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melanoma)像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一...

别名:脉络膜黑瘤

就诊科室:肿瘤科 五官科 眼科 

医生指导:脉络膜黑色素瘤常见问题 >>

介绍

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melanoma)像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一样,是由恶性黑色素性瘤细胞组成的肿瘤,其组织发生于脉络膜基质内的黑色素细胞。脉络膜是葡萄膜黑色素瘤最常发生的部位,也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与性别或左右眼无关,可以发生于脉络膜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眼的后极部。

最新文章

脉络膜黑色素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图】脉络膜黑色毒瘤可以治愈吗?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什么?

脉络膜黑色素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脉络膜黑色素瘤应该如何预防?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脉络膜黑色素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脉络膜黑色素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脉络膜黑色素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1.临床症状脉络膜黑色素瘤如位于眼底周边部,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如位于后极部,患者早期常主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眼前黑影,色觉改变,持续性远视屈光度数增加等。肿瘤增大并继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严重视力下降。

2.临床检查

眼底改变:局限性者早期可以看到眼底有局部隆起,视网膜上可看到灰白色~青灰色~棕黄色~黑褐色的扁平形肿块。一旦肿瘤突破玻璃膜进入视网膜下将出现视网膜脱离,最初为实性脱离,呈半球状,蘑茹状,周围境界清楚,周围视网膜有皱纹出现,晚期视网膜脱离显著扩大。弥漫性者早期眼底无明显高起,由于玻璃膜大多完整,视网膜很少受影响,所以眼底有时仅有数个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病灶,很易被忽略。

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及发育时期不一定平行,而原则上没有裂孔。

眼压:开始时正常或偏低,随着肿瘤的增大,晶状体、虹膜被肿瘤推向前,阻塞前房角,引起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升高,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炎症:因肿瘤组织毒素的刺激,可以发生葡萄膜炎视神经炎等。

血管:在增大的肿瘤头部有时可以隐约地看见瘤组织内有扩大的血管。有时可以出现自发性球内出血。

眼外转移:由于肿瘤增大可侵蚀巩膜之薄弱处,如沿巩膜上的血管、神经导管等向球外转移到眼眶内致眼球突出,进而侵犯邻近组织。

全身转移:多为血行转移,常见于肝脏、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胃、骨髓等。

整个病程大体上可分成眼内期、继发性青光眼期、眼外蔓延及全身转移期4个阶段,但四期演变不一定循序渐进。如有的病例未经青光眼期而已有眼外蔓延或全身转移。临床检查所见与病程的不同,表现也不一样。

(1)眼内期:肿瘤的生长有结节型和弥漫型扩展2种形式,因此眼底也有不同所见。

①结节型生长:肿瘤起始于脉络膜大、中血管层。外受巩膜、内受Bruch膜限制,初期只能沿脉络膜平面向四周缓慢扩展,隆起度不高,呈圆形或类圆形灰黄色乃至灰黑色斑块,覆盖其上的视网膜无明显改变。此后,肿瘤处脉络膜不断增厚,隆起度不断增高,从后面将视网膜顶起。该处色素上皮层陷于部分萎缩及部分增生,使肿瘤表面的视网膜显得凹凸不平和色素紊乱。一旦Bruch膜与色素上皮层被突破,肿瘤失去原有限制,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迅速生长,形成一个头大、颈窄、底部宽广的蘑菇状团块。视网膜随之隆起,在肿瘤颈部斜坡处则因液体积聚而形成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液体受重力影响可向下沉积,在距离肿瘤远处出现低位视网膜脱离(dependentdetachmentoftheretina)(图1)。

少数早期病例,肿瘤虽小,却已在对侧锯齿缘处出现视网膜脱离。Fuchs称之为锯齿缘脱离(oraserratedetachment),认为此情况在诊断上颇有意义,锯齿缘脱离的发生机制现在尚不清楚。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血液供应障碍而发生肿瘤组织的大量坏死,可诱发剧烈眼内炎症或眼压升高,部分合并玻璃体积血,此时眼底已无法透见。

