敷,渗出减少可用上述霜剂、糊剂治疗。

(3)合并有真菌感染,可采用2%酮康唑霜或软膏局部涂擦,1天数次。

预防

成人及新生儿多见,人群发病率为1%~3%,年轻人为3%~5%,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发病率可达32%~83%。

治疗后

预后:易复发。

保健:注意生活规律,调节饮食,少吃多脂、多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睡眠应充足。

相关疾病

银屑病 湿疹 痤疮 性病 皮肤瘙痒 脂溢性皮炎 玫瑰糠疹 股癣 水肿 皮肤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