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highaltitudedisease,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最新文章
症状
1.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但各作者所报告的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发生率各有差异。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肺通气增加如用口呼吸,轻度活动等可使头痛减轻。头痛严重时可能有视力障碍,但眼底检查正常。另外,失眠,多梦,耳鸣,眩晕,精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常发生。胃肠道的症状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严重者有恶心,呕吐,甚至腹痛。有位学者曾快速到达海拔5100m时突然下腹绞痛,腹胀并伴有压迫感,恶心,有便意但无腹泻;当迅速撤回到4000m时症状逐渐消失。呼吸加深加快,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常为劳力性,若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是高原肺水肿的先兆。个别人夜间出现周期性呼吸,频繁性惊醒。
2.体征急性高原病无特殊体征。通常可口唇、指趾甲床发绀。心率可速可缓,但多数作者报告,有心跳加快或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并偶尔有期前收缩。Singh检查了1975名患有急性高山病者,发现有2/3的人心动过缓。血压可正常,但也会出现一过性低血压或高血压。心尖区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亢进。偶在一侧肺部闻及局限性的干啰音,这可能由肺血管收缩所致,但呼吸音清晰无湿性啰音。严重者面部及下肢水肿。
目前国际上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一律用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制订的急性高原病临床症状计分法(AMS-score),但国内尚未广泛应用计分法。为便于与国际间进行交流,现将AMS-score计分法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该计分法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对每一个症状进行自身打分(self-reportedscore):
1.头痛:无头痛0,轻度头痛1,中度头痛2,重度3。
2.胃肠道症状:无症状0,食欲差或恶心1,中度恶心或呕吐2,严重恶心和呕吐3。
3.疲乏和(或)虚弱:无疲乏0,轻微乏力或虚弱1,中度乏力或虚弱2,严重乏力或虚弱3。
4.头晕:无头晕0,轻度头晕1,中度头晕2,重度头晕3。
5.睡眠障碍:睡眠与平常一样0,睡眠不如平常1,易惊醒,睡眠差2,夜间不能入睡3。
6.精神状况改变:无任何改变0,嗜睡/倦怠1,抑郁/模糊2,昏睡/轻昏迷3,昏迷4。
7.共济失调:无共济失调0,能维持平衡1,步态不稳2,步行易摔倒3,不能站立4。
8.周围性水肿:无水肿0,局部水肿1,全身水肿2。
根据上述自身症状计分值,将每个人的体力活动量评价为:0活动量正常;1轻度降低;2中度降低;3严重降低,即卧床不起。症状计分值>4分者可考虑为急性高原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
检查
如果你从未进过高原,在进入高原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如发现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病人,请切勿盲目进入高原。如果你只患有一般疾病,必须预先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随身携带氧气等。可以进行心电图,脑电图检查。
鉴别
急性高原病主要与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相鉴别。
流感常有咽喉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发烧,头痛,以及全身肌肉痛。
急性高原病一般不发烧,无上呼吸道其他症状,无肌肉痛。
此外,饮酒过量,剧烈运动,脱水可导致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尿少等类似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应进行鉴别。
并发症
1.头痛:无头痛轻度头痛中度头痛重度。
2.胃肠道症状:无症状,食欲差或恶心,中度恶心或呕吐,严重恶心和呕吐。
3.疲乏和(或)虚弱:无疲乏,轻微乏力或虚弱,中度乏力或虚弱,严重乏力或虚弱。
4.头晕:无头晕,轻度头晕,中度头晕,重度头晕。
5.睡眠障碍:睡眠与平常一样,睡眠不如平常,易惊醒,睡眠差,夜间不能入睡。
6.精神状况改变:无任何改变,嗜睡/倦怠,抑郁/模糊,昏睡/轻昏迷,昏迷。
治疗
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
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
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