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男性生殖腺机能减低的临床表现因发病年龄不同而各异。如胎龄在2~3个月时发生雄激素不足,引起假两性畸形。青春发育期雄激素不足,表现为第二性征缺乏及宦官症体型,阴茎呈儿童型,睾丸小,阴囊光滑无皱褶,阴毛及腋毛稀疏,面部、胸腹及背部毛缺乏或极稀少,语音尖细、肌肉不发达,体力低于正常。若成年男性雄激素缺乏,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体力差、性毛及胡须减少,伴有不育。
最新文章
症状
血中促性腺激素测定,可将性腺功能减退区分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促性腺激素基值升高;后者减少。LRH兴奋试验和氯芪酚胺试验能测定垂体的储备能力。垂体性性腺机能减弱呈低弱反应,下丘脑性呈低弱反应或延迟反应,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呈活跃反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正常男性或儿童血浆睾酮至少升高1倍,隐睾症注射后血浆睾酮也升高,而无睾症者无上述反应。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睾丸的部位、大小、质地、以及血浆睾酮水平,精液常规检查有助于确立睾丸功能不全的存在与程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血浆双氢睾酮的检测有助于进一步分类。
病因
(一)下丘脑垂体疾病
1.下丘脑-垂体肿瘤、炎症、创伤、手术、肉芽肿等,影响GnRH的产生和释放,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影响睾丸发育,雄激素产生减少和精子发生缺陷,男子睾丸松软缩小,生殖器萎缩、阳萎,性欲减退,不育,可伴有下丘脑综合征或垂体前叶功能障碍的其他表现。
2.促性腺激素分泌低下性性腺功能减退征(Kallmann综合征)又称嗅觉缺失-类无睾综合征:本征是先天性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病因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X-连锁遗传。因胚胎发育时嗅球形成不全,可引起下丘脑GnRH分泌低下,导致性腺功能低下,睾酮分泌减少,睾丸生精障碍。表现为嗅觉缺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类似无睾状态。
3.单纯性LH缺乏症病人有类无睾症的特点,伴男性乳房发育,血清LH和睾酮低,FSH可正常,曲细精管能生精有生育能力,HCG可引起睾丸的成熟。
4.单纯性FSH缺乏症较少见,间质细胞可正常分泌睾酮,男性性征正常,由于FSH缺乏影响生精,引起不育。
5.肌张力低下-智力减低-性发育低下-肥胖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病因未明,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后即肌张力低下,嗜睡,吸吮与吞咽反射消失,喂养困难。数月后肌张力好转,出现多食、肥胖。智力发育障碍,性腺发育缺陷,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可有隐睾,男性乳房发育,轻度糖尿病、下颌短小、眼眦赘皮、耳廓畸形等先天异常。
6.性幼稚-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趾)畸型综合征(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下丘脑-垂体先天缺陷,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睾丸功能继发性低下,患者有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到青春期不出现第二性征,阴茎及睾丸均不发育,出现肥胖。色素性视网膜炎造成视力减弱或失明。有多指(趾)或并指(趾)畸形。
7.Alstram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发病,本病少见,临床上和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性幼稚,但本症无智力障碍和多指(趾)畸形。
8.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Froehlish综合征)任何原因(如颅咽管瘤)引起下丘脑-垂体损害均可引起本病,其特点为在短期内迅速出现肥胖、嗜睡、多食,骨骼发育延迟,可有男性乳房发育或尿崩症,外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发育不良,血LH、FSH低于正常。
