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别名:家族性痉挛性截瘫,家族性痉挛性下身轻瘫

就诊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 

医生指导: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常见问题 >>

介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HSP)由Seeligmuller(1874)首先报道,是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肌无力和剪刀步态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缓慢进展痉挛性截瘫为主,症状多样,多数学者将其归于遗传性共济失调范畴,约占后者发病总数的1/4。

最新文章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什么?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应该做哪些检查?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应该如何预防?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有哪些表现及如何...

更多文章>>

症状

本病以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无力为主要特征。多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病,男性略多,临床上可分2型:

1.单纯型较多见,仅表现痉挛性截瘫,患者病初感觉双下肢僵硬,走路易跌倒,上楼困难,可见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等。如儿童期起病可见弓形足畸形,伴腓肠肌缩短(假性挛缩),患儿只能用足尖走路,双腿发育落后而较细。随着病情进展双上肢出现锥体束征,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一般正常,有报道足部精细感觉可缺失。有的患者双手僵硬,动作笨拙,轻度构音障碍。

2.变异型痉挛性截瘫伴其他损害,构成各种综合征。

(1)HSP伴脊髓小脑和眼部症状(Ferguson-Critchley综合征):30~40岁出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表现,双腿痉挛性肌无力,可有双下肢远端深感觉减退,伴视神经萎缩、复视、水平性眼球震颤、侧向及垂直注视受限和构音障碍等,颇似多发性硬化。可在一个家族几代中出现,可伴锥体外系症状,如四肢僵硬、面无表情、前冲步态和不自主运动等。

(2)HSP伴锥体外系体征:如静止性震颤、帕金森样肌强直、肌张力减低性舌运动和手足徐动症等,最常见帕金森综合征伴痉挛性无力和锥体束征。

(3)HSP伴视神经萎缩(Behr综合征):通常合并小脑体征也称为视神经萎缩-共济失调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0岁前逐渐出现视力下降,眼底视盘颞侧苍白,乳头黄斑束萎缩,合并双下肢痉挛、腭裂、言语不清、远端肌萎缩、畸形足、共济失调和脑积水等。完全型常于20岁前死亡,顿挫型寿命可正常,仅视力轻度下降。

(4)HSP伴黄斑变性(Kjellin综合征):约25岁发病,痉挛性无力伴双手和腿部小肌肉进行性萎缩、精神发育迟滞和中心性视网膜变性等;合并眼肌麻痹称为Barnard-Scholz综合征。

(5)HSP伴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又称鱼鳞样红皮症-痉挛性截瘫-精神发育迟滞(Sjögren-Larsso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幼儿期发病或生后不久出现颈、腋窝、肘窝、下腹部及腹股沟等皮肤弥漫性潮红和增厚,随后皮肤角化脱屑,呈暗红色鳞癣,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下肢重),常伴假性延髓性麻痹癫痫大发作或小发作、手足徐动、轻至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等;1/3的病例视网膜黄斑色素变性导致视力障碍,可见视神经萎缩或视神经炎,但不失明;患儿身材矮小,牙釉质发育不全,指(趾)生长不整齐。预后不良,多在发病不久死亡,罕有存活至儿童期。

(6)HSP伴多发性神经病:表现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伴皮质脊髓束病变体征,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至成年早期不能行走时病变才停止进展。腓肠神经活检呈典型增生性多发性神经病。

(7)HSP伴远端肌萎缩(Tyore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儿童早期发病,伴手部肌萎缩,继之出现下肢痉挛或挛缩,身材短小,轻度小脑症状,手指徐动和耳聋等,部分病例不自主苦笑,构音障碍,至20~30岁仍不能走路。

(8)HSP伴早老性痴呆(Mast综合征):11~20岁发病,表现爆发性语言、面具脸、手足徐动和共济失调等。

(9)Charlevoix-Sageunay综合征:多在幼儿发病,表现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智力低下、二尖瓣脱垂、双手肌萎缩和尿失禁等。

