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部整形

唇部整形
口唇的形态因种族、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因素不同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男性...

就诊科室:外科 整形外科 

医生指导:唇部整形常见问题 >>

介绍

口唇的形态因种族、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因素不同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男性口唇肥厚宽大,女性红唇小巧菲薄。侧面观上唇稍突出于下唇,较下唇略宽。口角位置相当于两眼平视时,瞳孔中点向下延伸的垂线上。在口唇呈静止位时,口裂的高度不超过3毫米。成人口唇部美学数据:上唇皮肤高20-24.5毫米,下唇至颏的皮肤高10-13毫米,人中高13-18毫米,上红唇高5-8毫米,下红唇高10-13毫米,下唇至颏唇沟高42-47.5毫米。最常见的唇部整形手术有:厚唇变薄术、薄唇变厚、重唇成形、唇弓成形、唇珠成形等几种。厚唇及重唇需要在口腔内切除一条唇粘膜。而薄唇则是在上唇边缘切除一条皮肤后使红唇外翻变厚,同时可以形成起伏明显的唇弓。明显突出的唇珠需要利用局部的红唇组织进行再造。另外,鼻底与红唇之间皮肤(医学上称为白唇)过长也是可以通过手术来矫正的。唇部手术后经过短期的肿胀很快恢复,一般不影响饮食及生活。厚嘴唇的医学名称是重唇,人类的嘴唇是向外翻的,并露出一部分粘膜,如果嘴唇粘膜外凸的较明显,就会造成嘴唇过厚,给人以憨厚的印象,喜欢追逐流行的人们都知道,厚嘴唇一度成为性感的标志。如果唇粘膜下方的粘液腺由于种种原因刺激而增生肥大,在重力作用下还会有往下坠落的趋势,当说话或微笑时,正常部位的唇肌收缩迫使下坠处粘膜组织下垂外翻加重,就会形成重唇畸形。重唇畸形最理想的矫治办法就是唇部整形术了,这种整形手术不很复杂,通常在门诊即可施行。以上唇为例,设计有美学弧度的切口,以使唇部整形术后上唇的唇珠明显,增添美感,在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后,于唇内侧做近似梭形的切口,去除唇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宽度应以术后唇变得美观为度,一般为4~6毫米,并且两条切口的纵切面应呈一定的角度,去除切下的一条粘膜后予以整形缝合即可使厚唇变薄。

最新文章

嘴巴歪怎么调整过来?

怎么让鼻子变高 使鼻梁变高小的自...

鼻子怎么才能变高

鼻子变高变挺的方法有哪些

鼻子变小的自然方法有哪些?

嘴巴歪斜怎么办呢

套牙套后牙垫高的目的是什么

唇系带短正常吗 唇系带短有什么处...

嘴角下垂如何改善

男人嘴唇厚能变薄吗 介绍三大变薄方法

更多文章>>

症状

唇部除了一般的美容手术外,还有相当多一部分由于先天疾病、后天创伤所造成唇部畸形。这些疾病包括:

1、唇腭裂所形成的唇部畸形;

2、外伤造成的唇部缺损、疤痕畸形;

3、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缺损畸形;

这些疾病造成唇部畸形也是五花八门,总起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单纯形态异常:如红唇不齐,红唇不显,上唇凹陷,鼻底凹陷,上唇过短等;

2、疤痕:唇部存在大小不等、形状多样的疤痕;

3、唇的缺损:包括横向的缺损(两侧口角之间的横向距离)和垂直方向(从鼻底到唇红的垂直距离)的缺损。

病因

引起厚唇的主要原因有:先天性唇肥厚、二重唇、面神经麻痹、克隆氏病引起口唇结缔组织肥大以及下唇扁平上皮癌的前驱症状等。厚唇与重唇可通过美容手术予以矫正,手术简单、易行,且效果有效、持久。只是术后肿胀较为明显,约持续2-3周。

厚唇修薄术,是在上下唇红唇皮肤与粘膜交界处,视唇厚程度梭形或锯齿形切除一条口腔粘膜和肌肉,然后直接拉拢缝合切口,使厚唇改薄,5-7天拆线。该手术切口疤痕隐蔽在口内,效果理想。以上唇为例,在眶下孔阻滞麻醉下(为防止手术中上唇肿胀,一般不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唇内侧(口腔中)做近似按形的切口,为了使术后上唇的唇珠明显;增漆美感,在设计切口对应注意弧度。去除唇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宽度应以术后唇变得美观为度,一般4~6毫米,两条切口的纵切面应呈70~90度角,去除切下的一条粘膜后予以整容缝合即可使厚唇变薄。

先天性重唇多发生于上唇,可见上唇有两个唇缘。两唇缘间有横沟。重唇修复术的治疗原则,是作部分切除,使红唇恢复正常外形。术式有两种,“梭形切除法”和“横纵棱形切除法”,棱形切除法是沿重唇周缘作梭形切口,楔形切除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然后分层缝合伤口。横、纵梭形切除法是在上唇两侧各缝一针,牵引两线使上唇外翻。在两侧重唇突出部位各作一横梭形切口,而中线部作纵形切口,切除多余的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后分层缝合。5-7日后拆线。