9.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皮质醇和雄激素,两者反馈抑制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使睾酮分泌减少,性腺功能减退。
10.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是指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某种酶先天性缺乏,导致皮质醇合成减少,由于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分泌ACTH增多,造成肾上腺皮质增生。胆固醇合成睾酮的过程中需要五种酶的参与(图15-56),其中胆固醇碳链酶(20,22-碳链裂解酶)、3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羟化酶既存在于肾上腺,又存在于睾丸组织中。它们的缺陷导致肾上腺合成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障碍,导致睾丸合成睾酮障碍。男性胚胎早期如有严重睾酮合成缺陷,则影响胎儿的男性化分化,可出现盲端阴道,尿道下裂,隐睾,但无子宫与输卵管。胆固醇碳链酶缺陷,胆固醇不能转化为孕烯醇酮,皮质醇、醛固酮和性激素合成都有障碍,大量胆固醇沉积,引起类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上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男性假两性畸型,患者常早期失折。3β-羟类固醇脱氢酶缺陷导致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CTH增多,肾上腺皮质增生;男性生殖器官分化发育不全,有尿道下裂、隐睾、乳房发育等,尿中17-酮类固醇增高。17-羟化酶缺陷,皮质醇分泌减少,ACTH升高,11-脱氧皮质酮增高,男性外生殖器是女性型或假两性畸形,输精管可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血中孕烯醇酮升高有助于诊断。
11.高泌乳素血症PRL可抑制LH和FSH分泌,使睾丸分泌睾酮和曲细精管生精功能减低。可伴男性乳房发育、溢乳。
12.家族性小脑性运动失调呈家族性发病,表现为性幼稚,外生殖器小,睾丸小而软,腋毛少,呈女性型阴毛,音调高,身材较高呈类无睾体形。患者智力低下,甚至痴呆,缓慢出现小脑共济失调。可伴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
13.血色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肠粘膜吸收铁过多和网状内皮细胞储铁障碍,过多铁沉着于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性腺功能减退,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
(二)睾丸功能异常
1.睾丸发育与结构异常
(1)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是较常见的一种性染色体畸变的遗传病,详见Klinefelter综合征。
(2)46,XX男性综合征:本征性染色体为XX,无Y染色体,血清中能测到H-Y抗原,提示X或常染色体有少量Y嵌入,在体外培养时不能发现。其表型为男性,在男婴中发病率为1∶20,000~24,000。患者缺乏所有女性内生殖器,具有男性性心理特征。临床表现与Klinefelter综合征相似:睾丸小而硬(一般小于2cm),常有男性乳房发育,阴茎大小正常或略小于正常成人,通常有精子缺乏和曲细精管的玻璃样变。血睾丸酮水平降低,雌二醇水平升高,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临床上此型类似XXY/XY嵌合型。身材矮小,智力障碍及性格改变很轻,而且比较少见,尿道下裂的发生率增高。
(3)男性Turner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形为46,XY,有典型Tu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身材矮小、颈蹼,肘外翻、先天性心脏病,呈男性表型。常有隐睾,睾丸缩小,曲细精管发育不良,性幼稚,血睾酮降低,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少数病人睾丸正常,且能生育。
