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
多见于下颈段,其次为胸段。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的血供完全或部分受阻...

就诊科室:外科 中医科 康复医学科 心脏外科 中西医结合科 

医生指导: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常见问题 >>

介绍

多见于下颈段,其次为胸段。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的血供完全或部分受阻而产生的脊髓损害症状。发病以颈膨大为多见。

最新文章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是什么?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是由什么...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应该做哪...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容易与哪...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可以并发...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治疗前的...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有哪些表...

更多文章>>

症状

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的血供完全或部分受阻而产生的脊髓损害症状。发病以颈膨大为多见,临床上主要有如下表现:

1.运动障碍脊髓前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由于其供应脊髓前2/3部分,因此导致软化而出现病变以下部位瘫痪。如发生于颈段,一般是下肢重于上肢,此乃由于分布于下肢的传导束较为表浅之故。部分阻塞者则呈现肌力减弱。

2.感觉障碍主要为病变以下温觉与痛觉消失或减弱,但深部感觉与识别觉大多正常。

3.反射改变病灶以下部位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如出现髌阵挛或踝阵挛则表明受压程度较重,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1.病史多有头颈部外伤史或颈椎长期屈曲史,并注意有无脊柱或心血管疾患等,均应详细询问。

2.临床特点受累部位以下以痉挛性瘫痪为主,可伴有感觉分离征。如血管受累范围向下波及圆锥及马尾段,则呈现弛缓性瘫痪。

3.奎氏试验单纯因血管受阻所致者,一般无阻塞征象。

4.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或CT、MRI等图像上多显示患节椎骨矢状径狭小,椎体后缘有髓核脱出或骨刺形成征。个别病例可选用脊髓磁共振影像技术(MRS),可全面了解脊髓受累状态。

5.选择性血管造影有条件者可行此项检查,可发现阻塞的部位及范围等,不仅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且对手术部位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椎管前方骨刺或椎间盘的直接压迫或在此基础上颈椎突然前屈时,均可致本病发生。

(二)发病机制

1.颈椎过屈性损伤一般多在椎体后缘有骨刺或突出的椎间盘情况下,当颈椎突然前屈时(外伤时),由于硬膜囊后壁与前方致压物之间形成一对冲性暴力,致脊髓前中央动脉受损或受压,并因引起血流受阻而出现症状。

2.骨刺或椎间盘的直接压迫此种情况主要发现于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者。随着骨刺的增长或突(脱)出髓核的增大,最终将使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而血流不畅。骨刺压迫在颈椎好发,椎间盘压迫在颈胸段均好发,尤其是胸椎椎管矢状径狭小时,一旦有髓核后突,发生率更高。

3.血管本身疾患此种神经内科或心血管科疾患亦非少见,尤其在年迈及心血管机能不佳或动脉粥样硬化者更易发生。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大多较突然,且症状明显。

4.肿瘤压迫临床上亦较多发,以胸段最多,其次为颈椎。近年来,随着MRI及CTM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诊断日益容易,从而提高了早期诊断率。

检查

1.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或CT、MRI等图像上多显示患节椎骨矢状径狭小,椎体后缘有髓核脱出或骨刺形成征。个别病例可选用脊髓磁共振影像技术(MRS),可全面了解脊髓受累状态。

2.选择性血管造影有条件者可行此项检查,可发现阻塞的部位及范围等,不仅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且对手术部位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鉴别

主要与颈胸段以下病种鉴别。

1.过伸性损伤根据以下特点易于与脊髓前中央动脉损伤相鉴别:

(1)外伤史:头颈部突然后伸受伤。

(2)瘫痪特点:上肢重于下肢。

(3)椎前阴影:明显增宽。

(4)X线平片:见前方的椎间隙增宽,椎体后缘一般多无骨赘等。

2.急性外伤性颈椎或胸椎椎间盘脱出症急性外伤性颈椎或胸椎椎间盘脱出症可以是构成本病的原因之一,但又可不损伤脊髓前动脉而是直接压迫脊髓并直接引起相似的症状。在后一种情况下,主要图像表现为以运动障碍为主,而感觉异常轻微,且症状波动性较大,牵引后多可好转。MRI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脱出的髓核。但两者在治疗原则上一致。因此,如感困难也勿需一定要鉴别,可及早手术治疗。

3.椎管内肿瘤以长于腹侧胸椎椎管内的肿瘤为多见,颈段亦可。主要依靠MRI检查及脊髓造影等进行鉴别。

并发症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并发症常合并病变以下部位的瘫痪

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进行工作。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治疗

(一)治疗

1.病例选择

凡有进行性感觉障碍,经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可除外脊髓后角原发性病变者,均应及早施术。

2.施术要领

主要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尽力消除硬膜囊致压物,以恢复硬膜囊张力及波动为基本要求。一般勿需切开硬膜探查脊髓后动脉情况,以防引起意外。

对无手术禁忌证者应争取及早手术探查及减压。

(二)预后

及早手要探查及减压,临床恢复比较满意。

预防

原则为保障缺血后脊髓血流灌注,提高脊髓对缺血的耐受,以及脊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护。

1.保证充足的全身血容量和维持稍高于正常水平的动脉压,是治疗脊髓缺血的前提。但应避免血压过高,以防发生脊髓内充血和出血。有报道纳络酮可升高血压和增加脊髓的血流,对脊髓有保护作用。

2.利用低温糖皮质激素、钙通道阻滞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等可提高脊髓对缺血的耐受性:

(1)动物实验表明,硬脊膜鞘内低温灌注和腹主动脉低温灌注对脊髓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32~34℃的亚低温状态下,脊髓的耗氧量和能量代谢均降低,并可避免心率失常,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2)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改善损伤后脊髓血流和微血管灌注,从而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甲泼尼松的疗效是肯定的。

(3)有研究认为,尼莫地平在改善脊髓血流的同时又能使动脉血压下降,因此主张尼莫地平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还有人认为,尼莫地平最佳用量为0.05mg/kg。但也有相反观点,认为尼莫地平对脊髓缺血后脊髓血供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有关尼莫地平的有效剂量及持续时间等还应继续探讨。

(4)Yum,Madden等研究发现,地佐环平(MK-801),LY233053,作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在脊髓缺血后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预防脊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可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及免疫调节药。

相关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椎管内肿瘤 瘫痪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