少数肿瘤起于睫状神经尚在巩膜导水管内的一段,或是肿瘤始发处和涡静脉在巩膜上的通路十分接近,此时肿瘤可很快向眼外蔓延,不引起上述眼底改变。

②弥漫型生长:此型少见。Shields报道3500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弥漫型生长的111例占3%。肿瘤沿脉络膜平面发展,增长缓慢,病程冗长。外层开始逐渐占据脉络膜全层,呈弥漫性扁平肿块,厚度一般为3~5mm,不超过7mm。Bruch膜大多完整,视网膜很少累及,仅在个别病例发现视网膜脱离。在肿瘤未损及黄斑时,尚保持较好视力。

该型肿瘤易于发生眼外转移,可能为肿瘤早期进入脉络膜上腔,范围宽广,破坏巩膜或沿巩膜神经、血管孔道向外蔓延的机会较多所致。预后差,3年和5年的肿瘤转移率为16%和24%。眼球摘除术后5年病死率为73%。

(2)青光眼期:早期时,眼压不仅不高,有时反而降低。当肿瘤不断增大占据了球内一定空间后,眼压增高是易于理解的。但也有一部分病例,肿瘤体积不大,眼压却显著升高,其原因很可能与肿瘤位于静脉附近(特别是涡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有关,也可能因肿瘤组织坏死激起的炎症反应或瘤细胞播散于虹膜角膜角所引起。Shields对2111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研究,2%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常见,其次是晶状体虹膜隔前移所致的闭角型青光眼。此外,黑色素溶解性青光眼、溶血性青光眼也可发生。

(3)眼外蔓延期:经巩膜导血管扩散,即涡静脉和其他穿通巩膜并为肿瘤扩散提供通道的血管和神经称为巩膜导血管。涡静脉是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外扩散最重要的途经。肿瘤直接侵入并穿破巩膜,向球外蔓延。假如在赤道部后穿破,向眶内增长,表现为眼球突出及球结膜水肿。并可在短期内破坏眶壁及鼻窦而侵入颅内,经视神经筛板沿血管神经、导管向后蔓延者极为少见。假如穿破在眼球前段球壁,则穿破常在睫状体平坦部相应处。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外扩散并非少见,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0%~23%。

(4)全身转移期:主要是经血行转移,肝脏转移最早而且也最多见,心、肺次之;中枢神经系统罕见。

整个病程中,均可因肿瘤全身转移而导致死亡。愈到晚期,全身转移率愈高。据统计,早期肿瘤有全身转移者占33%,青光眼期为44%,眼外蔓延期剧增为91%。手术后如有复发,病死率为100%。

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提高,脉络膜黑色素瘤正确诊断率明确提高,应综合所有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谨慎判断。

除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症状,详细进行临床检查,特别是检眼镜检查可作诊断根据外,还必须注意下列情况。

1.肿瘤早期部分病例可有视物变形、变色,个别病例表现远视度数持续增加,提示后极部脉络膜有占位性病变,将视网膜向前推移。

2.视野检查恶性黑色素瘤的视野缺损大于肿瘤的实际面积。蓝色视野缺损大于红色视野缺损。

3.眼前段检查脉络膜黑色素瘤邻近处的角膜知觉可以减退。邻近处巩膜、虹膜血管可以扩张。虹膜可合并有虹膜痣,虹膜新生血管,瞳孔缘色素外翻。肿瘤坏死时,可合并有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前房色素沉积、前房积血等。

4.巩膜透照巩膜透照的诊断价值,并不可靠。例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血亦可将光线遮盖,体积很小或囊肿性色素甚少的肿瘤,光线也可透出。

5.FFA综合分析造影早期、动静脉期和晚期整个过程,注意和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癌相鉴别。

6.超声探查可检出肿瘤实体性声像图。当屈光间质混浊检眼镜无法检查时,或伴有严重的视网膜脱离、肿瘤被其掩盖时,则更有价值。但面积

病因

临床上其生长有二种方式:

局限性:在巩膜与脉络膜之玻璃膜间局限性生长,呈扁平椭圆形。因受巩膜和玻璃膜的限制,生长较慢,如穿破玻璃膜,则在视网膜下腔内迅速扩大,形成基底大,颈细头园的蘑茹状肿瘤。