根据家族史,儿童期(少数20~30岁)发病,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剪刀步态,伴视神经萎缩、锥体外系症状、共济失调、肌萎缩、痴呆和皮肤病变等。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已发现20个基因位点,按发现的顺序依次命名为SPG1~SPG20,其中5个基因已被克隆。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染色体2p、8q、14q和15q有关,SPG4致病基因位于2p2l-24,是CAG重复动态突变,蛋白产物spastin蛋白与转染细胞微管相连引起长轴微管细胞骨架调控受损,最为常见,且与痴呆有关,2p常见变异临床表现差异显著。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8p、15q和16q有关,15q最常见,SPG5、SPG7和Sjögren-Larsson综合征分别定位于8p12-13,16q24.3和17p11.2;SPG5和Sjögren-Larsson综合征的基因产物分别为paraplegin和FAIDH,SPG5基因突变形式有缺失和插入,paraplegin蛋白是线粒体内膜的金属蛋白酶,与16q变异有关。已证实患者存在氧化磷酸化缺陷。

3.X连锁隐性遗传少见,SPG1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基因产物为细胞黏附分子L1(CAM-L1),已发现致病性突变包括点突变(Ile179Ser,Gly370Arg)和3、26、28号外显子小缺失;SPG2致病基因Xq21-22,基因产物为含脂质蛋白(PLP),已发现5种致病性点突变(His139Tyr,Trp144Term,Ser169Phe,Ile186Thr,Phe236Ser)。

(二)发病机制

目前仅有少量病理研究,主要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纯型。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最长的上行和下行的神经传导束轴突变性,包括支配下肢的皮质脊髓束、薄束、少量楔束、脊髓小脑束。胸髓较重,变性轴突的神经细胞仍然保留,脊髓前角细胞可有少量缺失。后根神经节及后根、周围神经正常,无脱髓鞘性改变。基底核、小脑、脑干、视神经也常受累。

paraplegin基因突变所致SPG7患者肌活检可发现蓬毛样红纤维(RRF)。

检查

本病血、尿、便、脑脊液常规化验均正常。

1.CT与MRI可能有脊髓变细、萎缩。

2.由于脊髓后索损害,下肢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缓慢进展的双侧锥体束征:痉挛性肢体瘫痪、剪刀样步态、病理征阳性。可伴有共济-协调运动障碍。
4X光照片可见骨骼畸形、脊柱侧弯,部分病例可有心电图异常。

鉴别

本病须与Arnold-Chiari畸形、多发性硬化脑性瘫痪、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小脑性共济失调、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压迫症等鉴别。脊髓压迫症是一组具有占位效应的椎管内病变。脊髓受压后的变化与受压迫的部位、外界压迫的性质及发生速度有关。

并发症

应注意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褥疮等。长期卧床患者,由于体力极度虚弱,或感觉运动功能丧失,无力变换卧位,加之护理不当,致位于体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间的皮肤组织,甚至肌肉,因持续受压,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组织坏死腐脱而形成的溃疡,称为褥疮。

治疗

(一)治疗

本病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也无延缓其发展进程的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左旋多巴、巴氯芬可减轻症状,理疗和适当运动也有帮助。

(二)预后

病情缓慢进展,最终卧床不起,因合并其他疾病而死亡。

主要以精心护理为基础。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除彻底切除溃疡外,多采用皮瓣等修复创面。

预防

神经系统遗传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褥疮好发部位为骶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等处,其次为跟骨、枕骨、髂前上棘、内外踝等部位,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注意积极预防。

相关疾病

癫痫 多发性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痴呆 多系统萎缩 遗传性共济失调 脑积水 尿失禁 流产 脊髓压迫症 截瘫 黄斑变性 视神经炎 视神经萎缩 眼球震颤 失明 耳聋  神经系统遗传病 手足徐动症 延髓性麻痹 亚急性联合变性 智力低下 脑性瘫痪 釉质发育不全 皮肤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