(4)成人曲细精管机能减低:原因包括睾丸炎、隐睾、放射损害、尿毒症、酒精中毒、抗肿瘤药物等,可无明确病因。受损轻者,睾丸活检可见各期生殖细胞数目减少。受损重者生殖细胞发育停顿于精原细胞或初级精母细胞阶段。病变严重者可完全没有生殖细胞,只有形态完整的支持细胞。最严重者可见曲细精管纤维化及透明样变。临床表现为不育,睾丸轻~中度萎缩,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功能正常,第二性征发育良好,无乳房发育。精液检查示少精或无精,血睾酮或LH浓度正常。基础血FSH正常或增高,经GnRH刺激后,FSH过度增高。
(5)间质细胞发育不全:胎儿间质细胞分泌睾酮障碍,产生男性假两性畸形。有睾丸但生精障碍。外阴畸型,为女性表型,阴茎类似阴蒂、有盲端阴道,但无子宫、输卵管,到青春期才发现有原发性闭经。阴毛、腋毛稀少。患者FSH、LH基值升高,GnRH试验促性腺激素反应明显,血睾酮明显低下,HCG刺激不增高。
(6)无睾症:胚胎期因感染、创伤、血管栓塞或睾丸扭转等原因引起睾丸完全萎缩而致病,表型为男性。青春期男性第二性征不发育,外生殖器仍保持幼稚型,无睾丸,若不及早给予雄激素治疗,则会出现宦官体型。若有残余或异位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可出现适度的第二性征。血睾酮水平低,促性腺激素显著升高,HCG刺激后,睾酮不增高。
(7)隐睾症:可为单侧或双侧,以腹股沟处最多见。由于腹内体温比阴囊内温度高,因此隐睾的生精功能受到抑制,且易癌变。隐睾症一般无症状,可在一侧或两侧未触及睾丸,无雄激素缺乏的表现,常伴不育。与无睾症不同,隐睾患者受HCG刺激后,睾酮明显升高。
(8)萎缩性肌强直病:成人发病,面、颈、手及下肢肌肉强直性萎缩无力,上睑下垂,额肌代偿性收缩,使额纹增多。80%伴有原发性睾丸机能减退,血清FSH明显升高。是家族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9)成人间质细胞机能减退:又称为男性更年期综合症。男性在50岁以后,逐渐出现性功能减退,可有性格及情绪变化。血睾酮逐渐减少,促性腺激素升高,精子减少或缺乏。
(10)纤毛不动综合征(Immotileciliasyndrome):一种以呼吸道及精子纤毛活动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如卡塔格内氏综合征(Kartagenersyn-drome),表现为内脏反转异位、慢性副鼻窦炎和支气管扩张三联症。因精子纤毛活动障碍而不孕。
2.获得性睾丸异常
(1)睾丸感染:可分为非特异性、病毒性、霉菌性、螺旋体性、寄生虫性等类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睾丸炎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受累睾丸肿痛,阴囊皮肤水肿,鞘膜腔积液,常有寒战高烧、腹痛。病后睾丸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部分患者可引起不育。
(2)创伤:睾丸易受外界暴力而损伤,曲细精管内精原细胞消失导致不育。如有血肿,破坏血供也会导致睾丸萎缩。
(3)放射损伤:精原细胞对放射损伤十分敏感,如受损则发生少精症或无精症。
(4)药物:螺内酯和酮康唑能抑制睾丸酮合成。螺内酯和西咪替丁同雄激素竞争细胞浆受体蛋白而干扰睾丸酮在靶细胞的作用。服用美散痛、洋地黄可使血浆雌二醇升高而睾丸酮下降。长期酗酒,可致血浆睾酮降低。抗肿瘤和化疗药物、杀虫剂、二溴氯丙烷、镉和铅、均能抑制精子的发生,导致不育。
(5)自身免疫:Schmidt综合征存在抗睾丸基底膜抗体,若血-睾屏障被破坏,精液作为抗原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精子抗体。男性前列腺炎或附睾炎,尤以大肠杆菌感染时,产生抗精子抗体。输精管阻塞或切断后,可形成精子肉芽肿。精子在精子肉芽肿内破坏吸收而形成抗原,产生抗精子抗体。目前能测出两种类型的抗精子抗体,即精子凝集抗体和精子制动抗体。抗精子抗体能,使精子活动力下降及精子自家凝集或不液化,此外,抗精子抗体能促发免疫性睾丸炎,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睾丸的生殖细胞上,影响正常精子的发生。
3.伴发于全身性疾病的睾丸异常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严重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糖尿病等均可导致睾丸功能减退和不育。
(三)雄性激素合成或其作用上的缺陷症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性腺是睾丸,由于雄激素的不足,以致胚胎期性器官发育没有完全男性化,形成男性假两性畸形。按病因大致可分三类:
