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椎管内结核瘤系椎管内硬脊膜内或硬脊膜外侵犯脊髓的结核性肉芽肿。多见于儿童或青年,男女性别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程发展较快,但比化脓性硬脊膜外脓肿相对缓慢,一般为6个月,很少超过1年。
最新文章
症状
多见于儿童或青年,男女性别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程发展较快,但比化脓性硬脊膜外脓肿相对缓慢,一般为6个月,很少超过1年。80%以上的病人有肺结核或肺外其他结核病史,对脊髓的压迫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的过程,硬膜外结核球常有背痛或神经根刺激症状,脊髓内结核球很少引起疼痛症状,脊髓压迫症状以病灶以下平面肢体瘫痪、麻木,和大小便障碍为常见。
椎管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为多样化,症状不易与其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如在儿童或青年出现椎管内占位症状,过去又有结核病史或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血沉增快,脑脊液白细胞增加,氯化物降低,即应高度怀疑椎管内结核瘤的可能。MRI检查对明确诊断有一定帮助。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椎管内结核瘤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结核菌绝大多数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经血行播散到椎管内,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变也可以直接播散侵犯脊髓。
(二)发病机制
椎管内结核瘤可以发生在脊髓的任何一个节段,可以是硬脊膜内髓内外的,也可以是硬脊膜外的,以脊髓内的病变相对多见。
硬脊膜外的结核病灶常呈环状,紧贴于硬膜难以分离,硬膜可变厚达3~5mm,呈环状收缩而压迫脊髓,病灶质地往往较硬。这种环状收缩多未直接侵犯脊髓,手术时可进行纵行切开硬脊膜减压。
硬脊膜内脊髓外结核球为最多见的一型,多为质硬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直径一般小于3cm,暗黄色,常与硬脊膜、软膜及脊髓紧密粘连。
脊髓内结核球,病灶边界清晰,质硬呈灰白色,大小不一,直径常在7~10mm之间。
组织学检查可见结核球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区,周围是肉芽组织,可见郎汉斯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
检查
1.椎管内结核瘤诊断与检查:
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氯化物降低或正常。血沉加快,动力学试验呈完全性梗阻。
2.脊柱X线平片正常,脊髓碘剂造影表现为完全性梗阻。MRI的T1W1为略高信号,T2W1略低信号。
3.脊髓磁共振(MRI)检查:这是目前最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不仅能从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三个方向立体观察病变,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还能观察到病变与脊髓、神经、脊柱骨性结构的关系。经过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根据某些肿瘤自身的影像学特点就能作出定性诊断,这样术前就能对肿瘤做出定位诊断,甚至可确定部分肿瘤的性质,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综合治疗帮助很大。
鉴别
需要与其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如硬脊膜外脓肿、硬脊膜外血肿以及椎管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可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
椎管内肿瘤,又称为脊髓肿瘤,包括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的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椎管内肿瘤可压迫脊髓和神经,引起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硬脊膜外脓肿是椎管内硬脊膜外间隙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原发感染源可为邻近或远隔部位的疮疖、痈肿或蜂窝织炎等化脓灶,或为各脏器感染,也可为全身败血症的并发症。
硬脊膜外血肿病症是迟发性脑病的开始,若受累神经再度缺血而迟发更严重的病变,病情必会加重
并发症
结核性肉芽肿和干酪样病变也可侵入硬脊膜本身,引起结核性硬脊膜炎,增厚的硬脊膜又加剧对脊髓的压迫。胸椎上段的结核性脓肿较腰椎者易引起脊髓压迫症,因前者椎管较狭窄,脓肿多局限于病灶附近,而后者的脓肿常沿腰大肌向下方流动。脊髓受压初期,除脊髓本身神经组织受压外,还因血供障碍,加重脊髓缺血和水肿,最后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
治疗
(一)治疗
临床诊断一旦确定,即应在全身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对病灶粘连紧密不易分离者,不应勉强分离,以避免损伤正常脊髓组织,若能将结核球行部分切除,且不缝合硬脊膜,使尚未受侵犯的脊髓组织从受压迫中解脱出来,再加以抗结核治疗,控制结核病灶的发展,并促进病灶的吸收与消散,部分患者也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手术后应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一般不宜短于3~4周。
(二)预后
硬脊膜外结核球因未侵犯到脊髓,手术切除大多无困难,术后预后良好。硬脊膜下结核球常侵犯脊髓,手术效果不如前者。
预防
(一)对于易感人群应接种抗结核的疫苗,可预防椎管内结核瘤的形成。
(二)预后
硬脊膜外结核球因未侵犯到脊髓,手术切除大多无困难,术后预后良好。硬脊膜下结核球常侵犯脊髓,手术效果不如前者。
(三)积极参加户外锻炼,增强个人体质,定时参加身体体检发现病情及时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