弥漫性:特点是广泛弥漫性浸润,瘤细胞循血管及淋巴管鞘浸润,并沿脉络膜平面扩展,所以病程较局限性者长,发展慢。眼底除有不规则色素散布外,余无显著的高起。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了,可能与种族、家族及内分泌因素等有关。Shields随访17年的370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有16例(0.4%)为孕妇,年龄为30岁左右,均在妊娠半个月发现患病,其发病与妊娠及内分泌的关系尚不确定。遗传因素:Singh对4500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家族调查,发现有27个家族共56人患本病,0.6%有家族史。其他因素:阳光照射,某些病毒感染,接触某些致癌化学物质等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二)发病机制

肿瘤大多数始发于脉络膜大血管层。关于瘤细胞的起源,一般认为有2种可能,一种来自睫状神经鞘膜细胞,即Schwann细胞;另一种来自葡萄膜基质内成黑色素细胞(stromalmelanoblast),也就是一般所称的色素携带小胞(chromatophore)。前者的发生率高,约占全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4/5,后者则仅为1/5。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导致脉络膜内黑色素细胞产生恶性转变而形成瘤样结节。

检查

1.病理学检查:根据瘤细胞的不同形态,葡萄膜黑色素瘤可有5种病理类型:

(1)梭形细胞型:最常见,由不同比例的梭形A型或梭形B型瘤细胞组成(图2)。单纯由梭形A型细胞组成的葡萄膜黑色素瘤非常少见。完全由梭形A型细胞组成的黑色素性肿物很可能属于色素痣。一般认为瘤体内梭形A型瘤细胞比例越高,预后越好。虹膜黑色素瘤多属此类。有些肿瘤内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呈束状,或类似神经鞘瘤,呈栅栏状排列,故将此种排列形态的黑色素瘤称为“束状型黑色素瘤”(fasciculartypemelanoma)(图3)。由于此种排列的瘤细胞主要是梭形A或B型瘤细胞组成,故其可能属于梭形细胞型黑色素瘤的一种特殊排列方式,预后亦相同。

(2)混合细胞型:由不同比例的梭形和上皮样黑色素瘤细胞组成(图4)。这2型瘤细胞比例的多寡与预后关系密切。梭形瘤细胞成分比例较大的肿瘤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因此,临床病理检查可将此型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梭形-上皮样瘤细胞均等混合型及上皮样瘤细胞为主型3种亚型。

(3)上皮样瘤细胞型:一般将绝大部分由上皮样黑色素瘤细胞组成的黑色素瘤归入此型(图5)。单纯由上皮样瘤细胞组成黑色素瘤的比较少见,故当瘤体中上皮样瘤细胞比例>80%时,应考虑为上皮样瘤细胞型黑色素瘤。此型预后较差。弥漫性扁平状生长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多属上皮样瘤细胞型。

(4)坏死型:较少见,特点为瘤体内有大量坏死的瘤细胞。瘤细胞坏死的原因可能与供血不足或自身免疫性反应有关。坏死的瘤细胞可引起眼内炎性反应,易被误诊为葡萄膜炎或眼内炎。

(5)气球状细胞型:很少见,肿瘤大部分由“气球状”瘤细胞组成(图6)。其可能为瘤细胞转变为变性瘤细胞的一种过渡形态。

此外,葡萄膜黑色素瘤瘤细胞之间的间质成分稀少。除含有大量血管外,一般无明显的纤维性成分。在梭形细胞型黑色素瘤细胞间含有较丰富的网状纤维,而上皮样瘤细胞之间网状纤维含量较少。

2.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下观察梭形A型瘤细胞中含丰富胞质细丝,而上皮样瘤细胞内仅含有少量胞质细丝。梭形B型细胞中粗面内质网较为丰富。从梭形A→B型细胞→上皮样瘤细胞中,游离型核糖体和线粒体数目逐渐增加。少数肿瘤内可找到病毒颗粒,其意义尚不完全清楚。

使用单克隆抗体S-100蛋白染色,黑色素瘤细胞常显阳性结果。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可测定瘤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成分。结果证实非整倍体细胞越多,恶性程度越高。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造影早期,肿瘤处以无荧光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在无荧光的背景下出现迂曲盘旋的异常血管形态。动静脉期有的肿瘤血管与视网膜血管同时显现,呈双循环现象。随荧光造影时间延长,多数病例出现高荧光亮点及毛细血管扩张。造影晚期呈现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状荧光,染料向外扩散,有的在肿瘤外围形成一高荧光晕或高荧光弧。

