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症 (Wiskott-Aldrich syndrom...

别名:维-奥二氏综合征,维-奥综合征,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症

就诊科室:内科 儿科 其他科室 血液内科 儿科综合 中西医结合科 

医生指导: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常见问题 >>

介绍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症(Wiskott-Aldrichsyndrome,WAS)别名:Wiskott-Aldrich综合征;维-奥二氏综合征;维-奥综合征即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少见的T细胞、B细胞和血小板均受影响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以免疫性缺陷、湿疹和血小板减少三联症为临床表现。

最新文章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是由什...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是什么?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有哪些...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应该做...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容易与...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可以并...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应该如...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治疗前...

更多文章>>

症状

本病多见于男性。特点是新生儿、婴儿期即开始发病,具有三联征。即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内在代谢障碍,容易破溃,常引起出血,形成紫癜;严重的湿疹;反复多发性感染。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便血出现最早,多见于生后1个月,可引起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湿疹一般发生于生后2~3个月,病情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难以控制,表现类似异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生后3个月~1年,患儿频发严重的细菌和病毒等感染,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包括Gram阳性和阴性细菌,引起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脑脊膜炎和败血症,病毒如麻疹、水痘单纯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和原虫如卡氏肺囊虫感染等,感染时间长且难以控制。

哮喘荨麻疹腹泻较常见,也易并发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网状细胞肉瘤、网状淋巴细胞肉瘤、恶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及急性白血病等,10%的患者并发恶性病变。常因严重出血、感染、恶性肿瘤而死亡。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一种性联隐性遗传疾病。存在散发病例,但无家族史。

(二)发病机制

遗传缺陷在于免疫的传入支不能识别和处理多糖质或脂多糖抗原,不能将免疫信息传给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效应细胞对免疫信息的接受能力有缺陷。本综合征患者的淋巴细胞缺乏由肌动蛋白束形成的微绒毛,此外,患者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稳定地表达唾液酸糖蛋白尤其是CD43及其他蛋白。最近,缺陷基因已通过定位克隆技术确定,该基因编码一种53kD蛋白,在调节T细胞骨架的一种蛋白Cdc42的信号传导下游发挥功能。对含有多糖体的细菌如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后不能形成抗体,T细胞功能也有轻度缺陷。

检查

免疫学检查:患儿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缺陷。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阴性,约90%患儿二硝基氯苯(DNCB)皮试阴性,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但对PHA刺激后的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正常。常见血中缺乏IgM及IgM属的抗体(如血型同簇凝集素等),但IgA和IgG含量正常或升高。对多糖质抗原(如肺炎球菌的荚膜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抗体差,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反应正常。血中的淋巴细胞常减少,补体含量及吞噬作用正常。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内在缺陷引起迅速破坏所致,血小板体积小,对ADP、胶原和肾上腺素出现异常的凝集反应。

组织病理检查:患儿胸腺中小淋巴细胞数目减少,皮质和髓质难以区别。淋巴结副皮质区的淋巴细胞进行性衰减,淋巴滤泡存在。

鉴别

以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为惟一表现时,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基因序列分析可明确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3.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4.以下五点应具备任何一点
(1)泼尼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
(3)PalgG增多。
(4)PAC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5)急性ITP血小板明显减少,通常小于20×109/L。慢性ITP多次化验血小板减少,多为(30~80)×109/L。

并发症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并发症哮喘荨麻疹腹泻较常见,可发生黑便、咯血和血尿;发生败血症、脑膜炎、肠道感染、严重的病毒感染、卡氏肺囊虫、念珠菌感染等;可发生溶血性贫血、血管炎、肾脏疾病、过敏性紫癜、虹膜炎和脑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易并发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网状细胞肉瘤、网状淋巴细胞肉瘤、恶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及急性白血病等,10%的患者并发恶性病变。

治疗

(一)治疗

治疗参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输血可帮助控制出血现象。适当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应用辐射处理的血浆预防感染,33%的患儿注射转移因子有效。

(二)预后

以往患者一般在生后3.5年内死于感染,目前存活时间已延长在11岁以上,部分病人达到20岁以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死亡的原因为感染(44%),出血(23%)和恶性肿瘤(26%)。30岁后发生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的机会突增,干细胞移植明显改善感染和出血,但对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效果并不满意。

预防

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病人,而肠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2、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相关疾病

脑出血 消化道出血 腹泻 哮喘 肺炎 支气管炎 流感 淋巴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白血病 败血症 荨麻疹 水痘 异位性皮炎 单纯疱疹 中耳炎 鼻窦炎 湿疹 性病 脂溢性皮炎 便血 联合免疫缺陷病 性变态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肉瘤 巨细胞病毒感染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