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n-obliterative vascular ...

就诊科室:外科 

医生指导: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常见问题 >>

介绍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n-obliterativevascularischemiaofmesentery)是一种由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所引起的急性肠缺血,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20~30%,病死率超过70%。高病死率与疾病本身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和合并其他全身严重疾病有关。最早定义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尸检中发现患者小肠坏死,而动脉或静脉未见明显闭塞性改变。肠系膜血液循环研究表明,肠系膜血管收缩、组织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最新文章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可以并发哪...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容易与哪些...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什么?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治疗前的注...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由什么原...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有哪些表现...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应该做哪些...

更多文章>>

症状

可与急性动脉或静脉肠系膜闭塞相似,但老年人更多见。

1.早期表现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在数天内缓慢发生,期间可有乏力和腹部不适的前驱症状。

(1)腹痛: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腹痛,较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轻,疼痛的程度、性质和定位各不相同,20%~25%患者无腹痛。

(2)腹胀和胃肠出血:不明显原因的腹胀和胃肠出血,可能是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及肠坏死的早期表现。

2.肠坏死表现肠梗死开始时有突发的严重腹痛和呕吐,接着有急骤血压下降和脉速。常见发热,水泻或肉眼血便,肠鸣音减弱,以后则消失。腹部有局部或广泛触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提示全层肠壁坏死,预后不良。

有内脏循环下降的疾病,如果出现不能解释的腹部症状与体征,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

1.病史有下列病史者为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高危人群:①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充血性心衰、心律不齐;②烧伤伴有血容量减少;③脓肿胰腺炎;④失血性休克;⑤正在使用肾上腺素α受体兴奋药和洋地黄类具有收缩内脏血管功能的药物等。

2.临床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腹部绞痛,伴水泻或血便,发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局部或广泛性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3.辅助检查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有多数分支的起始部狭窄、肠管形态改变呈不规则痉挛状,肠壁内血管充盈不佳等。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是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中心环节,已发现它与持续的心输出量减少和低氧状态有关,常见于脓毒症、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失血等,是以上疾病的一种终末期表现。

(二)发病机制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病变基础为内脏血管的代偿性持久收缩,通过小动脉的血流减慢、红细胞凝聚和血液淤滞,结果发生肠缺氧和梗死。休克病人使用缩血管药物可延长血管收缩状态而加速肠坏疽的发生。另外,大多数非阻塞性肠系膜梗死病人接受过洋地黄化。动物实验发现当直血管血压降至5.6kPa(42mmHg)以下,肠壁血流量低于10ml/100g,并持续8h,将发生不可逆性肠梗死。由于肠系膜血管痉挛是以微血管为主,故肠缺血呈片状,局限于黏膜。病理特点为黏膜广泛缺血性坏死伴有溃疡形成,黏膜下层血管扩张有大量的红细胞沉积,浆膜面呈点状坏死,晚期可发生穿孔。

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通常超过15×109/L,或伴核左移。

(2)血小板减少。

(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均升高,提示血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

2.血清酶血清淀粉酶升高;血清中LDH、SGOT、SGPT、CPK升高提示肠管缺血和坏死已不可逆转。

3.血清电解质血清磷升高,患者多有高磷血症。

4.血气分析pH降低,SB下降,BE负值,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提示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1.X线腹部平片早期,临床表现似急腹症,而X线腹部平片正常,提示有早期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晚期,20%~25%患者有肠梗阻、肠壁水肿、肠腔内积气等表现,提示肠壁全层坏死。

2.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肠系膜上动脉痉挛影像为:①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②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扩张和收缩交替出现;③肠系膜血管弓痉挛;④血管内充盈缺损。

胞计数:通常超过15×109/L,或伴核左移。(2)血小板减少。(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均升高,提示血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2.血清酶血清淀粉酶升高;血清中LDH、SGOT、SGPT、CPK升高提示肠管缺血和坏死已不可逆转。3.血清电解质血清磷升高,患者多有高磷血症。4.血气分析pH降低,SB下降,BE负值,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提示存在代谢性酸中毒。1.X线腹部平片早期,临床表现似急腹症,而X线腹部平片正常,提示有早期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晚期,20%~25%患者有肠梗阻、肠壁水肿、肠腔内积气等表现,提示肠壁全层坏死。2.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肠系膜上动脉痉挛影像为:①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②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扩张和收缩交替出现③肠系膜血管弓痉挛;④血管内充盈缺损。

鉴别

本病须与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相鉴别。

1.病史有下列病史者为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高危人群: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充血性心衰,心律不齐;
烧伤伴有血容量减少;
脓肿胰腺炎;
失血性休克;
⑤正在使用肾上腺素α受体兴奋药和洋地黄类具有收缩内脏血管功能的药物等。
2.临床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腹部绞痛,伴水泻或血便,发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局部或广泛性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3.辅助检查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有多数分支的起始部狭窄,肠管形态改变呈不规则痉挛状,肠壁内血管充盈不佳等。

并发症

(1)腹痛: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腹痛,较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轻,疼痛的程度、性质和部位各不相同,20%~25%患者无腹痛。

(2)腹胀和胃肠出血:无明显原因的腹胀和胃肠出血,可能是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及肠坏死的早期表现。

(3)肠坏死:表现肠梗死有突发的严重腹痛、呕吐、急骤血压下降和脉速。常见发热,水泻或肉眼血便,肠鸣音减弱,以后则消失。

治疗

(一)治疗

非手术治疗经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肠坏死发生。

(1)改善心脏功能:在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之前,需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慎用血管收缩药物和洋地黄类药物,采用血管舒张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解除血管痉挛。

(2)扩张血管:经动脉造影导管输入罂粟碱可有效地扩张血管,改善血供。持续观察全身和局部的临床表现,必要时再次动脉造影观察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情况。

(3)积极治疗原发病。

手术治疗若病情不能缓解,患者出现白细胞增高、胃肠道出血、肠腔内积气等时,则需急诊行剖腹探查手术。手术目的在于判断受累肠管活力和切除可能坏死的肠段。术中可见坏死肠管色泽灰暗、肠腔扩张、肠壁水肿、蠕动消失等。若坏死肠管界限清楚,可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否则应将坏死肠管外置。

1、术前准备

1)脱水的病人应快速输注生理盐水,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失血病人除输注生理盐水外,尚需快速补充全血、血浆、右旋糖酐等扩容剂。

3)病程长者宜适当补充钾离子。

4)胃肠减压,消除腹胀,以利于术中操作和术后恢复。

5)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6)镇静、止痛,使病人精神安宁。

7)备血。

2、术后处理术后予以抗生素、抗凝及支持治疗。

(二)预后

早期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肠坏死的发生则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一旦发生肠坏死,大部分患者预后不良。

预防

1.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癌症预防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3.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 胰腺炎 腹痛 烧伤 肠梗阻 失血性休克 疼痛 急腹症 急性心肌梗死 腹胀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代谢性酸中毒 水肿 缺血性坏死 脓肿 脱水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