2.脉络膜血管造影也称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黑色素瘤的ICGA可有多种荧光表现。在它的生长过程中,因为毒素、坏死、机械性推挤对其周围组织可造成损害,也影响血管通透性;瘤体的色素、厚度、内在血管的多少和渗漏的程度都可影响它的荧光强弱。如将血管和色素两种因素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血管多而色素少的肿物荧光显强,反之显弱。厚的肿物常有大口径血管存在,荧光可偏强。

非色素性黑色素瘤病例的ICGA荧光,与周围脉络膜荧光相比,瘤体可呈现弱荧光、强荧光或等荧光。大部分病例可显示内在瘤体血管,这是诊断此病的特征之一。这些滋养血管常于染料注射后20s内就显影,有大、中、小3种不同管径及不规则的血管分支,在造影早期数分钟内就可出现血管壁染色,造影中、晚期染料逐渐渗漏致使肿瘤组织染色。有些肿瘤血管的管径和分支形态与周围正常脉络膜血管很相似,但肿瘤血管的以下几个特征有助于两者的鉴别:①肿瘤血管的随机分布性;②较大血管旁有不规则的细小分支;③肿瘤血管壁有染色;④肿瘤血管可呈现斑驳状不规则染料渗漏,渗漏的染料可积存于肿瘤内及其下的视网膜脱离腔内。轻度隆起的非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由于其内在血管较少,ICGA难以显示或仅发现少量的血管结构。肿瘤越厚,肿瘤血管的特征就越明显,可表现为血管明显扩张。一旦ICGA发现这些特征性的异常血管,就可确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轻度隆起的非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由于其内在血管较少,ICGA难以显示或仅发现少量的血管结构。

大多数轻度隆起的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于ICGA早期和晚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弱荧光。这种弱荧光是由瘤体色素、致密的肿瘤细胞或缺乏明显的肿瘤内血管所引起,但也有一些病例晚期表现为边界模糊的轻微强荧光。这种晚期强荧光一般均匀一致。当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进一步增大、隆起度增高,此时由于瘤体内含有较多的肿瘤血管,瘤体色素的遮蔽作用相对减弱,因此肿瘤内的荧光强度增强,类似于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荧光表现。肿瘤血管的管径、走行和血管的染色、渗出情况以及血管的异常形态如发夹样弯曲、螺旋状或剪刀形改变等也类似于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单从ICGA上难以区分是色素性的还是非色素性的脉络膜黑色素瘤。

3.超声检查

(1)A型超声:Ossoinig利用标准化A超探查脉络膜黑色素瘤,其表现为:①实体性;②肿瘤表面波突然升起;③内部低反射性;④病理波快速自发的运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衰减显著,A超扫描病理波峰峰顶连线与基线成45º~60º,而其他眼内肿瘤则缺乏此超声特征。

(2)B型超声:隆起2mm的肿物即可显示,有以下特征:①形状呈半球形或蘑菇状;②边界:在肿瘤表面有视网膜时,在声像图上前缘连续光滑,接近眼球壁时消失;③内回声:黑色素瘤的边缘血管呈窦样扩张,故声像图上前缘回声光点多而强,向后光点渐少,接近球壁形成无回声区,即所谓“挖空现象”;④脉络膜凹:肿瘤部位的脉络膜被瘤细胞浸润,与前部之“挖空”区连接,形成局部脉络膜无回声,与轴位眼球壁相对比,有一盘状凹陷带,约65%患者可发现此征。前部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此征不明显;⑤声影:因声衰减较著,肿瘤较高时,眼球壁及球后脂肪回声较低或缺乏回声区,用低灵敏度检查,声影更易发现;⑥继发改变:可显示玻璃体混浊及继发视网膜脱离。肿瘤穿破巩膜后,可见相邻眶脂肪内出现低或无回声区(图7)。

脉络膜黑素瘤继发视网膜脱离的特点:①远距离的视网膜脱离:当脉络膜黑色素瘤较小其周围及表面视网膜脱离还不明显时,常在它的对侧或对侧的周边部发现视网膜脱离,所以应充分散瞳查眼底,B超检查时不要漏掉对侧的视网膜脱离。②泡状视网膜脱离:呈多个大泡甚至达晶状体后方而掩盖了藏在“谷中”的瘤体,常发生于起自乳头旁的脉络膜黑色素瘤。

