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疝

坐骨疝
腹腔脏器或组织经坐骨大孔、小孔脱出的,称坐骨疝(sciatic hernia...

别名:臀疝,坐骨孔疝

就诊科室:骨科 外科 妇产科 妇科 

医生指导:坐骨疝常见问题 >>

介绍

腹腔脏器或组织经坐骨大孔、小孔脱出的,称坐骨疝(sciatichernia)。亦称臀疝(glutealhernia)或坐骨孔疝(ischiatichernia)。坐骨疝临床极为罕见,多发生在中年以后的妇女,尤以经产妇女为主。男性虽有发生,但更为少见。疝出途径以坐骨大孔脱出者为多。

最新文章

坐骨疝是什么?

坐骨疝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坐骨疝应该做哪些检查?

坐骨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坐骨疝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坐骨疝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坐骨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坐骨疝应该如何预防?

更多文章>>

症状

1.在坐骨大小孔区出现压痛,有时伴有臀上、臀下或坐骨神经痛
2.在臀沟部(即臀下皮皱折处)有肿物,且随体位不同而有大小变化,肿物在骨盆高卧位时可消失,加大腹压时局部有冲击感或有肿物出现。
3.平时有轻微腹部不适,当内容嵌顿时,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1.病史中年妇女,有多次分娩史;臀沟部出现可复性肿块,大小随体位改变;坐骨大小孔区有压痛或骨神经痛。
2.体征在坐骨大孔或坐骨小孔区有压痛,部分病例在臀沟部可触及肿块,加大腹压时,局部肿块增大,咳嗽时,局部有冲击感。无嵌顿时可回纳。
3.辅助检查符合坐骨疝体征。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骨盆是由后方的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借骨连结而构成的坚强骨环。骨盆的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greatersciaticforamen),而与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1essersciaticforamen)。坐骨大孔的上界及前面是髋骨,后面为骶结节韧带,下界为骶棘韧带。通过此孔,有梨状肌,在其上方有臀上神经和血管通过,在其下方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和血管穿出。坐骨小孔前面为坐骨结节,上界是坐骨棘和骶棘韧带,后面是骶结节韧带,通过此孔的有阴部神经和血管,以及闭孔内肌腱。

坐骨大孔或小孔周围肌肉因麻痹或损伤出现薄弱区时,在腹内压增高情况下,下腹部及盆腔中的脏器即可由此疝出。

(二)发病机制

1.分型根据疝内容物脱出的途径,坐骨疝有3种类型:坐骨大孔的梨状肌上型、梨状肌下型以及通过坐骨小孔的坐骨棘下型(图1)。

2.病理坐骨疝的内口在阔韧带后方的卵巢窝。疝内容物可以是下腹部及盆腔中的任何脏器,但以小肠最为多见。疝内容物进入疝囊后,经梨状肌上或梨状肌下,或坐骨棘下脱出盆腔,沿阻力最小的坐骨神经向下进入股部,在臀大肌的下缘或大腿的后侧出现。

检查

当临床并发症发生时,白细胞计数等可升高。

1.腹部X线平片低位充气小肠肠曲及杯状影像。

2.肿块B超可发现异常的肠反射波。


鉴别

应该与会阴疝相鉴别,腹腔内脏器经盆腔底部的肌肉与筋膜间隙由会阴部脱出,称会阴疝(perinealhemia)。会阴是盆膈以下封闭骨盆出口的全部软组织结构。


并发症

内容物嵌顿,可发生肠绞窄、坏死。

肠绞窄病人常有发热、持续腹痛、胃肠减压后腹部有肿块。实验室检查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升高。X线检查不敏感,但会显示有咖啡豆征(单一的气体膨胀腔状拌,被水肿肠道的宽大密集带所分离)、假肿瘤征(肠拌充满液体,完全关闭)或三个不同平面的单一拌固定。

肠坏死是因粘连扭转肠管引起肠管缺血坏死,是肠粘连最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

手术切除疝囊和闭合骶骨坐骨孔是惟一有效的治疗。

1.经腹入路手术适用于绞窄性疝,该法的优点是暴露良好,无损伤臀部血管、神经的危险可切除疝囊及修补疝孔,对肠绞窄病人便于处理。

2.经臀入路手术适合于可复性疝,该法创伤较大易损伤臀部的血管、神经不能用于绞窄性疝。

预防

疝修补术是指通过手术治疗疝气,可以分为三大类:传统疝修补术、疝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和疝腹腔镜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疝补片无张力修补术:用一种补片材料覆盖缺损修补疝环口;疝腹腔镜修补术:是通过腔镜完成疝补片修补术;传统的疝修补术:有1个大切口(长约6~8厘米),需住院7~10天左右,常规抗感染,术后疼痛等不适多见,复发率约占20%左右,完全恢复普通疝约需3个月,特大疝约需6~12个月。疝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有1个中等切口(长约4~6厘米;需住院3~7天左右,常规抗感染,复发率约占1%左右。完全恢复时间普通疝约需1个月,特大疝约需3~6个月。疝腹腔镜修补术:完全在腹膜外进行,不接触腹腔内脏器,不产生腹腔粘连;其次由于在最薄弱的地方进行人造网片修补有3个小切口(长约1厘米),需住院4~7天左右;常规抗感染,必须全麻,可有戳创置镜,气腹导致的损伤等并发症。复发率约占10%左右;完全恢复时间普通疝约需1个月,特大疝约需3~6个月。注意饮食起居调养。注意锻炼身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戒烟限酒,增强体质,防避风寒侵袭,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相关疾病

咳嗽 疝气 肠梗阻 分娩 坐骨神经痛 疼痛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