纹唇可以改变不满意的唇形,可将小唇变大、大唇变小、厚唇变薄、薄唇变厚。只要纹唇时根据原有的唇红缘扩展或缩小即可。纹唇应遵循宁淡勿浓、宁窄勿宽的原则。

纹唇的形状和颜色的选择要因人的年龄、肤色、职业、气质而异。


检查

1、术前三天,要求术者口服板兰根冲剂和静脉滴注甲硝唑或其它广谱抗生素,为整个漂唇术创造良好的身体环境。
2、从术前三天开始,要求术者忌口,主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生蒜、生葱、辣椒等。另外,不能食用花生、瓜子、海鲜等食品,并且忌口要贯穿漂唇术全过程,直至创口完全愈合为止,一般为两天左右。
3、选择适当的时间。一般女性不宜在经期进行漂唇术,选择在经期后一周为宜。
4、应了解术者平时是否经常或有季节性的唇部起泡疹现象,如有,那么则应在术前三天除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外,还应口服维生素C;术后五天内仍应口服维生素C和抗病毒药物。
5、根据顾客的年龄、肤色以及唇的底色配制合适的颜色。如唇色淡或年龄较小者,可选用大红、深红、朱红;年龄大或唇色发暗者应选用浅红色,禁用咖啡色,否则会在唇上形成不健康的猪肝色。
6、美容师操作时必须戴口罩,用75%的酒精消毒手部,所有操作器材必须严格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术前要进行口腔清洁和唇部消毒,要求术者要用漱口水漱口,唇部的消毒一般用75%的酒精棉球由内至外消毒三次。
7、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人一份色料,避免交叉感染。
8、凝血机制不良者和有过敏性体质、疤痕体质者一般不适宜漂唇。
9、开始前要调整好针尖的长度,一般以1.8mm为宜。
10、术前一定要把设计时留在口唇上的唇型线去掉,以免发生感染。

鉴别

什么是双唇?
双唇,又称重唇或复唇。是指患者笑时在口唇与牙跟之间多出一条粘膜皱襞。形成双唇的原因是由于上唇粘膜相粘膜下组织发育过多,或上唇皮肤肌肉组织较少而粘膜组织相对较多所致,双唇明显者影响口唇美观。
1、双唇如何矫正?
双唇明显时,可予以手术切除部分粘膜,方法为牵开上唇,在上唇内侧切除一条适当宽度的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然后缝合切口。手术后一般都能获得满意效果。
2、口唇过薄如何矫正?
如果口唇发育过薄,上唇就会缺乏优美的唇弓曲线,下唇也不美观。矫正方法为在唇红缘上方或下方适当切除部分皮肤组织,将红唇组织上提或下拉,与皮肤切口缘缝合。
3、口唇过厚如何矫正?
口唇过厚可用手术方法矫正。唇部整形在唇内侧隐蔽处,将粘膜及脂肪组织作细长棱形切除,然后缝合切口。

并发症

唇部整形有哪些并发症?
(一)两侧口角不对称:较多见。
发生原因:①两侧口角定点不对称。②受皮瓣转移的限制。③手术区瘢痕挛缩引起变形
防治措施:患侧口角定点要准确,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对皮瓣难以转移的患者采用全厚皮片移植术。如手术后两侧口角不对称。应于手术后3个月行手术整复。
(二)唇外翻:主要与手术设计有关,在标汜唇红缘时,未考虑组织切开后会出现弹性回缩。
防治措施:设计时,要充分估计皮肤回缩的组织量。如无把握,可不设计去皮线直接沿口裂切开,然后再修剪多余的皮肤。
(三整形失败造成唇部过薄,过厚等情况。


治疗

针对这些畸形,整形的主要目的在于重建唇部的形态、去除疤痕、恢复唇的功能。其手术方式包括:

1、红唇的修复:面积小的红唇修复可以通过唇局部皮瓣修复,若面积较大则需要从其他部位转移质地相近的粘膜瓣加以修复。

2、唇部疤痕:小的疤痕可以激光治疗、直接切除缝合或利用局部皮瓣修复,较大疤痕则要综合考虑,采用临近瓣、疤痕磨削等方法治疗。

3、唇的缺损修复:此类畸形修复,比较复杂根据缺损大小、部位而制定治疗方案。

下唇的大型缺损的重建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重建的下唇缺少运动神经支配,下唇的功能恢复较困难。上唇凹陷鼻底凹陷的治疗:可以使用局部组织瓣或自体脂肪充填厚唇与重唇可通过美容手术予以矫正,手术简单、易行,且效果有效、持久。

预防

1、术前三天,要求术者口服板兰根冲剂和静脉滴注甲硝唑或其它广谱抗生素,为整个漂唇术创造良好的身体环境。

2、从术前三天开始,要求术者忌口,主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生蒜、生葱、辣椒等。另外,不能食用花生、瓜子、海鲜等食品,并且忌口要贯穿漂唇术全过程,直至创口完全愈合为止,一般为两天左右。

3、选择适当的时间。一般女性不宜在经期进行漂唇术,选择在经期后一周为宜。

4、应了解术者平时是否经常或有季节性的唇部起泡疹现象,如有,那么则应在术前三天除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外,还应口服维生素C;术后五天内仍应口服维生素C和抗病毒药物。

5、根据顾客的年龄、肤色以及唇的底色配制合适的颜色。如唇色淡或年龄较小者,可选用大红、深红、朱红;年龄大或唇色发暗者应选用浅红色,禁用咖啡色,否则会在唇上形成不健康的猪肝色。

6、美容师操作时必须戴口罩,用75%的酒精消毒手部,所有操作器材必须严格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术前要进行口腔清洁和唇部消毒,要求术者要用漱口水漱口,唇部的消毒一般用75%的酒精棉球由内至外消毒三次。

7、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人一份色料,避免交叉感染。

8、凝血机制不良者和有过敏性体质、疤痕体质者一般不适宜漂唇。

9、开始前要调整好针尖的长度,一般以1.8mm为宜。

10、术前一定要把设计时留在口唇上的唇型线去掉,以免发生感染。

相关疾病

疤痕 唇腭裂 疼痛 麻醉 肿胀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