而肿瘤的组织分型与超声图像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过很多的研究,Coleman提出半球形挖空明显的多为上皮样细胞型,Flnd1对33只有组织病理资料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分析认为内回声在梭形细胞型和混合型、上皮细胞型定量A超是类似的,因此通过内回声信号高度不能区别细胞类型,在超声内回声与可见病理组织的色素沉着程度之间无相关性。

(3)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CDI):显示肿瘤内出现异常血流信号。表现为睫状后动脉直接供血,频谱分析表现为中高的收缩期和较高的舒张期低速低阻型血流频谱。Leib首先研究2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其中26例的病变内部可以发现血流信号,25例在肿瘤的基底部发现明显的血流信号,且为静脉型血流。在其中2例患者的肿瘤的后极部可以看到睫状后动脉直接供养之。Guthoff对6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检查获得了与Leib相似的结论,并且计算出异常血管的血流速度:PSV(18.8±7.6)cm/s,TAMX(12.3±5.3)。这一结果较正常的眼动脉血流速度低,较正常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高,且血流速度的高低与瘤体体积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

4.CT多表现为向眼内突出的半球形或蘑菇状均质的实性病变,边界清晰,强化后呈较明显的均质强化。较大肿瘤内可出现坏死,呈不均质强化,需与脉络膜血管瘤及脉络膜转移瘤鉴别。

5.磁共振(MRI)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内含有的黑色素物质具有顺磁作用;在T1WI玻璃体为低信号,肿瘤为高信号;T2WI玻璃体为高信号,肿瘤为低信号。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MRI可发现肿瘤侵犯巩膜及眶内组织。视网膜和脉络膜出血,由于出血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正铁血红蛋白的铁具有顺磁作用,会造成假象,需警惕避免误诊。强化扫描可有助于鉴别。还有组织坏死,囊样变性等因素对结果也有影响。

6.巩膜透照有主觉法(Wheeler法)及他觉法2种。前者用透照器的亮点置于肿瘤相应处的巩膜面,如果亮点完全位于肿瘤区患者无光感,如光点落在肿瘤区以外,便有光感。后者将亮点置于可疑肿瘤巩膜面,轻轻滑动,并自充分扩大后的瞳孔观察其光亮度,如亮点恰在肿瘤处,瞳孔内无光线透出,反之则可见到眼底红光。

7.放射性核素试验32P吸收试验对鉴别脉络膜黑色素瘤和眼内其他良性肿瘤有重要意义。因该试验有创伤性,一般很少应用。

8.针吸细胞学检查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有价值,但需考虑到是否会促使肿瘤扩散。

鉴别

1.脉络膜痣一般来说,良性黑色素瘤是静止性的,不隆起或微微隆起,表面视网膜及其血管无异常,裂隙灯显微镜光切面检查易于证明;视野如有缺损,应与肿瘤实际面积相符;超声波探查和CT扫描均属阴性,与恶性者不同。

2.脉络膜出血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出血眼底像与本病十分相似。FFA在鉴别诊断上极为重要。出血灶处脉络膜荧光被遮蔽而呈境界清楚的无荧光区,动脉及静脉期也只能见到视网膜动静脉爬行于无荧光区表面,与本病的多湖状荧光斑及肿瘤面有新生血管渗漏不同。

3.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的橘红色实性占位病变,隆起度不高,表面可有色素。超声检查孤立型在玻璃体内可探及扁平或半圆形实性隆起,与球壁回声紧密相连,内回声均匀,为中强回声,声衰减不明显。病变边缘整齐,界限清晰,没有脉络膜凹陷和声衰减。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视网膜脱离。弥漫型在玻璃体内可探及平实性病变,病变范围较大。内回声与孤立型基本相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瘤体的内部发现斑点状的血流信号,频谱分析为高收缩期高舒张期低阻力的动脉型血流。FFA显示瘤体于动脉前期或动脉早期出现不规则网状荧光,至动静脉期染料渗漏呈强荧光区,其间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染料渗漏更明显;而ICGA于脉络膜荧光刚开始出现的1~5s内可清晰显示瘤体由脉络膜血管团所组成,随后染料渗漏,荧光增强、融合,呈强荧光灶。通过眼底检查,超声检查,FFA和ICGA检查,两者不难鉴别。

