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胸证

结胸证
结胸证是指热入内作结胸。其病心下坚满,按之如石,硬而痛,项强如柔 状,其脉寸...

就诊科室:外科 中医科 

医生指导:结胸证常见问题 >>

介绍

结胸证是指热入内作结胸。其病心下坚满,按之如石,硬而痛,项强如柔状,其脉寸口浮,关上尺中皆沉,或沉紧,名曰结胸也。

最新文章

结胸证是什么?

结胸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结胸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结胸证应该做哪些检查?

结胸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结胸证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结胸证应该如何预防?

结胸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口脉浮,关上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生者,难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不可攻也。

病因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宜大陷胸汤。

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晡则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

虚弱家不耐大陷胸汤,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检查方法,主要是中医科望、闻、问、切等常规检查。

鉴别

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宿热动膈,短气烦躁,心下懊,阳气内陷,心下固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并发症


应与血结胸证鉴别(参考资料):丁未岁。一妇患伤寒。寒热。夜则谵语。目中见鬼。狂躁不宁。其夫访予询其治法。予曰。若经水适来适断。恐是热入血室也。越日亟告曰。已作结胸之状矣。予为诊之曰。若相委信。急行小柴胡汤等必愈。前医不识涵养至此。遂成结胸证。药不可及也。无已。则有一法。刺期门穴。或庶几愈。如教而得愈。论曰。或问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予曰。邪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与邪迫。上入肝经。肝既受邪。则谵语如见鬼。肝病则见鬼。目昏则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盖妇人平居。经水常养于目。血常养肝也。方未孕。则下行之以为月水。既妊娠。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得金化之以为乳。今邪逐之并归肝经。聚于膻中。壅于乳下。非刺期门以泻。不可也。期门者肝之膜原。使其未聚于乳。则小柴胡尚可行之。既聚于乳。小柴胡不可用也。譬如凶盗行于闾里。为巡逻所迫。寡妇处女适启其门。突入其室。妇女为盗所迫。直入隐奥。以避之。盗蹑其踪。必不肯出。乃启孔道以行诱焉。庶几其可去也。血结于胸。而刺期门。何以异此。

治疗

太阳篇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满。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条申明表热未解,失汗误下,成结胸痞满之由。言病发于阳,表热之重者,下早表热内陷而成结胸;发于阴,表热之轻者,若下早成痞满。旧注风伤卫为阳,寒伤营为阴。不知寒伤营无汗身痛,发热之表邪,重于风伤卫有汗之表邪。岂误下反变痞满之轻病?必是以表热之轻重而分阴阳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心下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浮而动数,表脉也。头痛发热,盗汗恶寒,表症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结胸脉也。膈内拒痛,懊,心下因硬,结胸症也,故用大陷汤。设若不结胸,头有汗遍身无汗,小便不利,则淤热无从发泄,身发黄矣。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表症失汗,惧下有成结胸痞满。今重发汗,复下之,亦成结胸。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故用大陷胸汤。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汤。
结胸而至颈项亦强,胸邪十分紧实,用大陷胸汤,恐过而不留;陷胸丸,恐滞而愈结。今煮汁服之,则婉转逐邪。
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此条辨结胸脏结之症,惟在饮食如故,时时下利上以别症。寸脉浮,关脉沉,舌上有苔,不可用辛温。白苔而滑,不可用寒凉,故曰难治。
病患胁下,素有痞气,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申素有痞气之人,今痛引入小腹,下连阴筋者,名脏结之死症。又申脏结非阳经症,故无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有苔而滑者,故不可攻。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重申胸前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汤。
小结胸症,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此重申不按不痛,脉浮滑,不沉实,宜用小陷胸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主之。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上段言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已可下。然见往来寒热,少阳表症,只可大柴胡双解表里。下段言但结胸,外无大热者,乃是水结胸,阻绝阴阳,故但头汗,余处无汗,必以大陷胸逐水饮,通闭塞。此申明但头有汗之症,当治胸前凝结。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章邪结胁下,不成结胸,又见太阳少阳表症,当用柴胡桂枝汤先散表邪。结胸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则死。
结胸病,脉浮大,即为表邪,故曰下之则死。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申明误下,变三症三条治法。言结胸痞满,不独太阳下早而成,即少阳表症,误下亦成者。故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症,反用他药下之,若发热表症仍在,不成结胸者,当复与柴胡汤,必蒸蒸发热汗出而解。若下后身不热而见心下硬痛,则成结胸矣,宜用大陷胸汤。若满而不痛,则为痞气,宜用半夏泻心汤。
大陷胸汤
芫花甘遂大戟
热邪传里,内结小腹,用大承气汤。若失汗误下,热邪内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汤丸。
小陷胸汤
川连半夏栝蒌实
此方详注胸满,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蒌荡涤邪秽,川连去积热,则热散痰消。
承气汤见便结。
结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气汤。若满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见大便闭结,故变用承气汤下行,则上亦宽。
桂枝大黄汤见腹痛
误下,表邪内陷,阳明胃家作痛,脉沉而紧,用大陷胸汤。内陷大肠作痛,脉数而实,用承气汤。内陷太阴作痛,脉细而数,用桂枝大黄汤。
生姜半夏泻心汤
生姜半夏枳壳浓朴人参川连甘草
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满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多加生姜,名生姜泻心汤,治胁下水气,腹中雷鸣。
平胃保和散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挟食外感,胸中凝结作痛,手不可近,似结胸,实痰饮食积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汤详注痞满。

预防

预防: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注意健康,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及意外伤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万一发病,应积极治疗,主动干预,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相关疾病

头痛 腹痛 哮喘 肺气肿 胸膜炎 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 伤寒 中毒 胸腔积液 疼痛 腹水 腹胀 慢性支气管炎 痰饮 热汗 太阳病 中风 潮热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