1.雄性激素合成缺陷在睾丸酮的生成途径中,共有5种不同酶的参与(图15-56),任何一种酶的缺陷均可引起睾丸酮合成障碍,从而导致男性假两性畸形。其中胆固醇碳链酶(20,22碳链裂解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羟化酶存在于睾丸和肾上腺内,这三者若有缺陷,不但引起男性假两性畸形,而且还引起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另两个酶(17,20碳链裂解酶,及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只存在于睾丸内,若有缺陷,则仅导致男性假两性畸形。
2.副中肾管退化不全也是一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隐性遗传病。胎儿时期支持细胞分泌副中肾管抑制因子(MIF)不足,或与受体结合障碍。使46,XY的男性患者保留部分女性生殖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上1/3)。因MIF和睾丸下降物质均由支持细胞分泌,所以副中肾管退化不全可伴有同侧隐睾症,睾丸发育不全,也可伴有癌变率较高的混合性性腺发育不全。
3.雄性激素不敏感
(1)睾丸女性化(testicularfeminizaation)综合征:属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因靶器官雄激素受体及受体后缺陷,对雄激素不敏感而致病,属X连锁隐性遗传疾患,本征分完全与不完全性两型。①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睾丸女性化,又称完全性男性假两性畸形,核型为46,XY,在胚胎期,在腹腔或外阴部有已发育的睾丸,由于中肾管对雄激素不敏感,不能进一步分化发育为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和射精管,外阴部不能向男性方向分化,但胎儿睾丸支持细胞仍能分泌MIF,所以副中肾管退化萎缩,无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上段。出生时外生殖器完全是女性型,有较浅的盲端阴道,在小儿腹股沟或外阴部可触及睾丸。在青春期,由于靶器官对雄激素不敏感,引起LH分泌增多,从而睾丸酮增多。睾丸酮转换生成雌二醇,使女性第二性征,如乳房充分发育,但有原发性闭经,少数病人阴蒂增大,有轻度男性化的表现。青春期后,患者睾丸易恶变,应予切除。②不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又称不完全性男性假两性畸形I型,Reifenstein综合征,核型为46,XY,病因为雄激素受体部分缺陷或受体后缺陷。表型偏向于男性,但男性化程度差异很大,严重者外生殖器明显两性畸形,有盲端型阴道、会阴阴囊型尿道下裂。轻者表现为发育不良的男性外生殖器、阴茎小、有尿道下裂和阴囊分叉。青春期,男性化发育差,可有男性乳房发育,多无生育力。睾酮,LH及雌二醇均升高。
(2)5a-还原酶缺陷:又称不完全性男性假两性畸形Ⅱ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核形为46,XY,由于5a-还原酶缺乏,睾丸酮转化为双氢睾酮不足使男性外生殖器发育障碍,表现为小阴茎,会阴尿道下裂,阴囊为双叶状,患者有睾丸、附睾、输精管和精囊,无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在青春期,出现男性化,无男性乳房发育。精子计数正常,血浆睾丸酮水平正常或增高,双氢睾酮降低,LH增高。
男性生殖腺机能减低的临床表现因发病年龄不同而各异。如胎龄在2~3个月时发生雄激素不足,引起假两性畸形。青春发育期雄激素不足,表现为第二性征缺乏及宦官症体型,阴茎呈儿童型,睾丸小,阴囊光滑无皱褶,阴毛及腋毛稀疏,面部、胸腹及背部毛缺乏或极稀少,语音尖细、肌肉不发达,体力低于正常。若成年男性雄激素缺乏,表现为性欲减退、阳萎、体力差、性毛及胡须减少,伴有不育。
检查
(一)血、尿中有关激素测定
1.睾酮测定男性血睾酮90%来自睾丸,它反映间质细胞的功能。正常成年男性血睾酮水平为10~35nmol/L(3~10mg/L,RIA法)。
2.双氢睾酮(DHT)正常青年男性血浆双氢睾酮水平约为睾丸酮的10%,约2nmol/L(0.5mg/L)左右(RIA法)。
3.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测定尿17-酮类固醇主要来自肾上腺弱效雄激素或其代谢产物,仅40%为睾丸酮代谢产物,不能确切反映睾丸功能状态,故其结果宜结合临床分析。
4.血浆LH测定成年男性LH正常值为5~10IU/L(RIA法)。测定LH时应同时测定睾酮,若两者水平同时低下,提示下丘脑和垂体疾病;若血浆睾丸酮水平低下,LH水平升高者,则提示原发性睾丸功能不全。
