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皮肤转移

乳腺癌皮肤转移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转移常发生于躯干,但也可发生于其他...

别名:乳粟

就诊科室:肿瘤科 放疗科 

医生指导:乳腺癌皮肤转移常见问题 >>

介绍

乳腺癌(breastcarcinoma)转移常发生于躯干,但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上肢和头部,乳腺癌经淋巴管播散,发生转移的有4型,分别是炎性癌,毛细血管扩张性癌,结节状癌和铠甲状瘤,第5型经血液循环发生,相当罕见。

最新文章

乳腺增生如何正确治疗

乳腺癌皮肤转移是什么?

乳腺癌皮肤转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乳腺癌皮肤转移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乳腺癌皮肤转移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乳腺癌皮肤转移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乳腺癌皮肤转移应该做哪些检查?

更多文章>>

症状


乳腺癌皮肤转移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乳腺癌(breastcarcinoma)转移常发生于躯干,但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上肢和头部,乳腺癌经淋巴管播散,发生转移的有4型,分别是炎性癌,毛细血管扩张性癌,结节状癌和铠甲状瘤,第5型经血液循环发生,相当罕见,同一病人可同时发生几型。
1.炎型癌(inflammatorycarcinoma)乳腺皮肤和邻近皮肤呈红色斑片稍变硬,类似丹毒和蜂窝织炎,局部温度增高,边界清晰。
2.毛细血管扩张性癌(telangictaticcarcinoma)表现为成簇,紫红色丘疹,小疱疹,类似血管淋巴管瘤,可伴发过度色沉。
3.结节状癌(nodularcarcinoma)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可见无症状硬结节,可形成溃疡和过度色沉。
4.铠甲状癌(carcinomaencuirasse)癌肿累及的乳腺部皮肤和周围皮肤常出现弥漫性硬皮病样硬结。
5.乳腺癌血源播散(hematogenousdisseminationfrombreastcarcinoma)通常仅见到一单发性远部转移,但也可见一些患者发生多发性转移,常见于头皮,最初,在头皮发生转移,但表皮尚未隆起前,病损类似斑秃,因此,有人称其为肿瘤性脱发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临床上短期(6~12个月)出现迅速增长的肿瘤结节,分布在原发肿瘤手术区域附近或相应淋巴引流区域的皮肤,且其组织病理形态与原发肿瘤有相似性,特别是具有多发性或多灶性瘤灶特征时,更应考虑为皮肤转移性癌肿。
2.皮肤或皮下脂肪血管或淋巴管内找到瘤栓,癌肿分布构型呈底宽上窄梯形式,一般不与表皮相连,瘤细胞周围极少有炎性细胞浸润,无汗腺导管角质护膜分化等,常属转移性皮肤肿瘤的特征。
3.借助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区别,例如,原发于汗腺来源肿瘤GCDFP-15阳性,而前列腺及甲状腺转移到皮肤的肿瘤分别为PSA及TG阳性,此外,在脐腹的转移性皮肤结节必须除外子宫内膜异位或种植性结节,还应与卵黄囊或脐尿管胚胎残留作区别。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病理学检查也具有多样性改变,可见真皮内和皮下淋巴管中肿瘤细胞成簇状或成条索状广泛浸润。肿瘤细胞与原发瘤相同,呈异形性、核大、多形、核染色深。

检查

组织病理:
1.炎性癌中,可见真皮内和皮下淋巴管中肿瘤细胞成簇状或成条索状广泛浸润。肿瘤细胞与原发瘤相同,呈异形性、核大、多形、核染色深。毛细血管充血。此外真皮可见水肿,血管周围有轻度淋巴样细胞浸润。
2.毛细血管扩张性癌肿中,真皮上部可见癌细胞从扩张的小血管和淋巴管渗出。血管内除含肿瘤团块外,还见许多红细胞。由于表皮下有许多血管扩张,因此临床上类似出血性水疱。
3.结节状癌中,真皮结节内有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团块,周围有纤维化,部分瘤细胞团块可呈腺状排列。
4.铠甲状癌中,硬皮病样硬结区呈纤维化,肿瘤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似,核长形但较大,呈多角形,嗜碱性比成纤维细胞更强。而且即使瘤细胞常单个散在分布,但在有些部位呈小团块状,或在增粗的胶原纤维束之间成单行排列,呈列队哨兵现象,对诊断很有价值。
5.血源性转移癌中组织结构随临床表现而异。结节性皮损,真皮有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团块浸润。类似结节状转移癌的病变。肿瘤细胞可呈腺状排列。见于肿瘤性秃发的扁平损害,可呈类似铠甲癌的组织象,在增粗的胶原纤维束之间可见到单行排列的肿瘤细胞。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上皮膜抗原和角蛋白阳性。应用抗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CDFP-15)抗体检测皮肤转移性乳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91%和94%。抗雌激素受体蛋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100%和100%。约48%的乳腺癌S-100蛋白阳性,71%乳腺癌患者单克隆癌胚抗原(CEA)阳性。

鉴别


1.乳腺纤维腺瘤:常见于青年妇女,肿瘤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发展缓慢。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不要轻易诊断为纤维腺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2.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特点是乳房胀痛、肿块可呈周期性,与月经周期有关。
3.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临床上60%以上呈急性炎症表现,肿块大时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40%的病人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表现为乳晕旁肿块,边界不清,可有皮肤粘连和乳头凹陷。
4.乳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所致乳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局部表现为乳房内肿块,肿块质硬偏韧,部分区域可有囊性感。肿块边界有时不清楚,活动度可受限,可有疼痛,但无周期性。

并发症


1.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肿瘤侵犯皮肤的Cooper韧带,可形成“酒窝征”;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毛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形成“橘皮征”;当皮肤广泛受侵时,可在表皮形成多数坚硬小结节或小条索,甚至融合成片,如病变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可限制呼吸,形成铠甲状癌;炎性乳腺癌会出现乳房明显增大,皮肤充血红肿、局部皮温增高;另外,晚期乳腺癌会出现皮肤破溃形成癌性溃疡。
2.淋巴结肿大: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晚期乳腺癌可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引起肿大;另外有些情况下还可触到同侧和或对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治疗

(一)治疗

目前没有相关治疗内容描述。乳腺癌的化疗药物从20世纪70年代的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到80年代的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再到90年代的紫杉类药物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的问世,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方式,无论在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术后的辅助治疗还是复发转移患者的解救治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蒽环类和紫杉类仍然是乳腺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两大类药。其他常用乳腺癌化疗药物还有: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铂类、烷化剂、氨甲喋呤等。

(二)预后

经血道或淋巴管转移的皮肤转移癌,提示病程已晚期,生存期3~12个月,但对乳癌手术切口附近的皮肤转移灶经局部切除或放疗仍可有较好预后。


预防


主要预防是了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可降低乳腺癌的危险。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有2个基本线索,即使乳腺癌在体内已经开始形成,它们也可帮助机体提高抵抗力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防治工作重点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癌的机会。


相关疾病

硬皮病 乳腺癌 皮肤肿瘤 淋巴管瘤 放疗 脱发 丹毒 斑秃 水肿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