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血管增生

丘疹性血管增生
丘疹性血管增生(papular angioplasia)1970年由 Wil...

别名:丘疹性血管形成

就诊科室:外科 皮肤性病科 心脏外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丘疹性血管增生常见问题 >>

介绍

丘疹性血管增生(papularangioplasia)1970年由WilsonJones和Marks首先提出此一病名。在此以前曾发表过本病2例,1例由Winer和Levin以Kaposi肉瘤报告,1例由Peterson等以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报告。

最新文章

丘疹性血管增生是什么?

丘疹性血管增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丘疹性血管增生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丘疹性血管增生应该做哪些检查?

更多文章>>

症状

丘疹性血管增生是1970年Wilson等提出这一名称。本病多发于老年人的面部和躯干,损害为淡紫色血管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3mm,质软,压之可褪色,数目2~30个不等。可自行消退。

病因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真皮内可见不典型性血管增生,小的毛细血管腔衬有体积大而突向管腔的柱状内皮细胞,可排列成双层,内皮细胞有时游离于管腔中。间质中有大量类似内皮细胞或类似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并见许多细胞有不典型性,核染色质丰富,并偶见多核。可见红细胞外溢。

检查

组织病理:真皮见非典型性血管增生。小的毛细血管腔,由许多大而突出的柱状内皮细胞排列成一层,偶可见双层。血管间的间质有许多细胞核深染,呈非典型性,偶见多核细胞。基质中,可见红细胞外渗。

鉴别

本病多发于老年人的面部和躯干,损害为淡紫色血管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3mm,质软,压之可褪色,数目2~30个不等。需与化脓性肉芽肿、Kaposi肉瘤和血管肉瘤相鉴别。如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难以排除Kaposi肉瘤和血管肉瘤。
脓性肉芽肿又称为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是一种常由轻微损伤引起的皮肤粘膜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分叶状增生而形成的息肉状损害。为组织对创伤及感染的一种反应性病变,为口腔黏膜的一种良性病变。
Kaposi肉瘤原名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它是1782年由Kaposi首先描述的一种恶性肿瘤。自从198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确定艾滋病以来,将Kaposi肉瘤分为经典性与流行性两种。
血管肉瘤也称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

并发症

表皮的限局性水肿引起的丘疹可并发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由于各种细胞浸润表皮或真皮引起的丘疹,临床有其特征性。


治疗

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

预防

预防: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注意健康,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及意外伤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万一发病,应积极治疗,主动干预,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相关疾病

非典 肉瘤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