5.血浆FSH测定正常成年男性FSH范围是5~20IU/L。下丘脑-垂体轴正常者,若生精上皮破坏严重,其FSH水平则升高。
6.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试验HCG生物活性与LH相似,方法为肌肉注射HCG4000IU,每天一次,共4天,第5天抽血测睾酮,正常反应为血睾酮水平从正常值成倍地增加,基础值很低者应计算增加的绝对数。原发性性腺机能减低者,HCG刺激后,血睾酮无明显增高;而继发于垂体机能低下的睾丸间质细胞机能减低者,血睾酮明显增高。
7.氯芪酚胺(Clomiphene)试验100~200mg/d口服,正常人6天后LH及FSH成倍升高,垂体或下丘脑病变者,反应明显降低。
8.LRH兴奋试验可反映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储备量。方法为静脉注射LRH50μg,在0'、15'、30'、120'取血测LH及FSH。正常男性峰值在15'~30'出现,LH约升高2~5倍,FSH升高约2倍。垂体功能受损者本试验呈低弱反应,LH及FSH不升高;下丘脑病变本试验呈延迟反应,静脉滴注LRH7~14天后,垂体对LRH刺激的反应可恢复正常。原发性睾丸病,LH及FSH分泌有过高反应。如病变局限在曲细精管,FSH可异常升高,但LH反应正常。
(二)染色体性别分析
1.性染色体取外周静脉血中淋巴细胞用荧光显带法作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男性核型为46,XY,正常女性核型为46,XX。C带分析可在有丝分裂的中期识别有无Y染色体,G带分析有利于发现染色体畸形的类型。
2.性染色质又称巴氏小体(Barrbody),可用口腔粘膜涂片查出,女性染色质为阳性,男性为阴性。
(三)精液检查正常男性一次排精量为2~6ml,精子总数超过6千万,密度大于2千万/ml,活力和形态正常的精子应达60%以上。
(四)精子穿透宫颈粘液试验精子能穿过宫颈粘液,有生育力,否则不育。
(五)抗精子抗体和抗精液浆抗体若阳性,说明妇女生殖管道中存在这些抗体使精子凝集或抑制精子活动,引起不育症。
(六)睾丸活组织检查可鉴别输精管阻塞和生精功能衰竭。
(七)精囊、输精管造影可了解输精管道的阻塞情况。
(八)组织相容性Y抗原(H-Y抗原)为男性特有,是比性染色体更为本质的性别识别标志。不存在于女性,有助于对两性畸形作病因分析。真两性畸形最常见是46,XX男性,在细胞遗传学上不能发现有移位的Y染色体片段,但H-Y抗原表达说明患者存在Y染色体基因。男性假两性畸形有正常男性核型和双侧睾丸分化,H-Y抗原为阳性。女性假两性畸形为正常女性核形,存在双侧卵巢,H-Y抗原阴性。
(九)其他辅助诊断X线骨龄测定,盆腔B超,CT,MRI对于生殖腺体、管道的探查等。
鉴别
本病主要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两大类的鉴别,前者促性腺激素基值升高;后者减少。LRH兴奋试验和氯芪酚胺试验能测定垂体的储备能力。垂体性性腺机能减弱呈低弱反应,下丘脑性呈低弱反应或延迟反应,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呈活跃反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正常男性或儿童血浆睾酮至少升高1倍,隐睾症注射后血浆睾酮也升高,而无睾症者无上述反应。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睾丸的部位、大小、质地、以及血浆睾酮水平,精液常规检查有助于确立睾丸功能不全的存在与程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血浆双氢睾酮的检测有助于进一步分类。
并发症
主要并发阳痿(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男性不育症等症状。
1.阳痿是指男性在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完成正常性生活,或阴茎根本无法插入阴道进行性交,阳痿又称“阳事不举”等,是最常见的男子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偶尔1~2次性交失败,不能认为就是患了阳痿。只有在性交失败率超过25%时才能诊断为阳痿。
2.早泄是指阴茎插入阴道后,在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而男性的性交时间短于2分钟,提早射精而出现的性交不和谐障碍,一般男性30%均有此情况,问题虽小,但却使性生活质量不高,也可能引起阳痿等其他性功能障碍,后果严重,应引起重视和及早治疗。一般认为,能进入阴道进行性交者,如果没有动几下就很快射精,也定义为早泄。
