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寒冷性脂膜炎(coldpanniculitis)由于寒冷、血运不良直接作用致脂肪组织损伤,引起皮下脂膜炎,表现为皮下结节或斑块。1941年Haxthausen描述其发生特点。
最新文章
症状
本病主要为境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颜色为青红色或青紫色,质地较硬,有触痛。主要发生在面颊部,在大腿外侧、臀部、下腹等处也可发病,亦有报道冬季在冷水中游泳后发生于阴囊者。发病后如马上祛除寒冷因素,结节多于2周内逐渐软化消退,不留疤痕及痕迹。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特点,结合组织病理可以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能与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过多,熔点增高有关。成人多见于冻疮或着紧衣裤而致血循环不良,见于部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冷纤维蛋白原增高症者。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确。有人认为可能与婴幼儿皮下组织中的脂肪酸水合程度较成年人高,更容易固化有关,但此学说不能解释成年发病者。亦有人认为这是机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在组织受冷后即刻,真皮和皮下组织交界处血管周围有淋巴样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在受冷后大约第3天,组织反应达到高峰,皮下组织中某些脂肪细胞破裂并相互融合,形成囊性结构。在脂肪细胞及囊性结构周围有显著的炎性浸润,除淋巴样细胞和组织细胞外,尚有少数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检查
一般无异常发现。暴露部位如面部和四肢等处出现皮下结节,直径2~3cm,也可增大或融合成斑块,质硬、有触痛、呈紫绀色,可逐渐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迹。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脂肪坏死。
组织病理:脂肪坏死,血管周围及局部可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以后脂肪细胞破裂融合成囊状结构。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脂肪坏死。
鉴别
应与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相鉴别: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又称韦伯-克里斯琴二氏病。是原发性小叶性脂膜炎,病因不清。患者以女性居多。临床上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直径约2~3cm左右,表面红,有压痛,见于躯干及四肢,以下肢为多见。结节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消退,但不时又有新结节单个或成批出现。成批出现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及关节酸痛。本病一般无内脏损伤,预后良好。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为小叶内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多数组织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血管壁增厚,内膜增厚,后期皮下脂肪内发生广泛的纤维化。本病应与结节性红斑和硬红斑相鉴别,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青年女性,常在春秋发病,皮损在小腿伸侧,结节较小而浅在,表面红,愈后无萎缩瘢痕;硬红斑的结节较大且深在,表面暗紫红色,可破溃结疤,好发于小腿屈侧,患者常有结核感染。
并发症
寒冷性脂膜炎可伴有体温低、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颜色为青红色或青紫色,质地较硬,触之质地较硬。可伴有轻度的痒感和疼痛感,严重者可出现溃破。
体温低于正常:见于休克、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甲状腺机能低下、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
治疗
(一)治疗
注意保暖和避免受冷,这对于婴幼儿尤其重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Aroni(1998)报道1例成年女性患者用四环素治疗有显著疗效,且有预防复发的作用,但14岁以下的患者禁用。
(二)预后
结节多于2周内逐渐软化消退,不留疤痕及痕迹。
预防
年轻女性成寒冷性脂膜炎重要患者人群,平时应注意保暖和避免受冷,这对于婴幼儿尤其重要。冬天,年轻女性流行“打底裤”配雪地靴。但其实“打底裤”很薄,并不能抵御严寒;而且紧紧包裹腿部,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血液血流变缓。爱美女性冬季尤其需要保暖,不能为了美吃得少,穿得也少。发现疾病,及时纠正不良习惯,积极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