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外伤第4天至3周内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硬膜外血肿为亚急性硬膜外血肿,CT应用...

就诊科室:外科 其他科室 急诊科 

医生指导: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问题 >>

介绍

外伤第4天至3周内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硬膜外血肿为亚急性硬膜外血肿,CT应用以后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现率明显增加,但应与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诊断。

最新文章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什么?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有哪些表现及如何...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应该如何预防?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因其从事生产劳动及其他户外活动多,且其硬脑膜与颅骨连接没有妇女、儿童及老人紧密,好发于额、顶、颞后及枕部。因颅内压增高缓慢,可长时间出现颅内压慢性增高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逐渐加重,延误诊治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明确的外伤史,X线平片见到骨折,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个别外伤史不明确者要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及时的CT、MRI可以确诊。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硬膜外受到较轻的外伤暴力时,存在颅底骨折脑脊液漏者,因颅内压明显低于正常,使血肿变大形成亚急性硬膜外血肿。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因外伤产生假性动脉瘤破裂也是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

外伤着力点处轻微线形骨折,致局部轻微渗血,逐渐形成血肿;亦可无骨折,在受伤的瞬间颅骨轻微变形,后靠其弹性迅速复原,但已造成颅骨与硬膜剥离,使颅骨内面与硬膜表面微小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增大。因血肿形成缓慢,颅内压可通过降低脑脊液分泌量、减少颅内血液循环总量进行代偿,出现的临床症状较慢且相对较轻。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一血凝块,一般在第6~9天即出现机化,逐渐在硬膜面形成一层肉芽组织,血肿出现钙化现象是慢性血肿的标志,较大的血肿CT可显示其包膜及其中心液化。

检查

1.CT扫描:表现为稍高、等或低密度区呈梭形后期可以出现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同侧脑室系统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增强CT扫描可有血肿内缘的包膜强化,有助于等密度血肿的诊断。

2.MRI:硬膜外血肿在亚急性期与慢性期T1、T2加权图像均为高信号。

鉴别

需要与急性硬膜外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根据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以及影响学表现可以做出鉴别。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为:CT扫描表现为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边界锐利,骨窗位可显示血肿部位颅骨骨折。MRI多不用于急性期检查,形态与CT表现相似,呈梭形,边界锐利,T1加权像为等信号,其内缘可见低信号的硬脑膜,T2加权像为低信号。

并发症

1.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复发性血肿及迟发性血肿,应及时处理。
2.应妥善控制继发性脑肿胀和脑水肿,避免并发脑疝。
3.重症患者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早期应加以预防。
4.长期昏迷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下丘脑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褥疮等,在加强护理措施的同时,应及时予以相应的处理。
5.出院后应于1~3个月内进行随访调查,以了解手术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颅内并发症。

治疗

(一)治疗

对已经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CT显示血肿壁厚,有增强及钙化者,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内侧壁应从周边缓慢地剥离,仔细止血,血肿清除后硬膜悬吊,外置橡皮条引流,骨瓣完整保留。部分亚急性期血肿液化良好,可行穿刺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治疗。个别症状轻微、意识清除、血肿量低于30ml患者,可应用非手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并动态CT监测,多数30~45天可完全吸收。

(二)预后

如患者处理及时得当,多预后良好且无后遗症。

预防

本病为外伤性疾病,无直接预防措施。注意安全,避免外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硬膜外血肿持续性增大以及脑组织受压明显者应积极给予脱水降颅压,如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避免因颅内压力过高诱发脑疝发生。

相关疾病

头痛 头晕 偏瘫 失语症 颅内压增高 动脉瘤 性病 意识障碍 颅底骨折 脑脊液漏 血管损伤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