3.男性不育症是指由于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一般把婚后同居2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女方未怀孕,称为不育症。发生率为10%左右,其中单属女方因素约为60%,单纯男方因素约为40%,男女共有约10%,男性不育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绝对不育和相对不育两种。
治疗
对继发于下丘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使用促性腺激素治疗,有助于恢复生精功能及促使第二性征发育。可应用的制剂有:
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能刺激睾丸间质细胞产生睾丸酮。
2.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每支含FSH及LH各75IU,有促进睾丸生精和分泌雄激素的作用。每周需用药2~3次,至少连用3个月。为提高生育能力,可先试用HCG2000IU,每周肌注三次,12周为一疗程,停12周后可重复治疗,以促进间质细胞分泌睾酮,促使男性第二性征发育。然后,加用HMG,每次肌注150IU,每周三次,治疗4个月后,其精子发育一旦恢复,通常即可单独用HCG维持治疗,500~1500IU/次,每周2次,定期作精液检查。常期单用HCG治疗效果可逐渐减退。此外,尚可用LRH100μg/次,隔天1次,或用袖珍注射泵每2小时注射LRH25~200ng/kg体重,或定时鼻腔用药,共90天为一疗程,诱发睾丸生精及产生睾丸酮。此外,有人应用氯芪酚胺治疗,该药是一种弱的雌激素,可竞争抑制雌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抑制,使下丘脑分泌LRH增加,刺激垂体释放FSH及LH,剂量每天口服50~100mg,3个月为一疗程。维生素E、中药鹿茸精等也可试用。原发性睾丸功能低下者,雄激素替代治疗,可促使外生殖器官发育,但无精子生成,故无生育能力。口服甲基睾丸素对肝脏有损害不宜应用。口服药物还有1a-甲-5a-双氢睾丸酮(Mesterolone),30~60mg/d,该药不引起胆汁郁积性黄疸。肌肉注射药物有丙酸睾丸酮,是短效雄激素,25~50mg/次,每周2~3次,但局部刺激大,不宜长年应用,雄激素缺乏症最好应用长效庚酸或癸酸睾丸酮200mg/次,每1~2周1次,肌肉注射,使用2~3年后,可得到完全的男性性征发育,以后可减至维持剂量,100~200mg/次,每2~3周肌肉注射1次。儿童使用雄激素,可出现骨骺过早闭合,影响身高,宜在13岁以后才开始使用。
隐睾症宜在2~9岁使用HCG,刺激内生睾丸酮的分泌,有可能纠正隐睾。双侧隐睾,可行短期HCG治疗,肌肉注射3000U隔天一次,共3次。单侧隐睾,应长期予以HCG治疗,年龄小于5岁者,肌肉注射500U,每周3次,或1500U,每周2次,共用6.5周。年龄大于5岁者,1000U,每周肌肉注射3次,共6.5周。亦可联合应用LRH喷雾剂Crypfocur经鼻粘膜吸收。如果激素治疗失败,应采取手术,将睾丸引到阴囊内加以固定。腹腔内隐睾,癌变机率高,如复位失败,应予切除。
外生殖器有两性畸形者,性别的选择十分重要,要求选择的性别能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及在青春期有较好的性发育。决定性别后,需进行生殖系统的矫形手术及必要的激素替代治疗。按女性抚养者,在适当时期应采用雌激素及孕激素周期治疗;按男性抚养者,宜在青春期开始长期应用雄激素治疗。
预防
本病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症治疗。对继发于下丘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使用促性腺激素治疗,有助于恢复生精功能及促使第二性征发育。隐睾症宜在2~9岁使用HCG,刺激内生睾丸酮的分泌,有可能纠正隐睾。外生殖器有两性畸形者,性别的选择十分重要,要求选择的性别能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及在青春期有较好的性发育。
相关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痴呆 共济失调 智力障碍 神经性耳聋 腹痛 糖尿病 尿崩症 发育迟缓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高泌乳素血症 支气管扩张 尿毒症 肝病 颅咽管瘤 上睑下垂 尿道下裂 前列腺炎 附睾炎 隐睾 睾丸扭转 闭经 更年期综合症 营养不良 视神经萎缩 失明 腮腺炎 鼻窦炎 黄疸 酒精中毒 小阴茎 网膜炎 血色病 睾丸女性化 水肿 下丘脑综合征 智力低下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 真两性畸形 肘外翻 绝经 视网膜色素变性 睾丸炎 无睾症 无精症