4.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极易与本病混淆。两者的荧光造影有时不一定有太多差异。CT扫描及超声检查则有助于鉴别。

5.脉络膜转移癌一般沿脉络膜水平方向蔓延,隆起度不高,边缘无明显分界,肿瘤颜色黄色、黄白色,很少呈局部隆起,和本病相反;转移癌起病急,且发展迅速。本病则在突破Bruch膜前生长缓慢。另外如能发现原发病灶(如乳腺癌肺癌等),当然是鉴别诊断上最有力的根据。如伴有视网膜脱离时,仅凭检眼镜检查难与本病鉴别,需借助超声、FFA和ICGA检查。

6.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为良性肿瘤,极少见。临床无法与脉络膜黑色素瘤鉴别。可以靠组织病理检查鉴别。

并发症

一旦肿瘤突破玻璃膜进入视网膜下将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外转移:由于肿瘤增大可侵蚀巩膜之薄弱处,如沿巩膜上的血管、神经导管等向球外转移到眼眶内致眼球突出,进而侵犯邻近组织。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囊样变性等皆较常见,与肿瘤的自然演进过程密切相关。

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传统的患眼摘除术,在国内仍为治疗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手段。但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眼球摘除术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认为眼球摘除不能免除转移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有助于肿瘤的播散。定期观察,光凝治疗、放射治疗(如巩膜表面敷贴放疗,电荷粒子束放疗,伽玛刀治疗等)、局部切除术等方法在不少国家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考虑到以下一些因素。

手术疗法:最主要是早期诊断,及时摘除眼球,摘除时,视神经要尽可能剪长一些,因肿瘤有可能沿视神经蔓延,如眶内组织被肿瘤波及则应作眶内容剜除术。对位于虹膜及睫状体者,可行虹膜切除术及虹膜状体切除术。近年来有人统计行眼球摘除者更容易加快肿瘤转移,而且随访结果显示,不手术者的生存率并不低于手术者,因此主张对一眼因其他原因已失明时,建议暂不手术,给于免疫治疗。

(1)视力:在不影响生命预后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存患眼的视力,采取保守疗法。如果肿瘤生长迅速,视力丧失已不可逆转,或肿瘤较大,已经丧失视力者,一般需摘除患眼。当患眼是患者惟一有视力的眼,对侧眼视力差时,在不改变生命预后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摘除眼球,以挽救有用的视力。

(2)肿瘤大小及部位:直径

预防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总的说来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早期诊断,及早摘除眼球是最主要的治疗。并无特殊预防措施。

饮食宜食:

1.宜多吃具有抗眼部肿瘤作用的食物:胡萝卜、石耳、桑树蕈、蒲公英、大叶菜、牛蒡菜及根、羊脑。

2.宜多吃具有明目消炎作用的食物,如菊花、荠菜、藕、螺蛳、鲍鱼、海鳗、海龟。

3.宜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田螺、牡蛎、油菜、菠菜、韭菜、茼蒿菜、芹菜、芒果。

4.宜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动物肝脏、鸡蛋、鳝鱼、螃蟹、黄豆、乳类、豆瓣酱、黑木耳。

5.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枣、柚、柑橘、猕猴桃、苋菜、油菜、苦瓜、山楂、柠檬、豆类、马铃薯等。

6.宜吃具有减轻放疗、化疗副作用的食物,如荠菜、芦笋、甘蔗、猕猴桃、绿豆芽、橄榄、丝瓜、薏米、鳗鱼、鲤鱼、青鱼、鲫鱼、田螺。

饮食忌食

1.忌烟、酒、咖啡、可可等。

2.忌刺激性食物,如葱、蒜、姜、辣椒、花椒、桂皮等。

3.忌发霉、烧焦食物。

4.忌油腻、煎炒、烧烤、烟熏等热性食物,如羊肉、火腿、熏肉、肥肉等。

相关疾病

肺癌 乳腺癌 膀胱癌 近视 葡萄膜炎 黄斑变性 视神经炎 玻璃体混浊 失明 脉络膜血管瘤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远视 色素痣 放疗 性病 神经鞘瘤 水肿 积聚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 虹膜新生血管 虹膜黑色素瘤 虹膜睫状体炎 睫状体黑色素瘤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出血 前房积血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球突出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